-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該研究結果對固氮菌突破銨的抑制、構建抗銨菌株及田間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驅動生物固氮及其關鍵機制
傳統觀點和理論研究認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達到峰值,而演替後期生物固氮逐漸減弱甚至停止。這樣的觀點主要基於兩個基本假設。儘管這樣的觀點和假設機制已得到普遍的驗證,它們無法解釋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悖論」現象,即仍有多數土壤富氮或者磷限制的成熟林仍維持較高的固氮速率。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的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於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張新華於2014-2015年在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和博士後Ivanova Aneta在教授Whelan James與博士後De Clercq Inge指導下,鑑定了具MYB結構域蛋白AtMYB29,作為交替氧化酶基因的負調節因子(Regulator of alterative oxidase1a 7, [rao7] mutant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2011年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鐵酸鈷納米酶(CoFe2O4-NPs),並深入解析了其在調控大豆共生固氮協同效應的作用機制。 化學氮肥的施用,在補充作物氮素營養、提高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近年來,其與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尋求一種高效利用資源、環境友好的新氮素來源勢在必行。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面對不同環境壓力,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精細的調控機制來響應外界的刺激,以此來實現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當植物遭遇病原侵害時,往往會以犧牲正常生長發育為代價,轉移更多的資源用於激活防禦系統來抵抗病菌入侵。然而,未加限制的防禦啟動會浪費了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存在於原核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統極其複雜,需要一系列,往往十幾甚至幾十個基因參與調控及其協調表達才能實現其功能。同時,生物固氮過程是一個高能耗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還原力。這些因素都是將固氮酶系統導入植物細胞,實現植物自主固氮所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王憶平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固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