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2-15 植物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OsOFP19通過整合細胞分裂模式和油菜素內酯信號從而調節植物的形態構型。研究結果於2017年12月5日在線發表於《The Plant Journal》。

OFP(OVATE家族蛋白)可通過與不同類型的轉錄因子互作而發揮作用。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發現OsOFP19負調控油菜素內酯(BR)響應,並將其與細胞分裂模式整合,通過與DLT(DWARF AND LOW-TILLERING)和OSH1(Oryza sativa homeobox1)互作而影響植物形態構型,如籽粒形狀等。過表達OsOFP19導致半矮化表型(葉片較厚、莖和根較粗壯),這是由於表皮下組織細胞層增加所致。進一步研究表明,OsOFP19與OSH1存在相互作用,這種互作增強了彼此的轉錄活性,並使細胞從垂周分裂轉變為平周分裂。此外,DLT與OsOFP19及OSH1存在相互作用,並在這兩種互作中起拮抗作用。

總結而言,OsOFP19、OSH1與DLT可形成一個複合體,其在調控BR信號轉導及決定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裂模式方面起著核心作用。

Fig. A working model for the cooperation of OsOFP19, OSH1, and DLT in BR signaling an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推薦閱讀: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組揭示OFP家族基因調控水稻的生長發育及抗乾旱和冷脅迫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在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植物結構與發育課題組博士邵云云在研究員徐鳳霞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對分布於泰國的番荔枝科19屬的49種花粉形態特徵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1)皂帽花屬(Dasymaschalon)、假鷹爪屬(Desmos)和亞洲尖花藤屬(Friesodielsia)都具有無孔、刺狀花粉,這一花粉形態在三屬中是十分穩定的,說明這三個屬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結果與最新的分子研究結果一致
  •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華南植物園茉莉酸甲酯信號途徑的調控模式研究獲新進展(圖)
    DELLAs通過與JAZs的競爭性結合調控JA信號途徑的「抑制釋放模型」圖  赤黴素(Gibberellins,GAs)調控茉莉酸甲酯(JA)的信號轉導途徑,而JA信號途徑在植物發育和脅迫誘導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JA作為植物發育中重要的信號途徑,一直是研究熱點。
  • 華南植物園在石斛花香物質香葉醇代謝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很多石斛花能夠合成和釋放怡人的香味,這是其能夠開發成花茶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目前對石斛花香物質的合成與調控研究尚不多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研究人員以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為材料,基於香葉醇是鐵皮石斛主要單萜類花香物質之一的前期研究結果,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挖掘到3個候選的香葉醇合酶,其中DoGES1定位於葉綠體中,表明鐵皮石斛可能通過甲基赤蘚糖(MEP)途徑參與香葉醇的合成。
  • 上海海洋大學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食品包裝作為現代食品加工製造產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該領域的發展將有助於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減少食物浪費,提高產品質量,延長食品保質期,以及減少食品包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李立教授課題組從功能性食品包裝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抗菌、抗氧化以及高阻隔/呼吸調控三個方面,結合綠色包裝發展需求,在食品保鮮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探索。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於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張新華於2014-2015年在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和博士後Ivanova Aneta在教授Whelan James與博士後De Clercq Inge指導下,鑑定了具MYB結構域蛋白AtMYB29,作為交替氧化酶基因的負調節因子(Regulator of alterative oxidase1a 7, [rao7] mutant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2011年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合作,整合形態學、細胞學、系統發育和群體基因組學等手段,系統開展了小黑桫欏的物種形成歷史研究,證實小黑桫欏是異源雜交四倍體,其母本是大葉黑桫欏(二倍體),父本是粗齒桫欏(二倍體)。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的群體基因組學及溯祖模型揭示四倍體小黑桫欏後代與其親本粗齒桫欏在同域或鄰域分布群體存在基因流。
  • 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等單糖組成的葡甘露聚糖(多糖)被認為是鐵皮石斛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預防脂肪肝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鐵皮石斛多糖活性的高低與其乙醯化修飾程度有關,多糖中O-乙醯基含量越高,其水溶性越好且生物活性越強。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大米中鎘生物有效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被重金屬汙染的大米經口攝入到人體後,將在胃、腸道內經歷消化過程,然後隨血液循環累積到人體不同組織器官中,引起器官的組織形態和新陳代謝的變化,從而對人體產生毒性效應。由大米攝入導致重金屬在體內積累造成的居民健康風險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為了準確評估人類暴露於汙染食物中的重金屬,必須測量其金屬生物利用度。
  • 華南植物園在南亞熱帶森林土壤緩衝酸雨能力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江軍在導師閆俊華的指導下,以南亞熱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三種不同的地帶性森林(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常綠闊葉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原狀土柱模擬酸沉降實驗,探究不同森林土壤的酸緩衝能力及相關機制。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在前期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的基礎上,版納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分別選取滇潤楠(Machilus yunnanensis)和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為實驗材料,完成了比較轉錄組分析研究。   滇潤楠花朵、花苞及葉片轉錄組數據獲得了37,877個差異表達的轉錄本序列,其中各有121個和111個顯著差異表達基因被歸類到開花調控網絡和激素調控網絡。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Coregulation of dimorphism and symbiosis by cyclic AMP signaling in the lichenized fungus Umbilicaria muhlenbergii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中國在水稻抗飛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或將影響4億畝次水稻
    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