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報】華南植物園探明東南沿海木麻黃防護林固碳潛力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海岸防護林固碳功能研究方面獲新進展,探明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木麻黃防護林的固碳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 據介紹,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分布著數千公裡的海岸防護林帶。這些防護林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生長在海灘沙地之上。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通過比較3類不同生態系統:未管理、恢復和人為幹擾的系統))和全球環境變化(升溫、CO2濃度升高、降雨量增加、乾旱加劇和氮沉降增加
-
版納植物園召開「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項目實施動員會議。西雙版納州生物產業辦、景泰公司、雲南省熱作物研究所、雲南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普文林場)、以及版納植物園經濟推廣站和版納生態站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共享和整合基於先進的微樹芯技術開展的北半球(23°N至67°N)、79個站點的21個針葉樹種的樹幹木質部細胞發育的每周監測數據(1998年-2016年),運用混合模型建模並分析多種環境因子對木質部第一個細胞形成時間的影響,量化北半球針葉樹木質部生長啟動的關鍵驅動力。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近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共享和整合基於先進的微樹芯技術開展的北半球(23°N至67°N)、79個站點的21個針葉樹種的樹幹木質部細胞發育的每周監測數據(1998年-2016年),運用混合模型建模並分析多種環境因子對木質部第一個細胞形成時間的影響,量化北半球針葉樹木質部生長啟動的關鍵驅動力。
-
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司燦博士在段俊教授的指導下,對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鐵皮石斛中的O-乙醯基主要在莖稈中積累,其次是葉和花。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司燦博士在段俊教授的指導下,對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鐵皮石斛中的O-乙醯基主要在莖稈中積累,其次是葉和花。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8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最新研究成果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as dominant environmental drivers triggering secondary growth resumption in Northern Hemisphere conifers」。
-
華南植物園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動態規律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研究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對鼎湖山國家級保護區7年的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季節和年際變化規律。結果發現,該森林固碳的主要季節並不是水熱豐沛的溼季(通常認為是生長季),而是非生長季(即乾季),在年際變化上同樣是較乾旱的年份為該森林固碳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認為乾旱時期是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固碳的主要時期。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生態位模型分析揭示小黑桫欏與其親本之一大葉黑桫欏存在明顯的生態位分化,但與粗齒桫欏的生態位大部分重疊,推測小黑桫欏的多倍體雜交起源受華南地區的歷史氣候變化驅動。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
-
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利用過程模型等方法,揭示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
-
華南植物園在南亞熱帶森林土壤緩衝酸雨能力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江軍在導師閆俊華的指導下,以南亞熱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三種不同的地帶性森林(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常綠闊葉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原狀土柱模擬酸沉降實驗,探究不同森林土壤的酸緩衝能力及相關機制。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科學網—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獲進展
-
華南植物園內禾雀花開
廣州華南植物園內多種不同顏色的禾雀花盛開,爭奇鬥豔,帶來滿園春色。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攝廣州華南植物園內多種不同顏色的禾雀花盛開,爭奇鬥豔,帶來滿園春色。記者從華南植物園獲悉,最讓人惦記的禾雀花已進入最佳觀賞期。每年春天,千萬隻紫色、粉紅色、白色的「小鳥」歡聚於華南植物園,爭奇鬥豔,帶來滿園春色。這些小精靈就是禾雀花。禾雀花為豆科油麻藤屬幾種植物的統稱,包括白花油麻藤、大果油麻藤、常春油麻藤等。每年3月份它們相約而來,三五成群、互聚相擁,以各式各樣的姿態停落在樹叢裡的枝條上,令人目不暇接。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2011年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