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獲揭示

2021-01-08 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利用過程模型等方法,揭示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相關研究12月15日以Letter的短評論文形式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與基於模式植物如擬南芥等來揭示光周期是如何調節植物生長機制的傳統實驗研究相比,探索天然林木生長如何與光周期互作機制方面的研究鮮有文獻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過程模型等方法,基於年均溫、溫度的季節變異,以及緯度等變量來模擬證實光周期在驅動春季天然林木樹幹木質部細胞生長中作用不可替代,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光合產物能量的供應;通過葉片感知光信號來誘導樹幹形成層細胞分裂。

該研究回答了光周期究竟是否可以驅動林木木質部發育的疑問,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如何受環境驅動的機制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周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1993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樹木可以存活數百至數千年,在調節全球碳、水、能源循環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樹木可以存活數百至數千年,在調節全球碳、水、能源循環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森林樹木可以存活數百至數千年,在調節全球碳、水及能源循環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
  • 樹木發育中的「紅臉」和「白臉」
    無論是整個樹木,還是樹木的個別器官,它們的生長,都是通過細胞的增多和加大來實現的。樹木細胞的生長和所有植物細胞的生長過程一樣,都要經過細胞分裂、細胞伸長擴大和細胞成熟分化三個時期。而細胞分裂是位於樹木莖中間不到十層細胞組成的維管形成層所控制,維管形成層是一種永不知疲倦的「動力馬達」(圖一),其向外分裂組成樹木的韌皮部,向內分裂為木質部等不同的組織,讓樹木不斷增粗。
  • JXB︱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者揭示GA和生長素的相互作用調控木質部擴張的分子機制
    木質部擴張階段受生長素和赤黴素信號組分相互作用的調控。次生生長過程中,維管形成層不斷產生木質部和韌皮部,使植物器官的增厚。由在擬南芥下胚軸和根中,可以根據細胞形態和產生速率可以區分出次生生長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木質部和韌皮部產量相等;第二階段,木質部擴張階段,該階段木質部形成增強,木質部纖維分化。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但目前對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的聯繫卻知之甚少。,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分子機制。cxcr4a突變體的心臟和肝臟呈現明顯的隨機分布,表明其左右不對稱性發育出現問題。有趣的是,其配體Cxcl12a的突變體也具有類似的表型。隨後的研究揭示,cxcr4a突變體KV變小,細胞纖毛變短,並且KV內的液流停滯(圖2)。
  • 光周期調控開花的表觀遺傳機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光提供給植物能量以及波長、周期、強度和方向等信號。高等植物監測日照長度(即光周期)的變化,通過調節開花時間以確保繁殖成功。日照長度由葉片感知後誘導成花素基因FT在維管束的表達,FT編碼的成花素由葉片轉移至莖頂端分生組織,促進植物開花。長日照下,FT被光周期輸出因子CO在韌皮部於黃昏時(dusk)特異激活,CO-FT調控單元是光周期途徑的核心調控模式,CO結合在FT靠近轉錄起始位點的近端啟動子區從而激活其表達。
  •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驅動下陸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區域表現」項目團隊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88月25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我校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和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技術闡明了CCT 家族蛋白與NF-YB、NF-YC形成三元複合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揭示了形成的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 Rho-actin信號途徑在擬南芥木質部導管細胞壁邊界形成中的機制
    在植物木質部導管的發育過程中,細胞壁沉積並不是均勻分布的,有些地方並不發生沉積,這些細胞壁沉積被局部抑制的地方會在次生細胞壁中形成小的凹陷孔洞,被稱為紋孔,水分通過紋孔在木質部導管之間移動。  前期研究報導,ROP11 局部活化通過其效應子 MIDD1 和驅動蛋白 13A 誘導微管解聚,從而形成紋孔【4】。
  • 青藏高原所指向夏至日的光周期鐘調控高寒樹木生長及養分利用研究...
    在寒冷氣候環境下,樹木生長主要受低溫和土壤養分有效性的限制。國際學術界針對這種「異常生長響應」現象的解釋缺乏共識,主要爭論焦點是:樹木生長的溫度敏感性是否隨氣候變化發生改變?樹幹徑向生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葉生理過程的調控?目前,仍缺乏長期定位觀測數據來理解上述科學問題。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晝夜交替及季節變化,日照長度能夠精確恆定地指示自然環境的季節變化。
  • 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獲多項進展
    芽或葉片物候是決定樹木何時開始及結束生長及固碳的重要特徵,木質部是樹木長期固碳的重要組織。因此,樹木芽或葉片物候和木質部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生態學需全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點問題,這對準確評估未來全球變化背景下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此研究問題,生態中心博士後張邵康在合作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黃建國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
  • 植物木質部耐栓塞能力研究獲進展
    過去一段時間中,全球極端乾旱事件頻發,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森林衰退和樹木死亡。關於乾旱誘發樹木死亡的機制及如何預測未來森林的響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極端乾旱誘發的木質部栓塞(即導管或管胞被氣體填充失去水分傳導功能)被認為是引起樹木死亡的重要機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種在乾旱中的表現與其木質部的栓塞抗性(P50,發生50%栓塞時候的水勢)密切相關,因此,P50的大小被寄予可用於未來森林預測乾旱響應的厚望。
  • 什麼是植物的木質部?玉米木質部汁液蛋白組的情況是如何呢?
    自 Biles和 Abeles(1991)首次在木質部汁液中發現源於根系的過氧化物酶開始,關於木質部汁液中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勢,先後定性鑑定出油菜、玉米、大豆和白楊木等植物木質部汁液中的蛋白質組分。近年來,有關木質部汁液中蛋白質應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研究越來越多。當水稻受到X. oryzae病菌侵染時,木質部汁液中的過氧化物酶含量明顯升高。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在基因高度純合的擬南芥中,長日照條件誘導開花啟動因子的表達來加速植物開花。光周期條件對開花啟動因子的激活,主要依賴於轉錄因子一氧化碳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