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2020-11-27 騰訊網

責編 | 酶美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的。例如,招潮蟹左右分別有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蟹鉗,而比目魚總是身體一側躺在海底。大多數脊椎動物雖然從外表看上去是左右對稱的,但心臟在發育過程中是不對稱環化的,並且最終定位在胸腔左側;左右肺也是由不同數目的肺葉組成的。在腹腔中,胃和胰腺位於左側,肝臟位於右側,而且腸道也是不對稱捲曲的(圖1)【1】。有意思的是,我們人類的腦部也表現出從結構和功能上的左右不對稱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左右不對稱缺陷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內臟異位(Heterotaxy)是一類以隨機的內臟左右分布為特徵的遺傳疾病,發病率在1:10000作用。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率在內臟異位的病人中大大增加,尤其是大動脈的移位及室間隔的缺陷尤為常見【2,3】

圖1. 人體內部的左右不對稱性。

目前,對於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的機制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起初,胚胎沿體軸中線進行左右對稱性發育。在體節期,脊索最末端出現了一個小的凹陷。組成這個凹陷的細胞均具有纖毛。這些纖毛有規律的擺動,使得凹陷內部的液體沿逆時針方向一圈又一圈的流動。如果液流停滯或變慢,將導致胚胎內臟器官的位置隨機性分布。因此,胚胎的這種凹陷結構被稱為左右組織者(left-right organizer)。在斑馬魚中,左右組織者是Kupffer’s vesicle, 簡稱KV【4-6】。KV起源於背部先驅者細胞(dorsal forerunner cell)。背部先驅者細胞是胚胎一群特化的細胞,在原腸胚期經歷劇烈的增殖,然後分化為具有纖毛的KV細胞。背部先驅者細胞增殖出現問題,經常伴隨著KV細胞纖毛生成缺陷【7,8】。但目前對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的聯繫卻知之甚少。

2019年8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強研究員團隊在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目為Chemokine signaling link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cilia formation for left-right symmetry breaking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在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分子機制。

王強研究員團隊發現趨化因子受體Cxcr4a表達於斑馬魚背部先驅者細胞和KV細胞中。cxcr4a突變體的心臟和肝臟呈現明顯的隨機分布,表明其左右不對稱性發育出現問題。有趣的是,其配體Cxcl12a的突變體也具有類似的表型。隨後的研究揭示,cxcr4a突變體KV變小,細胞纖毛變短,並且KV內的液流停滯(圖2)。作者進一步確定了KV變小的原因,發現Cxcr4a通過調控ERK1/2磷酸化,促進細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達,加速背部先驅者細胞從G1期向S期轉換,在細胞增殖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圖2. Cxcr4a突變體KV較小,細胞纖毛變短,KV液流停滯。

有意思的是,作者發現在cxcr4a突變體中補充CyclinD1,不但細胞增殖得以恢復,細胞纖毛也可以正常形成,挽救了胚胎的左右不對稱發育缺陷。接下來,作者通過生化分析發現,Cyclin D1-CDK4/6複合體中的CDK4可以結合併磷酸化纖毛形成的關鍵轉錄因子Foxj1a,並確定了磷酸化位點為進化上保守的T102。CDK4對於Foxj1a蛋白T102的磷酸化,抑制了蛋白酶體對Foxj1a的降解,是KV細胞纖毛形成的必要條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Foxj1a的降解與其泛素化修飾無關。Foxj1a通過直接與斑馬魚蛋白酶體19S調節亞基Psmd4b結合,進入蛋白酶體降解途徑。CDK4磷酸化Foxj1a蛋白T102位點,阻止了Foxj1a與Psmd4b相互作用,從而使得Foxj1a脫離了被降解的命運,促進細胞纖毛形成。

綜上所述,趨化因子Cxcl12b/Cxcr4a信號通路通過激活ERK1/2活性,調控下遊基因Cyclin D1表達。Cyclin D1-CDK4/6複合體一方面促進細胞增殖,另一方面磷酸化轉錄因子Foxj1a,增強其蛋白穩定性,促進細胞纖毛生成(圖3)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關聯的分子機制,而且提示在胚胎的原腸期,背部先驅者細胞的增殖不僅為KV結構的建立提供了足夠數目的細胞,更是為下一階段KV細胞纖毛生成儲存了足夠多的Foxj1a蛋白。

圖3 . Cxcl12b/Cxcr4a信號通路調節細胞增殖及纖毛形成。

據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科院動物所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劉靜雯為論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學的朱成科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和成都醫學院黃四洲副研究員。

王強博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主要以「細胞信號轉導與胚胎早期發育」為中心科學問題,以斑馬魚為主要模式動物,結合多種人及小鼠細胞系,深入探討重要信號通路在胚胎早期發育和組織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調控機制,以通訊作者身份在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國際主流雜誌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擔任《中國實驗動物學報》及《中國比較醫學雜誌》副主編,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發育生物學分會副會長,北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動物學會斑馬魚分會理事等學術職務。

主要參考文獻

1. Grimes DT, Burdine RD, Left-Right Patterning: Breaking Symmetry to Asymmetric Morphogenesis.Trends in genetics, 2017. 33(9): p. 616-28.

2. Kennedy, M.P., et 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other heterotaxic defects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Circulation, 2007. 115(22): p. 2814-21.

3. Shiraishi, I. and H. Ichikawa, Human heterotaxy syndrome - from molecular genetics to clinical features,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Circ J, 2012. 76(9): p. 2066-75.

4. Essner, J.J., et al., Kupffer's vesicle is a ciliated organ of asymmetry in the zebrafish embryo that initiates left-right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heart and gut.Development, 2005. 132(6): p. 1247-60.

5. Matsui, T. and Y. Bessho, Left-right asymmetry in zebrafish.Cell Mol Life Sci, 2012. 69(18): p. 3069-77.

6. Roussigne, M., P. Blader, and S.W. Wilson, Breaking symmetry: the zebrafish as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left-right asymmetry in the developing brain.Dev Neurobiol, 2012. 72(3): p. 269-81.

7. Gokey JJ, Dasgupta A, Amack JD, The V-ATPase accessory protein Atp6ap1b mediates dorsal forerunn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left-right asymmetry in zebrafish.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5. 407(1): p. 115-30.

8. Zhang M, Zhang J, Lin SC, Meng A, beta-Catenin 1 and beta-catenin 2 play similar and distinct roles in left-right asymmetric development of zebrafish embryos.Development, 2012. 139(11): p. 2009-19.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Nature|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在許多生物體中,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因子驅動了不同細胞譜系的特化過程【2】,但是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否也存在不對稱的細胞決定因子並不清楚。除此之外,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4】。但是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分配的組分成分是否與非哺乳動物胚胎中類似發揮著不對稱遺傳命運決定因素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早期胚胎發育與細胞異質性產生的關係尚不清楚。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植入前發育的過程中,頂-底細胞極性(apicobasal cell polarity)的建立是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的關鍵,從而誘導細胞向滋養外胚層(trophectoderm)分化。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科技前沿】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模式及分子機制​ 2020-04-1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深圳先進院等在纖毛髮生起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研究員衛青團隊關於纖毛髮生起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CEP290 is essential for the initiation of ciliary transition zone assembly為題,發表在PLOS
  • 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哺乳動物的神經發育是一個受到精確調控的過程,需要神經前體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遷移和成熟,最終形成整個神經網絡。
  •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Development》發表文章,利用組織結構簡單的海洋模式動物海鞘為模型,發現其胚胎尾部彎曲是遺傳調控的主動過程,利用分子、細胞和遺傳操作等途徑進而揭示出脊索-表皮組織間協調不對稱行為驅動這一彎曲過程的細胞學和生物力學機制,並建立了數學模型定量描述和評估各組織間的貢獻。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單個細胞的聚合體是如何發育形成完整身體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各種令人著迷的疑點。迄今已知,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多種細胞事件的發生。例如,在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極化細胞的運動是身體平面形成的主要特徵。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迄今已知,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多種細胞事件的發生。例如,在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極化細胞的運動是身體平面形成的主要特徵。這些運動被稱為「收斂和伸展」或「收斂性伸展」,它們使脊椎動物胚胎的中外側側面變窄(收斂),並使其前後側面伸長(延伸),從而確立其形態和功能的極性,頭在一端,尾在另一端【1】。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在此過程中,細胞經過一次DNA複製後進行兩次細胞分裂,最終產生單倍體配子。同有絲分裂一樣,減數分裂的精確完成離不開細胞周期蛋白(Cyclins)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s)之間的共同調節。Cyclins的周期性降解與合成以及CDKs激酶活性的動態變化,是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周而復始的重要物質保障。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雖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細胞周期蛋白的種類幾乎一致,但是減數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上述實驗結果表明,Cyclin B3在小鼠卵母細胞的減數第一次分裂具有特異的必需的調控作用,但對卵母細胞的成熟、減數第二次分裂及早期著床前胚胎發育是非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