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強研究組近年來在脊椎動物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進展。在胚胎前後軸建立方面,發現染色體重塑複合體NURF最大的亞基BPTF在TGF-β信號下遊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節核小體滑動,調控wnt8a的表達,促進後部中樞神經組織發育,揭示了Smad2通過募集BPTF,調控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的新機制(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在胚胎左右不對稱性建立方面,發現趨化因子Cxcr4a信號通路通過調控Cyclin D1表達,增強CDK4/6激酶活性,一方面促進細胞增殖,另一方面磷酸化轉錄因子Foxj1a,增強其蛋白穩定性,促進纖毛生成。該研究揭示了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關聯的分子機制,提示在胚胎的原腸期,背部先驅者細胞的增殖不僅為左右不對稱器官的建立提供了足夠數目的細胞,更為下一階段纖毛生成儲存了足夠多的Foxj1a蛋白(PLOS Biology, 2019)。在胚胎背腹軸建立方面,發現鳥核苷酸交換因子Net1通過激活Rho A家族的G蛋白,幹擾PAK1激酶二聚體的形成,激活其激酶活性,從而磷酸化Wnt信號下遊效應蛋白β-catenin 675位絲氨酸,在胚胎背部組織中心形成和背腹軸建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項研究揭示了在胚胎發育過程中,Net1所調控的β-catenin 675位絲氨酸的磷酸化修飾,是母源-合子轉換後β-catenin轉錄活性增強,激活下遊基因表達的必要條件(Cell Research, 2017)。

  脊椎動物胚胎各組織的前體細胞沿著胚胎的背腹軸線分布,由於所處胚胎位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育命運。例如,以外胚層細胞為例,靠近背部的外胚層前體細胞將來發育成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組織器官,而靠近腹側的外胚層前體細胞則發育為皮膚及其附屬器官(毛髮、汗腺、皮脂腺等)。在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中陸續發現了背部組織中心的存在。母源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是背部組織中心形成的初步決定因素,激活Chordin、Noggin等BMP信號抑制因子在胚胎背部表達並分泌。隨後,Chordin及Noggin等因子拮抗來自腹部的BMP 信號,使得BMP作為一種形態發生素,形成腹部濃度高、背部濃度低的濃度梯度,指導胚胎背腹軸的建立。儘管有一系列的BMP正、負調控因子被鑑定出來,但是產生和維持BMP濃度梯度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

  形態發生素濃度梯度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會受到自身的產生、擴散和降解的動力學影響。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這種濃度梯度的形成總是受到來自信號通路各個組分表達水平變化、溫度差異、胚胎大小不同,甚至細胞的不對等分裂等因素引起的波動。在胚胎背腹體軸建立中,有學者發現腹側的BMP信號對於背側的Chordin表達有抑制作用。因此,從理論上來講,BMP濃度梯度的微小變化,將導致嚴重的背腹命運缺陷。然而,把供體胚胎的Spemann組織者(爪蟾)或胚盾(斑馬魚)移植到BMP信號最強的腹部部位後,這些背部組織中心仍具有誘導形成第二體軸的能力;即使將囊胚期的爪蟾胚胎一切為二,背部一半仍可發育為個頭較小但有正常背腹體軸的胚胎;將雞胚的背部組織原條切除後,在繼續培養過程中原條會逐漸恢復;在哺乳動物中,犰狳的一個受精卵可以通過分裂,產生四個基因完全相同的正常後代。這些現象均表明胚胎背部軸形成存在自我調節體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然而,胚胎背部軸穩定性的分子機制仍舊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長期未解之謎。

  12月18日,王強研究組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了題目為The BMP ligand Pinhead together with Admp supports the robustness of embryonic patterning 研究論文,揭示了Pinhead和Admp協同抵抗BMP濃度梯度波動,維持胚胎背腹軸穩定性的替代機制(Alternative Mechanism)。

  研究發現pinhead基因在原腸期特異地表達在斑馬魚胚胎腹部和側面的邊緣區域。過表達pinhead可以使胚胎背部組織減少,腹部組織增多,呈腹部化表型。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inhead是一種可分泌蛋白,能夠特異激活BMP信號下遊的Smad1/5/8,是一種尚未被鑑定的BMP配體。有意思的是,Pinhead和表達於胚胎背部的Admp具有高度相似的蛋白性質,除了具有BMP蛋白配體活性,還可以促進金屬蛋白酶介導的Chordin的降解。

  出乎意料的是,缺失pinheadadmp的胚胎具有正常的BMP濃度梯度和背腹體軸,只有二者同時缺失才能導致非常明顯的背部化表型。作者通過深入分析發現,pinheadadmp基因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轉錄抑制。pinhead缺失會導致admp的表達增加,反之亦然。pinhead缺失後admp表達的增加可以補償其功能,所以突變體沒有明顯的背腹缺陷。相反地,pinhead也可以補償admp的缺失,從而使背腹體軸穩定形成。因此,pinheadadmp這種「蹺蹺板」式的表達調控以及Pinhead和Admp蛋白的高度相似性,建立了一種「替代機制」來維持背腹分化穩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inheadadmp是BMP/Smad信號通路的靶基因,其表達受BMP/Smad信號通路的抑制。如果pinheadadmp缺失,胚胎中的BMP信號暫時降低,另一個基因的表達隨之上升,重新建立BMP濃度梯度。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通過多種實驗發現,在胚胎中BMP濃度梯度發生波動時,pinheadadmp的表達隨之發生反向變化,緩衝BMP信號活性的動態波動,從而維持BMP濃度梯度和胚胎背腹體軸的穩定性。pinheadadmp的雙突變體胚胎喪失了對BMP濃度梯度波動的抵抗性,表明pinhead/admp和BMP信號之間的負反饋機制對背腹軸形成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Pinhead與Admp蛋白性質的相似性及其基因表達的相互抑制,使得其中一個基因的功能缺失,可以被另一個基因替代性補償;胚胎中BMP信號對pinheadadmp基因表達的抑制,致使pinheadadmp的表達根據BMP信號的變化反向增加或降低,從而抵抗BMP活性的波動,維持BMP濃度梯度。這種雙重保護機制,確保了胚胎背腹軸的發育穩態。此項研究揭示了對抗BMP濃度梯度波動的分子機制,提出了脊椎動物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替代機制假說,推動了對胚胎發育穩態的深入理解。

  動物所博士閆一芳為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王強。該項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爪蟾胚胎一切為二,背部一半可發育為個頭較小但有正常背腹體軸的胚胎(引自Bruno Reversade et al., 2005)

圖2 Pinhead是一種分泌型蛋白,其過表達導致胚胎嚴重腹部化

圖3 pinheadadmp 通過替代機制,協同抵抗BMP濃度梯度波動,維持胚胎背腹軸穩定性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2020-08-17 水生生物研究所    背腹軸的建立是胚胎早期發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這種「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        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含有200多種細胞類型、36個重要器官的複雜有機體,是生命科學最大的難題之一。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然而,參與該過程的細胞發育階段並不總是相同的,為了能夠描繪單一細胞發生的事件,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處於四個不同發育階段(5.25-6.5天大)的28個小鼠胚胎中共1724個細胞進行分析,每個細胞中平均有8577個基因進行表達。
  •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奧秘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北京基因組所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人類胚胎進行有序基因表達、發育進化的奧秘。人類的生命從受精卵開始,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含有200多種細胞類型、36個重要器官的複雜有機體,是生命科學最大的難題之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克服研究材料缺乏的難題,建立了微量細胞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人類胚胎基因組的激活機制。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幹細胞是機體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的基礎,基因組穩定是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再生醫學應用的前提。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萍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
  • 水生所揭示Noxa蛋白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的雙重功能
    然而至今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導該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課題組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揭示出Noxa蛋白的雙重功能。他們首先通過表達圖式分析,發現早期胚胎中存在母源的Noxa mRNA和蛋白,而且這兩者在胚胎發育過程都持續表達。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責編 | 酶美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最新進展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2.Nature:胚胎幹細胞在體外自我組裝成胚胎樣結構doi:10.1038/s41586-018-0578-0哺乳動物身體的結構在胚胎植入子宮後不久就已建立。身體的前後軸、背腹軸和中間外側軸在協調胚胎的各個區域中的DNA轉錄的基因網絡的調節下便已確定了。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教授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書寧臨床組合作,發現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新機制,首次揭示了體內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