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奧秘

2020-12-06 環球網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北京基因組所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人類胚胎進行有序基因表達、發育進化的奧秘。研究成果於3月9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

人類的生命從受精卵開始,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含有200多種細胞類型、36個重要器官的複雜有機體,是生命科學最大的難題之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克服研究材料缺乏的難題,建立了微量細胞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人類胚胎基因組的激活機制。

劉江說:「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發育的進行需要體內的基因能夠按照設定的程序、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有序地表達,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表達的編輯。就像電腦程式的運行需要使用計算機語言來編程一樣,人體設定基因表達程序的一種『程式語言』被稱為『染色體開放狀態』。我們的此次發現,就解讀了這種『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體內的各種細胞幾乎都有大量基因的表達。然而,人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段時間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如何讓人的基因開始表達,哪些基因會先表達、哪些基因後表達,一直以來都是研究難點。劉江等找到了啟動人類基因組表達的關鍵分子(Oct4),發現在進化歷史中,最先出現的基因(老基因)會先表達、而最後出現的基因往往會後表達。

劉江說:「究其原因是細胞設定程序讓老基因的調控開關最先被打開。」

該研究還揭示了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新機制。DNA序列裡有一種片段被稱為轉座子,它們常常會從一個區域跳到另一個區域,這種跳動會產生DNA突變。突變就會引起人類進化。

科研人員在該研究中判斷轉座子引起人類進化的重要原因是引起人類進化的轉座子恰恰主要在胚胎中處於活躍狀態,使人類基因組產生新突變,而只有在胚胎中產生的突變,才更可能傳遞到後代中,從而引起人類的進化。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長期致力於胚胎發育研究,此前已連續三次在《細胞》雜誌發表文章,揭示DNA甲基化圖譜在哺乳動物和魚類的繼承規律,更新了關於受精後DNA甲基化圖譜重編程的傳統認識。本次的研究成果打開了認識人類胚胎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大門,使我國在人類發育領域的研究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一研究成果將會為人類的優生優育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3月9日訊(記者丁佳)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指揮人類胚胎基因表達的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董瑞豐)如同計算機編程,人類生命從受精卵發育成複雜有機體,也需要基因表達的編程。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這種「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中科院最新研究成果:人類胚胎基因打開順序之謎被揭開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知道,發育的進行需要體內的基因能夠按照設定的程序、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位置有序地表達,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表達的編程。然而,卵子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個時期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劉江告訴記者,如何讓人的基因開始表達、哪些基因會先表達、哪些基因後表達,一直以來都是研究難點。根據傳統研究方法,此類實驗需要用到約100萬個人類早期胚胎細胞。但人的早期胚胎資源非常有限,成本很高且難以大量獲取,所以這成為該類研究的一大瓶頸。
  • Dev Cell:科學家闡明人類胚胎原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
    ,同時他們在實驗室開發了一種產生類似細胞的策略,這種酷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產生對於未來生殖領域的研究,以及分析人類潛在的繼代基因調控的遺傳機制非常重要。新生命的誕生從胚胎開始,生命產生下一代的能力早在胚胎中就已經建立了,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原始的生殖細胞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原生殖細胞能夠產生精子或卵細胞,在人類機體發育第二周時原生殖細胞就已經存在於胚胎中了。文章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夠產生「酷似」原生殖細胞的細胞,這樣研究者就能夠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下詳細研究並且對比小鼠和人類細胞中的差異了。
  • Sci Adv:科學家鑑別出營養有效性和胚胎生長發育之間的分子關聯
    2019年3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開啟了一個複雜的細胞分裂過程,最終就會產生一個新的生命體,實際上,所有的機體細胞都來自胚胎幹細胞,其必須以一種可控的精確方式分裂,從而在胚胎中產生合適的器官和組織,然而目前科學界所知道的現象包括幹細胞如何在不失控的情況下設法控制這種加速的分裂過程,比如在腫瘤細胞中發生的事件,同時還包括細胞的分裂速度如何適應能量和分子供應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植入前發育的過程中,頂-底細胞極性(apicobasal cell polarity)的建立是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的關鍵,從而誘導細胞向滋養外胚層(trophectoderm)分化。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臨床上,大約30%~40%的情況下,胚胎會出現無法著床或正常發育的現象,部分原因來自胚胎,然而具體機制尚不清晰。闡明胚胎從著床開始的早期發育情況,對不孕症的幹預、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恐怕還需要很多年,科學家才能讀懂原始侏儒症和貝克威斯—韋德曼氏症的運行機制。但受到DNA分析進步的驅動,他們發現這兩種症候群與其他若干病症一樣,都屬於印跡紊亂。它們產生於獨特的基因子集,懷孕後,胚胎中來自於母親的DNA與來自父親的DNA表達不同。   最近幾年已經見證了印跡紊亂從黑暗中走了出來,此外還有對人類基因組在發育早期調控基因表達能力的更深認識。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但人類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對胚胎發育的了解依然有限。而哈佛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最近,他們的研究在線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不是一篇,而是三篇!
  • 從單細胞窺探生命奧秘!新技術揭開人類細胞生長發育之謎
    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全球唯一得主。11月20日,《科學》刊登了其獲獎短文,描述了有助於研究生命產生奧秘的4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曹俊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而傳統手段受限於檢測的靈敏性,無法對人體的幾百種細胞進行全面檢測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