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2020-11-11 測序中國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一直是科學家研究探索的一個重點領域。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畸胎瘤是生殖細胞腫瘤中常見的一種,分為良性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其中,良性畸胎瘤裡含有很多種組織,包括皮膚、毛髮、牙齒、骨骼、油脂、神經組織等。基於此,科學家認為畸胎瘤或具備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潛力。

文章發表在Cell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鵾教授與Prashant Mali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關於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對畸胎瘤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利用CRISPR-Cas9對其進行基因編輯。發現畸胎瘤在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多種細胞類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揭示了畸胎瘤作為人體細胞發育分化模型的潛能。11月4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上,文章題為「Defining the Teratoma as a Model for Multi-lineage Human Development」。

在科學研究中,畸胎瘤通常是將人體多能幹細胞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中形成。但由於畸胎瘤的生長隨機性很強,經常是多種譜系細胞混合在一起。為避免細胞類型分析混淆,張鵾教授及合作者設想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對畸胎瘤進行分析,再通過CRISPR技術控制基因表達,優化畸胎瘤模型的構建,使其更適用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研究。

首先,研究團隊將人體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中形成畸胎瘤,並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該研究共對來自4個細胞系23個畸胎瘤的179,632個細胞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RNA-seq)。結果顯示,畸胎瘤在3個胚層中可包含約20種細胞類型。將發現的細胞類型與小鼠早期器官細胞圖譜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具有較高的相似性,證明畸胎瘤具備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能。

研究概要圖,來源:Cell

此外,該研究發現,畸胎瘤間細胞類型的異質性可與類器官系統相媲美,同時畸胎瘤中的腸和腦細胞類型與類似的胎兒細胞類型非常吻合。研究人員在分析使用不同來源幹細胞所構建的畸胎瘤後發現,不同來源的畸胎瘤都包含了主要的細胞類型,但各細胞類型的結構比例、畸胎瘤生長速度等存在一定差異。

為了確定注射的人體幹細胞在畸胎瘤形成過程中是否具有譜系偏好性,研究團隊利用細胞條形碼技術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約有20%的幹細胞參與了畸胎瘤的形成,並且視網膜的上皮細胞具有很強的偏好性。視網膜上皮細胞的比例在不同的畸胎瘤中差異較大,表明其形成具有較高的隨機性。同時,研究團隊還表徵了畸胎瘤中各譜系細胞所對應的胚胎發育時期及其空間分布。

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團隊還利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了基因敲除試驗。研究人員選擇了24個與胚胎發育密切相關的基因進行敲除分析,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敲除特定基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形成的畸胎瘤,其細胞類型及比例上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此外,畸胎瘤能夠用於同時檢測所有胚層遺傳變化的影響。

張鵾教授等發表在Cell的該最新研究不僅揭示了畸胎瘤作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並可通過CRISPR技術篩選設計各譜系細胞發育的關鍵調控基因。同時,也為人類胚胎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助於探索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及相關基因調控。

參考資料:

1.Defining the Teratoma as a Model for Multi-lineage Human Development. Cell, November 04, 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18

相關焦點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然而,這些研究大都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胞,即二維結構,與胚胎在體內的發育過程相去甚遠。為了克服這一障礙進而直接研究人類的早期胚胎發育,近些年研究人員利用人體多能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系列的三維類器官模型,用以模擬不同的發育時期。但是,這些類器官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測序繪製首個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圖譜
    2019年10月10日,來自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和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導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過程的單細胞圖譜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特別是在早期階段(6 - 9周), 有趣的是,第9周的小腸細胞顯示出自噬相關基因的富集程度高於其他任何階段。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自噬可能在人類胚胎早期的消化道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腸而言。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8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免疫治療,動植物胚胎發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眾多領域,單細胞檢測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博奧晶典日前對該領域的突破與變革進行了盤點。  單細胞測序之腫瘤微環境  1.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稱為單細胞測序的技術描述了在不同類型的人類腸內分泌細胞中有活性的所有基因。基於這些數據,他們創建了迄今為止對人類腸內分泌細胞不同亞型最深刻見解的地圖集。該圖集揭示了對腸內分泌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基因的活性。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由於對胚胎研究的倫理和法律限制,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裡直接觀察到人類發展的這段時間。該模型可能有助於揭示出生缺陷或始於原腸胚形成期的疾病的原因,這些疾病通常與酒精、藥物、化學物質和感染有關。更好地了解人類的原腸胚形成期也有助於闡明其他疾病,包括不孕、遺傳疾病和流產。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作為卵子和精子的前體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著床後在人胚胎中出現的最早細胞之一,在大約17天時出現,而周圍的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其餘部分。然而,人們對它們是如何起源的知之甚少。當前,法律禁止培養超過14天的人胚胎,這會阻止對原始生殖細胞產生和隨後的原腸胚形成等事件的研究。如今,科學家們結合使用人和豬發育模型來闡明這些事件。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Christina Fan說道,對擴增產物進行測序揭示了一種細胞標籤、分子索引以及基因的身份,而計算機分析可以對基於細胞標籤的測定序列進行聚合,從而利用相同的分子索引及基因測序信息對其進行拆解,進而實現對每一個細胞的每一個基因確定其完全的轉錄數量。這種特殊的標籤策略及大量的並行技術就可以使得對基因活性的單細胞分子變得可行,從而使得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分析。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Science最新研究:大規模單細胞測序構建首個人腦神經元表達圖譜
    張鵾教授表示。   為了實現在成人腦組織做大規模單細胞測序,張鵾教授整合了四個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一個全新的基於細胞核RNA測序的技術平臺。由神經學教授Jerold Chun領導的Scripps研究所(TSRI)團隊負責分離、提取單個腦神經元細胞核;張鵾教授團隊在Fluidigm(單細胞研究及微流控晶片製造商)支持下,開發了在單個神經元細胞核RNA擴增以及文庫構建的流程中;Illumina公司範建兵團隊負責RNA文庫的測序;UCSD生物化學系王巍教授團隊開發了相應算法,負責測序數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