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2020-11-27 生物谷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複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鹼基的基因組並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變為現實。

單細胞測序技術可謂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一個細胞裡的DNA或RNA僅僅處在皮克級的水平,這麼少的量遠遠達不到現有測序儀的最低上樣需求。因此科學家們必須先對單細胞內的微量核酸分子進行擴增,而且必須保證儘可能少地出現技術誤差,以便開展後續的測序及其他研究。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就在PNAS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人類腦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成果,這些結果為構建人類大腦的細胞圖譜奠定了基礎,而且研究結果還將有助於我們確定神經元、膠質細胞和血管細胞的特定標誌物,並將其與其他信息相關聯,以便完全闡明人類大腦的細胞複雜性。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究的進展情況。

【1】PNAS:單細胞測序技術應用於癌症無創診斷

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白凡課題組與北大腫瘤醫院王潔團隊合作的研究結果。在題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基因測序手段首次報導了對於癌症病人單個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全基因組、外顯子組測序結果,此項研究對於揭示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為無創癌症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腫瘤的轉移是導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在1896年,澳大利亞籍醫生Ashworth首次在癌症病人血液樣品中觀察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的存在。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癌細胞從原發腫瘤脫落,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系統,其中一些具有高度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存活下來,成為循環腫瘤細胞,並進一步發展為遠端器官轉移腫瘤。循環腫瘤細胞是腫瘤發生遠處轉移的必經步驟,因此在外周血中檢測到腫瘤細胞預示著有發生腫瘤轉移的可能。

【2】Nature: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

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瀰漫於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發現,微生物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豐富多樣,研究同時揭示了不同物種間令人驚奇的關聯。

單細胞測序技術使科學家們能通過將單細胞的DNA增大10億倍來破譯其基因組,為研究微生物「暗物質」打開了大門,也有助於釐清微生物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聯。美國能源部下屬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譚佳·沃克領導的研究團隊選擇了201種微生物和古生細菌的細胞,並閱讀了其部分基因組(從10%到90%不等,取決於不同細胞)。這些微生物來源於9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包括海底熱水流火山口以及地下金礦等,沒有一種曾被測序或在實驗室內培養過。

研究表明,不同生命之間的很多邊界並不像以前所認為的那樣固若金湯。例如,一種微生物系使用以前被認為僅僅在古生細菌中存在的酶合成出了DNA和RNA的基礎組成部分——嘌呤鹼基。研究還顯示,有3個古生細菌細胞內存在主要作用是啟動RNA轉錄(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第一步)的西格瑪因子,而以前,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西格瑪因子僅出現在細菌體內。

【3】單細胞測序助力中科院刊發《science》 表觀遺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單細胞測序解決了用組織樣本測序或樣本稀少時無法解決的細胞異質性難題,正日益成為科研熱點,尤其是在生殖領域的研究中大放異彩。近日,安諾基因與動物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組以及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所翟琦巍研究組合作,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發現一類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高脂誘導的父代代謝紊亂表型傳遞給子代,成果發表於Science。

很多證據表明,上一代在環境壓力下產生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可以"記憶"在配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隨著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飲食習慣的巨大改變,這種獲得性遺傳形式對人類繁衍及子孫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獲得性性狀的跨代遺傳涉及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信息在配子中的存儲及傳遞,而破解這些表觀遺傳信息是本領域的一個主要挑戰。

【4】Nature:如何利用單細胞mRNA測序發現罕見細胞類型?

近日,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方法結合轉錄組測序發現了小腸中一些罕見的細胞類型,這對於深入了解器官的細胞組成,探究健康和疾病狀態下的組織生物學具有重要意義。

理解一個器官的發育和功能需要對組成該器官的所有細胞類型的特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傳統發現和分離細胞亞群的方法是基於幾個已知的標記基因表達出來的信使RNA或蛋白質實現的。但是對於一些罕見的細胞類型來說,鑑定出它們特定的標記基因目前仍存在很大挑戰。而發現一些罕見的細胞類型,如幹細胞,短暫存在的前體細胞,癌症幹細胞或循環腫瘤細胞,對於深入理解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的組織生物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Science:單細胞分析?並行測序技術可以

近日,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的研究者描述了一種新型的大規模並行技術,通過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來在單細胞水平上實現對基因表達的監測;研究者表示,單細胞分析對於理解人類造血系統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斷凸顯,如果沒有這種分析的話,來自少許細胞的大量表達改變就和來自許多細胞的小型表達改變就會變得一樣沒有差別。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的這種「基於基因表達細胞計數的簡單方法」是利用細胞和分子特異性的條形碼來使得數萬個基因或者成千上萬個細胞被同時進行研究;單一的細胞和包含引物的顆粒會被置於微孔板中,當細胞被裂解後mRNA就會同顆粒上的條形碼引物進行雜交,這種顆粒可以實現磁性恢復並且移動到小管中進行反向轉錄和擴增,隨後再進行新一代測序分析。

研究者Christina Fan說道,對擴增產物進行測序揭示了一種細胞標籤、分子索引以及基因的身份,而計算機分析可以對基於細胞標籤的測定序列進行聚合,從而利用相同的分子索引及基因測序信息對其進行拆解,進而實現對每一個細胞的每一個基因確定其完全的轉錄數量。這種特殊的標籤策略及大量的並行技術就可以使得對基因活性的單細胞分子變得可行,從而使得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分析。

【6】Science:單細胞測序顯示:同一個人的不同神經元DNA序列不一樣

之前大家一直認為一個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遺傳信息,基因組的特殊表達模式使得不同細胞的功能各異。然而最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推翻了該觀點。

確定一個人的不同神經元的基因組只能採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採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發現同一個人中不同的神經元基因組存在多樣性。

該文章的通訊作者Fred Gage博士稱,與我們之前的想法不同,不同神經元的遺傳標記並不相同,神經元基因組是由不同的DNA片段拼接起來的。

科學家從三位死者體內分離了一百個神經元,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科學家試圖尋找DNA拷貝數的變異性(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結果顯示41%的神經元擁有獨特的CNV,這表明這些神經元並不是來自於同一個親本。

Gage博士稱,我們發現一個人的不同神經元DNA序列不一樣,該結果讓我們非常驚異,我們必須要設計對照試驗表明該現象不是試驗操作造成的假象。

【7】Nature: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究癌變腫瘤

來自冷泉港實驗室、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分析研究癌變腫瘤的新方法,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腫瘤可能並不是逐步演變的,而是間斷性發生的。這對於腫瘤發生、轉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於臨床腫瘤診斷。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在線版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冷泉港實驗室著名遺傳學專家Michael Wigler教授,他曾揭示過自閉症的遺傳機理,人類基因組的大範圍變異,以及乳腺癌分子機理等重要的疾病機理。

這種由冷泉港實驗室開發的分析方法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 cell sequencing,SNS),這種方法能準確定量一個單細胞核中基因拷貝數目。癌細胞中,基因組部分被刪除,或者擴增,從而引起關鍵基因的缺失,或者表達過量,幹擾正常細胞生長,因此利用這種方法就能分析基因拷貝數目,從而診斷癌症。

Wigler教授認為,「這項研究證明我們能通過對癌變腫瘤中的一個單細胞進行測序,獲得精確的高通量拷貝數」,「檢查同一癌症的多個細胞,我們就能了解這種癌症是如何發生與擴散的」。

【8】陸思嘉博士: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輔助生殖中的應用

12月3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下一代測序發展論壇:行業探討與臨床應用於上海斯波特大酒店隆重召開。江蘇億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始人,總經理陸思嘉博士參加了會議並為我們介紹"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輔助生殖中的應用"。

陸博士作為多次退火環狀循環擴增(MALBAC)技術的發明人,在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報告中,他就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難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WGA)進行講解,對目前的三種WGA技術進行比較,DOP-PCR的覆蓋率不高,MDA的均勻性不好,MALBAC顯著提高了擴增的均勻性和精確性,能在低測序深度的情況下精確地鑑定23對染色體中的染色體異常,能對染色體小片段的拷貝數異常進行檢測,能對已經確定致病基因位點的單基因疾病進行精確診斷。

隨著生育障礙人群的不斷擴大,試管嬰兒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目前試管嬰兒的活胎分娩率在40%左右,在胚胎植入前進行遺傳學篩查和診斷,選擇無染色體異常的健康胚胎植入,能顯著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因此陸博士帶領團隊將MALBAC技術應用於生殖細胞的單細胞水平全基因組測序,在單細胞水平下全面衡量遺傳信息,開展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PGS)。

【9】單細胞測序再創新突破,安諾基因建立國內首家基因組與轉錄組平行測序技術平臺

2015年4月27日,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測序技術,基因組與轉錄組平行測序(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G&T Seq)。該技術實現了對單個細胞內的DNA和RNA平行測序,能夠展現單個細胞的基因變異與基因功能之間的關係。作為國內單細胞測序技術整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安諾基因也一直在此方向投入研發,目前也已成功建立了此高難度技術體系,實現單細胞基因組與轉錄組平行測序,進一步完善了安諾基因在國內首家推出的單細胞多組學研究解決方案。談及在單細胞測序技術領域的不斷建樹與突破,總裁陳重建博士表示,單細胞測序技術已經成為科研中的核心應用手段,而全新的單細胞基因組與轉錄組平行測序技術(G&T-Seq),將有助於我們在更多的生命科學研究上取得一些原創性發現。該技術的推出也進一步奠定了安諾基因在此領域的領先地位。

【10】北大首次將單細胞測序用於癌症無創診斷

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白凡課題組與北大腫瘤醫院王潔團隊合作的研究結果。在題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基因測序手段首次報導了對於癌症病人單個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全基因組、外顯子組測序結果,此項研究對於揭示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為無創癌症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腫瘤的轉移是導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在1896年,澳大利亞籍醫生Ashworth首次在癌症病人血液樣品中觀察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的存在。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癌細胞從原發腫瘤脫落,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系統,其中一些具有高度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存活下來,成為循環腫瘤細胞,並進一步發展為遠端器官轉移腫瘤。循環腫瘤細胞是腫瘤發生遠處轉移的必經步驟,因此在外周血中檢測到腫瘤細胞預示著有發生腫瘤轉移的可能。

【11】北大教授開發單細胞全轉錄組測序新技術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湯富酬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題為「Microfluidic single-cell 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微流控晶片技術實現了高質量單細胞的全轉錄組測序樣品準備,全面提高了單細胞全轉錄組分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而在生物體內沒有任何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傳統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針對混合的大量細胞進行的,無法觀察到單個細胞之間細微的差別。近年來不斷發展的實驗技術,提供了更加定量與客觀的證據,表明在許多關鍵生命過程例如胚胎發育、細胞分化、疾病發生與發展等過程中,特定的單個細胞行為,以及其間的個體化差異與異質性,導致了極其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結果。而之前基於大量細胞平均測量所獲得的結果並無法正確反映複雜生物體系的全面真實信息,嚴重掩蓋了獨立個體樣本的行為以及生命現象中大量存在的隨機行為。針對單個細胞的研究,是細胞生命分析技術所追求的極限狀態,是對傳統技術極大的挑戰。(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相關焦點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2018.11.30 研究人員使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來更好地了解結腸癌腫瘤的異質性 與中國多個機構有聯繫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可以更好地揭示結腸癌腫瘤的異質性。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8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免疫治療,動植物胚胎發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眾多領域,單細胞檢測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博奧晶典日前對該領域的突破與變革進行了盤點。  單細胞測序之腫瘤微環境  1.
  •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的研究進展
    單細胞RNA測序已成為解剖細胞異質性並將組織分解成細胞類型和/或細胞狀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這為從頭發現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可揭示複雜的細胞事件並加深我們對生物系統的了解。在本綜述中,簡要簡紹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及相關應用。我們預計單細胞RNA測序在生物學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強,在提供空間信息和與細胞形態的方面將進一步提高。將來,能夠更好地應用於科研領域。
  • Ferrandon教授課題組關於黑腹果蠅血液單細胞測序研究的述評
    鑑於方興未艾的單細胞測序在細胞分類中的重要作用,在果蠅領域,哈佛大學醫學院Tattikota SG等對果蠅血液中的細胞進行了單細胞測序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華大基因單細胞測序新方法為癌症研究開闢新路
    中國經濟網深圳3月2日訊 (記者楊陽騰 李小芳) 3月2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腫瘤研究上獲得突破性進展,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同時發表兩篇研究論文。該團隊研發了一種解析單細胞基因組的新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一種血癌)和腎透明細胞癌(一種腎癌)的腫瘤內部遺傳特徵研究。
  • 著名科學家發表Nature綜述:單細胞測序現狀
    每個細胞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的研究對象往往是細胞群體,忽略了這些細胞之間的異質性。正因如此,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將集成晶片的原理和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目前名下擁有80項專利,並創辦了4家公司。  這篇文章首先探討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面臨的技術挑戰,隨後介紹了一些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物學新發現。重點關注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研究微生物暗物質,評估多細胞生物中遺傳嵌合現象的致病作用,尤其是癌症。文章末尾還預測了未來幾年單細胞基因組測序可能出現的一些進展。
  • 單細胞測序技術原理
    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單細胞在許多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對於癌症早期的診斷、追蹤以及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原理 單細胞測序首先不是僅僅對一個細胞進行測序,而是說該項技術能對單一細胞的基因組或轉錄組進行測序,可以理解為單細胞水平上的測序。 在介紹基本原理之前先讓我們嘗試著回答一下:為什麼要進行單細胞測序?
  • 13種單細胞測序方法的比較研究
    13種單細胞測序方法的比較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9 19:19:50 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學院Holger Heyn等研究人員對用於細胞圖譜計劃的單細胞RNA測序實驗方案進行基準測試。
  • 單細胞RNA測序簡介
    一、單細胞RNA測序的來源從早期的科學研究開始,我們就知道,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因此,體內細胞的多樣性來自於基因表達,每個細胞必須表達一組基因,並抑制另一組基因以使其正常工作。但是我們很難精確定位哪個基因(或一組基因)對每個細胞至關重要。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二、單細胞基因測序的基本流程:單細胞分離--基因組擴增--測序和分析  單細胞測序,簡單地說,主要經過如下的步驟:單細胞的分離--DNA/RNA的提取和擴增(全基因組擴增和全轉錄組擴增)---測序以及後續的分析和應用。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還在講精準醫療的你,不知道單細胞測序就OUT了!
    目前我們熟悉的二代測序檢測結果,僅能反映一群細胞中平均化的各類信號表達的中值或「主流」信息,單個細胞層面的「個體差異」信息則被忽視。對於腫瘤研究、神經疾病、免疫疾病等涉及細胞間異質性的疾病研究,從單細胞層面分析細胞基因表達,細胞間互作等是有重大意義的,因此能夠解釋單個細胞基因結構與表達狀態,反應細胞間異質性的單細胞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隨著惡性腫瘤細胞種群數量的增長,細胞基因組在遺傳水平會進一步多樣化,從而使腫瘤發生進展和轉移,並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然而,大量研究證實並不是所有腫瘤進展、轉移及耐藥都與遺傳驅動因素有關,所以這表明癌症進展有大量的非遺傳因素參與。
  • 單細胞核測序時代是你的時代嗎
    運用單細胞技術到課題中,可以幫助重新審視研究對象,深入了解細胞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表達調控機制。單細胞我該拿你怎麼辦?很多老師想要研究某些特殊樣本,例如心肌細胞和神經元;也有很多老師手上有頗為珍貴的臨床凍存樣本,但是受限於單細胞測序對於樣本的嚴格要求——細胞數量要求大於105個、活細胞數在90%以上、細胞直徑小於40μm等,只能望「單」而嘆!
  • 生輝 · 生命科學大會嘉賓新格元方南開啟單細胞測序「江湖」
    去年,美國單細胞測序公司 10x Genomics 納斯達克上市成功領跑,讓單細胞測序再次亮相於聚光燈下。什麼是單細胞測序?簡單來說就是單個細胞水平上對基因組進行測序。2013 年,Nature Methods 將單細胞測序評為「年度技術」,認為該技術將會改變生物界和醫學界的諸多領域。
  • ...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
    2018年12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