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22 光明網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針對不同批次處理和測量時,引入的與生物狀態不相關的系統性技術偏差這一單細胞技術的共性問題,研究人員從紅外光譜數據離散向量化、質控與預處理、特徵選取等環節入手,發展了一種對單細胞紅外光譜相似性進行評判的方法,並在不同類型、不同狀態的細胞光譜分析中得到了驗證,為分析單細胞紅外光譜數據提供了實驗基準和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以How many cells are enough for single-cell infrared spectroscopy為題,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圖1)。

人類表型組是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研究的又一重點,是聯繫生物體基因型和表型的橋梁。當前,單細胞表型分析(single cell phenotyping)得到的參數較少,不易精確反映生物樣品的全貌。研究人員利用紅外光譜,可同時靈敏地獲得細胞多種構成成分結構信息及其微小變化的特點,通過統計分析大量單細胞光譜數據,在國際首次提出單細胞紅外表型組(Single Cell Infrared Phenomics)的概念和表型分析策略;利用該技術方法,實現了對低濃度中藥成分作用下腫瘤細胞的反應評價,從而使作用靶點不明情況下的藥物篩選成為可能,也將為人類表型組研究提供全新手段。相關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 infrared phenomics: phenotypic screening with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為題,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圖2)。

細胞異質性與幹細胞分化、腫瘤耐藥等密切相關。當前,分析細胞種群中異質性的方法多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樣品處理費事、費用昂貴。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基於單細胞同步輻射紅外顯微光譜和計算方法,進行細胞異質性定量評估的新策略。通過計算紅外光譜數據的細胞間對細胞相似距離,即可量化特定細胞種群的異質性,方法簡單快捷,所需樣品量也較少。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進一步獲得了成脂分化過程中人間充質幹細胞群體的動態異質性變化狀態。這些發現為研究細胞異質性提供了互補/替代方法。結合單細胞測序及其其他細胞分析技術,將有助於深入解析基因異質性與表型異質性之間的關係。相關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 Quantifies Dynamic Heterogene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uring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為題,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圖3)。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光源顯微紅外光束線站的支持。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生王亞迪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博士戴文韜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呂軍鴻與上海健康醫學院研究員李雪玲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研究員李園園團隊、濱州醫學院教授潘效紅團隊、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教授陳峰等。

圖1.批次效應對單細胞紅外光譜數據的影響與評價方法的建立

圖2.單細胞紅外表型組與藥物篩選

圖3.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揭示了幹細胞成脂分化過程中的動態異質性

來源: 上海高等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2 星期二
    科研進展1、合肥研究院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5、華南植物園解析全球尺度下樹木乾旱死亡水勢閾值差異 6、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7、深圳先進院等在成年動物體感皮層季節可塑性研究中獲進展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3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然而,開發一種高效可重複使用的單一催化劑以連續吸收和釋放LOHC中的氫,仍是挑戰。
  • ...亞微米顯微紅外光譜及成像技術助力病理學及化學研究》網絡介紹會
    新一代非接觸亞微米紅外測量技術,克服了傳統FTIR技術的衍射極限和米氏散射效應,紅外光譜空間解析度達到500 nm,無需對樣品進行標記, 不再需要衰減全反射(ATR)技術進行厚樣品測試,且能夠無接觸和無損探測樣品,全程對樣品無汙染,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更全面地了解亞微米尺度下樣品表面微小區域的化學信息,為揭示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及相關化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 第三代同步輻射成像有望成臨床醫學重要診斷手段
    在近日舉行的主題為「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的第97期東方科技論壇上,專家們表示,20多年來,同步輻射的醫學應用研究伴隨著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發展出許多常規光源不可能完成的成像方法和檢測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和應用前景,第三代同步輻射成像有望成為未來臨床醫學診斷的重要手段。
  • 東方科技論壇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同步輻射光源是特殊的大科學裝置,能夠提供從硬X射線到遠紅外波段的高亮度光束。自1947年首次觀察到同步輻射以來,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已經歷了三代。隨著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廣泛使用,X射線光源的特性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為新的X射線成像方法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傳統的成像方法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
  • 盤點:紅外成像系統進展
    隨著檢測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發展,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技術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從單純的顯微鏡與紅外光譜聯用,發展到了紅外成像系統。   將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中的紅外光束引入顯微鏡光路,可以獲得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微小尺寸樣品的光學影像及相應成分的紅外光譜信息。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取得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重大突破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研究員領導的成像研究小組,經過幾年的努力,發現X射線正面入射和背面入射的兩張投影像中,吸收襯度具有對稱性,而折射襯度具有反對稱性。根據這一原理,提出了X射線相位CT新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新方法克服了以往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方法中的不足,具有簡便、快速和低輻射劑量的優點,可以和現有的醫學X射線CT技術相結合,形成操作簡便、輻射劑量低的X射線相位CT新技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期刊上[PNAS 107, 13576 (2010)],被審稿人譽為「近二十年來X射線成像的重大突破」。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一方面聚焦冷凍電鏡、分子成像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但更多的在顯微成像和圖像數據分析在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實踐、具體研究上展開討論,旨在推廣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使更多的科研人員嘗試將此作為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會議第首位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源教授,演講主題為"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在鼠腦缺血模型中的應用"。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圖1:中紅外雷射脈衝(圖源:scitechdaily)然而,雖然中紅外感應光源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相比於其他波段,中紅外在成像方面的應用仍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中紅外相機的低性能和高成本。由於矽基相機的優良特性,傳統中紅外成像的研究思路都旨在將信息從中紅外範圍轉換為可見/近紅外範圍,然後使用矽基探測器間接獲取中紅外信息,其中主要包括3種方法:1. 使用糾纏的中紅外/可見光子對,利用非線性幹涉技術測量矽基相機上的可見光子,從而探測與其相對應的中紅外信息;2.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螢光顯微鏡主要利用了螢光探針的高度特異性,它能夠在複雜的混合物中選擇性地探測濃度非常低的螢光標記目標。此外,由於螢光的高靈敏度和空間解析度使得螢光顯微鏡能夠在衍射受限的光學解析度下的長度範圍內對單個分子精確定位。
  • 多組分時空分析:走進單細胞的「社會」—新聞—科學網
    作為研究細胞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細胞生物學在科學家的顯微鏡下經歷了近180年的歷史,但細胞對人類來說依然是「黑箱」一般的存在。 如今,研究人員正在盡力通過對單個細胞進行研究來闡明細胞的「天性」。 自2014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支持下,中國科學家在有關單細胞生物學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IRT紅外熱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紅外熱成像(InfraredThermography,IRT)作為一種非損傷、非接觸、2D成像測熱技術,比傳統體溫測量具備諸多優點和優勢,因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醫學研究、疾病診斷、健康評估等。IRT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於乳腺腫瘤診斷、糖尿病神經病變及周圍血管疾病等,還廣泛應用於運動醫學、婦產科、皮膚科、心血管科、兒科生理學等領域的檢測分析研究。
  • 【中國科學報】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顯微世界的「超級放大鏡」
    6月29日,我國第一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動工開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董宇輝表示,HEPS建成後,亮度將比美國的NSLS-II高70倍,比瑞典的MAX IV高10倍。  同步輻射光源是如何幫助科研人員「看見」物質內部結構的?對於科研實驗,是否能量越高就越好?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