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2020-11-12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

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相關研究成果以Axial resolution improvement of two-photon microscopy by multi-frame reconstruction and adaptive optics為題,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上,深圳先進院博士葉世蔚為論文第一作者。雙光子顯微技術以其深層穿透和天然層析能力在生物成像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腦神經環路成像中。然而,傳統雙光子成像技術的軸向解析度一般是幾個微米甚至更差,大於亞微米尺度的橫向解析度,不利於分辨三維分布的一些精細結構,如神經環路上沿軸向分布的軸突、樹突和突觸等結構。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多幀重構算法用於雙光子成像,結合自主研發的自適應光學模塊和相位補償方法,實現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3倍提升,信噪比提升超過3倍。利用該系統,研究人員對小鼠離體腦片和活體大腦進行成像研究,觀測到一般雙光子成像無法分辨的軸向細節,包括胞體的精細連接、更加清晰的軸突邊界和小膠質突起等;實時追蹤敗血症小鼠模型,清晰觀察到小膠質細胞的三維形態變化。該研究提供了一種三維高分辨成像技術,有利於進一步了解腦機理和診治重大腦疾病。

第二項研究工作是開發出新型自適應光學方法,用於提高雙光子成像質量。該方法使1 mm左右的深層腦組織成像時,成像解析度提升1倍,信噪比提升5倍。相關研究成果以Adaptive optics via pupil ring segmentation improves spherical aberration correction for two-photon imaging of optically cleared tissues為題,發表在Optics Express上。深圳先進院助理研究員高玉峰為論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員李慧為論文通訊作者。雙光子顯微結合組織光透明技術能夠在樣品深層處進行亞微米級的螢光成像,這對研究神經環路、連接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組織光透明劑處理後的樣品與物鏡的標準浸潤介質的折射率不匹配,這會引入球差、降低雙光子的成像解析度和螢光信號的強度。針對該問題,研究人員提出新型環形矯正的自適應光學方法來補償折射率不匹配,從而降低球差提高成像質量。

該方法使深層樣品(1 mm)成像時的橫向解析度從1.27 μm提高到 0.75 μm,縱向解析度從4 μm提高到2 μm,螢光信號強度提高5倍以上。這些參數的提高帶動雙光子成像效果的提升,使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光透明處理的腦片1 mm深度下的樹突棘結構。該研究提高了雙光子在光透明樣品中的成像質量,為開展腦科學和相關腦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成像工具。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等的支持。

圖1.對Thy1-GFP-M小鼠腦片成像結果比較。四個比較面均為XZ面,TPM: 雙光子成像,AO MR-TPM:基於自適應光學和多幀重構的雙光子成像,Scale bar:10 μm

圖2.用環形矯正方法對光透明處理的Thy1-GFP-M小鼠腦片成像結果。左側,x-y平面上球差矯正前後對比;右側,x-z平面上球差矯正前後對比。Scale bar:20 μm

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北京大學教授施可彬團隊合作,研製出首臺短波長(520納米)激發的雙光子顯微系統。目前,無需標記物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的缺乏,限制了對微血管的體內研究。以往採用藍寶石雷射器(波長範圍:700-1000納米)作為光源的普通雙光子顯微系統給血管成像時,由於血管自身幾乎不發螢光,需要提前在血管中注射螢光染料。近年來,科研人員發現紅細胞在可見光飛秒雷射激發下可發出微弱的自發螢光信號。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該成像設備的研製為深層在體高解析度獲取腫瘤和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血管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提供有效成像設備。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上海光機所在雙光子激發的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日前發布消息稱,上光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在飛秒雷射激發的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800nm近紅外一區生物光學窗口的飛秒雷射開展了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和活體成像的研究,在實驗室實現了成像導航下的深度腫瘤的診療。
  • 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中標公告
    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的委託,就「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項目(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MI)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0705-1940182008MI  項目名稱:復旦大學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採購國際招標  項目聯繫人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3.2 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寬場螢光顯微鏡低對比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系統中加入結構光照明調製來解決,如正弦條紋照明裝置,這樣就可以通過算法重建得到光學切片圖像,這種方法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且成像速度較快。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傳統成像方式有裂隙燈顯微成像,共焦距顯微成像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OCT)三種。裂隙燈顯微成像由雙目望遠鏡和長、寬、入射角可調的光源組成,最早應用於角膜成像中,但無法獲得細胞層面的信息。共焦距顯微成像使用小孔濾去焦距外的信號,可獲得細胞解剖學和密度信息,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
  • 中國科學家實現清醒獼猴超6個月雙光子成像—新聞—科學網
    (項目編號:30525016)等經費的支持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在清醒獼猴長時期雙光子成像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雙光子成像技術因其能以單細胞甚至單突觸解析度觀察腦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近年來在神經科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不過,由於大動物存在腦表面組織增生嚴重、腦組織跳動大、基因編碼探針的表達效率低等困難,清醒獼猴腦部神經活動長時期的雙光子成像一直未能實現,是該領域研究中一個國際公認的技術瓶頸。
  • 我國成功研製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在常規光學顯微系統當中,由於光學元件的衍射效應,平行入射的照明光經過顯微物鏡聚焦之後在樣品上所成的光斑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點,而是一個具有一定尺寸的衍射斑。在衍射斑範圍內的樣品均會發出螢光,導致這些樣品的細節信息沒有辦法被分辨,從而限制了顯微系統的分辨能力。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王傑還介紹了目前北大正在牽頭建設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其廣泛的應用前景。該設施建設是我國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機遇,王傑希望北大的科研團隊抓住機遇,在這方面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他鼓勵研究團隊努力保持「領跑」態勢,開發下一代顯微成像技術,同時希望學校科技產業轉化部門能夠協調配合研究團隊,儘快實現原型影像向工程化的轉變,讓更多科學家從中受益。
  • 二維材料雙光子吸收層數依賴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研究員王俊課題組在二硫化鉬(MoS2)簡併雙光子吸收的層數依賴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過渡金屬硫化物的非線性光學性質研究以及在光子學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Photonics Research7, 762-770 (2019)。
  •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2 10:08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項目批准號:31327901)項目組於2013年成立。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科研人員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雙光子成像速度,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聲光成像掃描技術開發的雙光子隨機掃描技術,將成像速度提高到千赫茲速率,實現毫秒級的光學記錄,可對細胞膜電壓進行記錄,但是犧牲了解析度。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
    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什麼是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
  • 為深部腫瘤診療提供新方案 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獲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團隊在雙光子光動力治療技術的實驗研究中取得新成果,有望應用於深部腫瘤治療。這一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Nanoscale[Nanoscale, 2019, 11, 3386]上。  同傳統腫瘤療法相比,光動力療法具有無創無損、低副作用的優勢。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近日,自然雜誌子刊 Nature Methods 發布了來自於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該論文主要展示了《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研究成果——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功研製,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