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2021-01-20 神經周K


雙光子顯微鏡是Winfried Denk教授在1990年博士後期間發明的,今年正好是雙光子顯微鏡面世30周年,目前Winfried Denk供職於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神經所。雙光子顯微鏡通常可提供約10–30 Hz的幀採集速率,通俗一些來說每秒鐘可採集10-30個圖像,速度較慢,這就限制了其使用。

科研人員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雙光子成像速度,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聲光成像掃描技術開發的雙光子隨機掃描技術,將成像速度提高到千赫茲速率,實現毫秒級的光學記錄,可對細胞膜電壓進行記錄,但是犧牲了解析度

第二種最常見的提高成像速度的方法是將視角分為若干個子區域,並使用多個光束同時掃描這些子區域。已有研究採用四個光束同時進行掃描,其掃描速率高達250 Hz。

第三類就是最新出現的達到千赫茲採樣速率,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2020年3月2日Nature Methods雜誌加州大學物理系Na Ji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和香港大學Kevin K. Tsia 教授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實現動態快速檢測神經元活動。


關於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爆發式研究主要在2019年,主要在cell、Nature Methods頂級雜誌上發布,儘管都屬於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但是採用的技術都不盡相同。

首先是2019年8月霍華德·休斯醫學院Kaspar Podgorski 研究團隊發明了SLAP (scanned line angular projection)成像新技術,該顯微鏡從四個不同角度掃描二維樣本平面上的線焦點,同時這些線焦點的解析度可以保持雙光子成像中的點焦點的高解析度,這樣的話可以實現1016HZ的幀速度完成對250um*250um的大視野三維成像。

同年11月史丹福大學Mark J. Schnitzer教授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他們設計了具有400個照明光束實現千赫茲高速成像。

在本文中Kevin K. Tsia 教授通過自主研發的脈衝展寬技術也能實現雙光子顯微鏡的快速成像。


普通螢光團的螢光壽命約為3 ns,這個時間是將信號準確的分配給掃描位置所需的最短停留時間,而常規雙光子顯微鏡每個像素的停留時間大概在0.1-40us之間,這個時間明顯大於螢光壽命。為了能夠將像素停留時間很好的控制在螢光壽命內,研究人員將自由空間角度啁啾增強延遲(FACED)成像技術應用到雙光子顯微鏡中實現了千赫茲高速成像。


FACED成像是由Kevin K. Tsia 教授在2016年開發的,該技術實質上是一種脈衝展寬技術,在可見波長區域實現超快速雷射掃描時間拉伸成像。簡單的來說,用圓柱透鏡將雷射脈衝束聚焦在一維平面內並獲得一定會聚角,然後再將光束髮射到一對間距為S,偏心角為α,幾乎平行的高反射鏡中,在鏡子多次反射之後,雷射脈衝被分成傳播方向不同的多個子脈衝 。這些子脈衝以一定的時間間隔進行回射。這些子脈衝隨後通過輸出設備輸送到物鏡上,形成一組空間上分隔且時間延遲的焦點,從而實現線掃描。


FACED示意圖,圖片來源於

Ultrafast laser-scanning time-stretch imaging at visible wavelengths 2016 Light:Science&Application


研究人員將FACED模塊加裝到常規雙光子顯微鏡中,稱為FACED-2PFM,在1 MHz重複頻率的920nm波長激發光中產生80個焦點,這些焦點間隔為每微秒50μm,最終可以在0.001秒內實現每幀畫面包含80×900像素的高速成像速度


了解大腦中的信息處理需要以高時空解析度監視神經元活動。神經細胞的活動主要表現為細胞膜電位的去極化和超極化。電壓敏感染料可以將神經細胞膜的電位變化轉化為螢光強度的變化,可以高時間解析度(ms)記錄神經細胞的活動情況。


向小鼠初級視覺皮層注射基因編碼的電壓指示劑ASAP3後利用FACED-2PFM觀察該部位膜電壓變化情況。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以1000HZ連續成像6秒明顯的形成光漂白,不利於成像。為了減少光漂白作用,他們改變了成像策略,在1秒內完成1000HZ的成像,然後「休息」2.5秒,這樣可以使螢光得到恢復,有利於重複成像。最終可以實現對不同深度同一神經元的細胞膜電壓進行成像。


其實FACED-2PFM可以更快,研究人員通過改變y振鏡的掃描速度,可以實現在0.00033秒(三千分之一秒)內實現每幀畫面包含80×1200像素的高速成像速度.也就是說在1秒鐘內可以拍攝3000張80×1200像素的照片


同時我們也要主要到一個問題,儘管FACED-2PFM實現了高時間解析度,但是犧牲了空間解析度,這兩者並不能兼得。80×1200像素是什麼概念呢?按照電視電影行業制定的標準,最低的高清視頻為1280×720,標清視頻一般為480×720。所以無論80×900像素還是80×1200像素的照片,都不算清晰,有些模糊。

總的來說,本文通過自主研發的FACED技術可以明顯提高雙光子顯微鏡成像速度,實現亞細胞水平檢測神經元活動。看來下一代雙光子顯微鏡,需要解決空間解析度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1.Fast two-photon in vivo imaging with three-dimensional random-access scanning in large tissue volumes

2. Kilohertz frame-rate two-photon tomography

3.  Kilohertz two-photon brain imaging in awake mice

4.Kilohertz two-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maging of neural activity in vivo

5.Ultrafast laser-scanning time-stretch imaging at visible wavelengths

6.Wide. Fast. Deep: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photon Microscopy of In Vivo Neuronal Activity

免責聲明:封面圖片和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小編

進群方式:關注公眾號,後臺回復1,即可進群

相關焦點

  • 高速雙光子顯微鏡可用於小鼠大腦成像
    高速雙光子顯微鏡可用於小鼠大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9 14:39:21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J.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圖2 雙光子螢光對角膜細胞結構成像 [1]內源分子的種類可通過螢光的光譜、強度、螢光壽命進行分辨,雙光子成像有雙光子螢光強度成像、雙光子螢光壽命成像和二次諧波產生成像三種。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由鈦寶石近紅外光源、3維掃描組塊,光展寬器、衰減器、顯微物鏡和光電倍增管構成,有5D雷射掃描顯微鏡(圖3)和多光子斷層掃描儀MPTflex兩種裝置。
  • 雙光子顯微鏡知多少
    對於顯微成像技術包含:寬場螢光顯微鏡、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轉盤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等多種成像方式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在不影響解析度的情況下,將雙光子顯微鏡成像速度提高5倍!
    這種創紀錄的成像速度將使科學家們,能夠觀察到以前過於短暫而無法用當前最先進顯微鏡成像的生物現象。在光學學會(OSA)出版的《光學通訊》(Optical Letters)期刊上,由香港中文大學Shih-Chi Chen領導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將一種稱為壓縮成像的計算成像方法,與一種更快的掃描方法結合起來。
  • 研究總結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
    研究總結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2:59:52 法國索邦大學Valentina Emiliani等研究人員對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進行總結
  • 新型自適應光學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像差會使光波前發生形變,不僅降低成像的信噪比和解析度,使得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霧裡看花」,更甚者,產生贗像,或無法獲得有意義的圖像。像差問題對雙光子成像的影響尤為嚴重,因為在那裡,螢光信號對入射光強度的依賴是平方關係,一旦入射光波前形變,不僅聚焦強度大幅下降,成像解析度也急劇惡化。因此,如何解決像差問題,實現活體,例如小鼠大腦皮層,深層區域的高質量成像成為光學成像發展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北京大學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文中報導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FHIRM-TPM 2.0(見圖),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中國的腦計劃也即將啟動。
  • 雙光子顯微鏡30年:當螢光分子遇見飛秒雷射
    和很多偉大的科學發明一樣,雙光子顯微鏡的出現也有一點偶然,但正是那瞬間的靈感為生物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成像技術:雙光子激發螢光顯微鏡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這就使得螢光成像技術成為了無可替代的,生物學家現今最為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而隨著近些年來各種新型的顯微技術的出現,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microscopy),相干拉曼成像(CARS),超解析度顯微技術(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光片顯微技術(lightsheet microscopy)等使得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速度,成像深度等進一步提高。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製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2克。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33:11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kIlaria Testa團隊使用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報告是我們北京大學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的一款微型化新型顯微鏡--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 它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大腦活動的奧秘。  一、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成像技術至關重要,它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生物醫學發展的歷史大半部是成像技術的發展史。從上世紀至今,我們醫學一些大的進步往往都伴隨著成像技術的突破。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雙光子激發使實時成像技術插上夢想翅膀
    三維實時成像斑馬魚(上圖)和果蠅(下圖),與雙光子光表顯微鏡的胚胎。上遊面板顯示不僅胚胎組織(白色),而且綠色螢光蛋白(GFP)由一個特定的基因的啟動子(橙色)驅動。下部面板上顯示的果蠅胚胎中的單個細胞的細胞核,與綠色螢光蛋白,其胚胎發育過程中在不同時間點成像標記。
  • 清華大學高速雙光子共聚焦顯微鏡中標公告
    「清華大學高速雙光子共聚焦顯微鏡」項目(項目編號:清設招第2020108號)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清設招第2020108號   項目名稱:清華大學高速雙光子共聚焦顯微鏡   項目聯繫人:王琦   聯繫方式:627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