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適應光學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2021-01-15 科學網

 

像差問題一直困擾著光學領域的工作者。像差會使光波前發生形變,不僅降低成像的信噪比和解析度,使得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霧裡看花」,更甚者,產生贗像,或無法獲得有意義的圖像。像差問題對雙光子成像的影響尤為嚴重,因為在那裡,螢光信號對入射光強度的依賴是平方關係,一旦入射光波前形變,不僅聚焦強度大幅下降,成像解析度也急劇惡化。因此,如何解決像差問題,實現活體,例如小鼠大腦皮層,深層區域的高質量成像成為光學成像發展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

美國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在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的吉娜博士小組與來自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琛博士最近成功將一種新的自適應光學的方法和雙光子顯微鏡結合,研製出一種新的自適應光學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通過校正活體小鼠大腦的像差,在視覺皮層的不同深度處均獲得了提高數倍的成像解析度和信號強度,大大改進了成像質量,使得原來在活體鼠腦中不可見或者模糊的細節變得清晰可見,她們成功將該方法應用於老鼠視覺皮層第五層(約500µm)的形貌結構成像和鈣離子功能成像。這一新的自適應光學方法,首次使得在活體小鼠深層區域成像中獲得近衍射極限的成像解析度成為現實。這一成果以題Multiplexed aberration measurement for deep tissue imaging in vivo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 (自然·方法)雜誌上 (Published online 17 August 2014; doi:10.1038/nmeth.3068),http://www.nature.com/nmeth/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eth.3068.html

在該自適應光學雙光子螢光顯微鏡中,她們將空間光位相調製器光學共軛到顯微物鏡的後焦平面,通過位相調製器將入射光分成若干子區域,每一塊子區域的波前都可以被獨立控制。同時,她們用數字微陣列光處理器,以不同的頻率同時調製其中一半子區域的入射光強度,以另一半子區域作為「參考波前」。來自所有子區域光束會在焦點處會聚幹涉,通過監測焦點激發的雙光子信號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進行傅立葉變換分析,可以「分解」得到被調製的每一塊子區域的「光線」的貢獻信息,從而可以實現對一半子區域波前的並行測量。對另一半子區域重複這一測量過程,從而獲得整個入射波前的信息並進行校正。該方法耗時很短,通常約1~3分鐘左右即可完成像差的測量和校正,無需複雜的計算,適用於任何標記密度和標記類型的樣品。更重要的是,得到的像差校正圖案可以用於提高較大視場範圍內的成像質量。該方法無疑為在體研究小鼠大腦皮層深層區域的生物、醫學問題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製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2克。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我國成功研製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在常規光學顯微系統當中,由於光學元件的衍射效應,平行入射的照明光經過顯微物鏡聚焦之後在樣品上所成的光斑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點,而是一個具有一定尺寸的衍射斑。在衍射斑範圍內的樣品均會發出螢光,導致這些樣品的細節信息沒有辦法被分辨,從而限制了顯微系統的分辨能力。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使用包括共聚焦顯微鏡在內的傳統的螢光顯微鏡,由於被觀測的信號會受到樣本組織的散射和吸收,根本無法穿透如此深的組織進行成像。而雙光子顯微鏡的發明,則為此類研究帶來了希望。雙光子顯微鏡特有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再加上其工作波長處在紅外區域等特點,令其在生物體組織內的穿透深度大大提高3,使得雙光子顯微鏡成為神經科學家進行活體神經成像最理想的工具。
  • 中科院成功研製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可實時記錄神經元進行腦分析
    北京青年報記者今日從北京大學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該成像設備的研製為深層在體高解析度獲取腫瘤和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血管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提供有效成像設備。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12月26日,由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 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一聽到高端的光學顯微鏡,你是不是會立刻想到徠卡、蔡司、奧林巴斯這些國外品牌?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據「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12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操作研成成功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說,該所通過「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研製的超分辨顯微鏡及核心部件,已經在中外多家研究機構使用並已取得部分成果。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幹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等;電子顯微鏡包括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它們均在生物、醫療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 雙光子顯微鏡30年:當螢光分子遇見飛秒雷射
    和很多偉大的科學發明一樣,雙光子顯微鏡的出現也有一點偶然,但正是那瞬間的靈感為生物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成像技術:雙光子激發螢光顯微鏡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當通過完整的頭骨對小鼠大腦進行光學成像時,由於強烈的斑點噪聲和圖像失真,神經系統的細微結構難以顯現。這在神經科學研究中是個問題,因為小鼠被廣泛用作模型生物。由於目前使用的成像技術的限制,頭骨必須被刪除或薄,以顯微鏡研究腦組織下的神經網絡。因此,有人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以實現活體組織的深層成像。例如,近年來,三光子顯微鏡已成功地用於小鼠頭骨下的神經元成像。
  • 中科院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人民網北京2月17日電(趙竹青)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北京大學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文中報導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FHIRM-TPM 2.0(見圖),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中國的腦計劃也即將啟動。
  • 雙光子顯微鏡知多少
    對於顯微成像技術包含:寬場螢光顯微鏡、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轉盤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等多種成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