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2020-11-24 OFweek

資訊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顯微鏡的出現,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如今,隨著顯微鏡技術越來越成熟,其細分領域和種類越來越清晰,在眾多顯微鏡類別中,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便是其中兩類。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幹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等;電子顯微鏡包括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它們均在生物、醫療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國內外光學儀器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各項技術取得突破、專項成果通過驗收,為光學儀器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作為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成果驕人!

中科院實驗室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別是對於生物活體顯微成像來說,生物組織對光的散射使得噪聲大大增強,嚴重影響了空間解析度和成像深度。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三維螢光樣品的高速立體成像。

澳專家研製出使用條形碼雷射掃描技術的新型顯微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月23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製造出一臺新型顯微鏡,能夠使用條形碼雷射掃描技術拍攝活體動物血管內的血細胞和腦神經元的動態影像。通過在雷射顯微鏡中安置條形碼掃描儀所使用的多面鏡,照明雷射經過速度可變的可轉動多面鏡的反射,可以對生物樣本進行快速掃描。新技術將以往常用的10面鏡增加到36面鏡,同時增加雷射強度,實現雷射射線掃描速度加倍,時間縮短到數千分之一秒。

給細胞內做「直播」?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量子顯微鏡

通過鑽石打造的探頭,量子顯微鏡可以協助科研人員研究納米尺度微觀世界的奧秘,諸如 DNA 如何在細胞內摺疊、藥物如何作用、細菌如何代謝金屬等。至關重要的是,量子顯微鏡可以給溶液中的離子單獨成像,揭示正在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而不幹涉反應過程。2月14日,研究這種系統的一個團隊在 ArXiv 伺服器上發布預印本闡述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夠提供銅離子的量子磁共振影像,揭示正在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而不幹涉反應過程,這在科研創新領域又有了新的突破,今後將更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領域。

「超級顯微鏡」研發成功 儀器研製國產化率超過96%

散裂中子源產生強脈衝中子,通過測量中子束流在樣品的散射反應過程,探測樣品原子核的位置和運動狀況,為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資源環境、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和工業應用提供先進的研究平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CSNS的建設涉及大量先進技術,項目從2006年起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預製研究工作,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題。加速器、靶站和譜儀工藝設備的批量生產在全國近百家合作單位完成,許多設備的研製在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以上。

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功研製

如何打破尺度壁壘,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挑戰。近日,自然雜誌子刊 Nature Methods 發布了來自於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該論文主要展示了《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研究成果——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功研製,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首次觀測金原子內部電場分布情況

電子顯微鏡是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不可缺少的檢測儀器之一,可對微生物、小分子等進行觀測,從而得出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最先進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和多分區檢測器,首次成功觀測到金原子內部電場的分布情況——該電場分布在原子核與電子云之間不到0.1納米的區域內。最新成果對觀察原子內部精密結構極為重要,使未來直接觀察原子間如何結合成為可能。該成果發表於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網絡版上。

美研發顯微鏡技術尋外星生命 可對外太陽系微生物識別

據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團隊正在研發一種全新的顯微鏡技術,並將利用它來確定外星生命是否真的存在。該設備是一種數字全息顯微鏡,可有效地對外太陽系微生物進行採樣和識別。研究人員將通過分析該運動,確定目標對象是否是生物體或是非生物體。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提供的證據表明,使用雷射記錄3D圖像的數字全息顯微鏡技術,可能是人類發現太空微生物的最佳選擇。

日本科研團隊開發出新型全息顯微鏡

日本熊本大學近日發布消息稱,該大學與多家日本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的聯合團隊利用包含各類波長中子射線的「白色」中子束(所謂「白色」的比喻,是因為白色可見光是由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所構成)開發出新型全息顯微鏡,可用於在原子水平對半導體、傳感器等高性能材料中添加的微量輕元素進行精密結構分析。其中子束來自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大強度質子加速器」(J-PARC)。在研發過程中,團隊成功對螢石結晶中摻入稀土元素銪(Eu)的情況進行了驗證,通過超精密成像,對稀土元素周邊的特殊結構成功進行了解析。

作為一種精密的光學儀器,顯微鏡已有300多年的發展史。自從有了顯微鏡,人們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今,全球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顯微鏡的應用範圍變得愈來愈廣,顯微鏡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由此,從事光學顯微鏡和電鏡生產商應牢牢抓住時機,借勢而為,研製更加精密的儀器設備,佔據市場制高點。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同視萬能電子目鏡讓光學顯微鏡不在束縛眼睛
    (原標題:同視萬能電子目鏡讓光學顯微鏡不在束縛眼睛)
  • 中國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巨大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本報特開闢《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成果巡禮》專欄,重點介紹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包括「863」計劃、火炬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中有明確產業化前景的最新科研成果,使之成為國家級科技成果展示的平臺、與市場對接的橋梁。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在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領域對世界的貢獻很大。」中科院院士陳創天在對本報記者說此話時,充滿了自豪。
  • 新年以來光學領域科研成果盤點
    新年以來光學領域科研成果盤點 這種新穎的光學存儲機制有可能替代現有的存儲技術,成為一種通用的、節能型數據存儲技術。該技術成果刊登在《自然》雜誌上。
  • FEI公司發布最新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Nova NanoSEM
    FEI公司發布最新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Nova NanoSEM 儀器信息網 2005/04/21 09:19:12 點擊 3371 次
  • 《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研究報告|2018版》正式發布
    在各領域前沿科技的發展、生產企業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等多方終端市場需求的不斷爆發式增長背景下,電子顯微鏡生產商的無形競爭也日趨激烈,從爭相廣泛尋求最新技術合作,以搶佔前沿技術商機;到不斷資本整合,以完善產品線短板;再到全球潛在市場上沒有硝煙的營銷戰場。在歐美高端設備市場逐漸走向飽和的情況下,大興科技建設的中國便成為主流電鏡商們必爭的市場所在。
  • Nat Protocols:利用低溫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聯合技術觀察並研究活體...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光鏡和電鏡研究領域的巨大進步目前正在改善科學家們對多種病毒可視化研究的能力,比如HIV、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寨卡病毒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相關的光鏡和電鏡工作流(工作站,cryo-CLEM)。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操作研成成功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說,該所通過「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研製的超分辨顯微鏡及核心部件,已經在中外多家研究機構使用並已取得部分成果。
  • 神秘的它終於現出真身|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波長|光學_網易訂閱
    德布羅意可不是一般人物,他的物質波理論是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中闡述的,這一理論被譽為劃時代的研究成果,為建立波動力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僅僅5年之後的1929年,年輕的德布羅意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一個以學位論文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 匡翠方:讓國產高端光學顯微鏡走向世界
    因此,納米尺度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成為細胞觀測的重要工具。它的研發將有力地促進疾病的診斷、療效的監測、新藥物的開發等。在各種類型的顯微鏡中,電子顯微鏡和原子顯微鏡雖擁有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難以進行活體細胞的觀測。傳統的光學顯微鏡雖然可以克服這個缺點,但在應用方面存在著諸多限制,例如樣品普適性差、解析度偏低、信息維度單一等。
  • 國產光學顯微鏡獲突破 談談這個了不起的儀器
    而從顯微鏡誕生發展到今天,數百年歷史中並非一成不變,其中1931年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現代顯微鏡的兩個大體發展方向——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發展到今天,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已經可以超過1500萬倍,就這一方面來說已經遠超光學顯微鏡。
  • 科學:關於電子顯微鏡的一些事
    那麼,SEM是如何從近乎陳舊到現在的基本研究工具?首先,科學家將光學顯微鏡推向了極限。光學顯微鏡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雖然你仍然可以在全國各地的教室裡找到它們,但它們對光線的依賴已經成為一個問題。光在光學透鏡邊緣衍射或彎曲的趨勢限制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解析度。
  • 英國研製出最強光學顯微鏡
    可看到
  • 電子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電子顯微鏡(包括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1)成像原理和反差來源不同。電子顯微鏡的光源是電子束,TEM是透射成像,可以觀察樣品內部的形態和結構,是二維成像。而SEM是二次電子像,主要觀察樣品表面相貌的立體圖像(即三維圖像)。光學顯微鏡是用可見光作為光源,樣品是吸收成像,一般是彩色或黑色的二維圖像。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變壓器和馬達的鐵芯等廣泛使用的代表性磁性材料電磁鋼板一般會受到磁場的影響變形,無法進行觀察,但利用新顯微鏡不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可以進行觀察,而且能以高解析度觀察到原子結構。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是顯微鏡開發中的一項重大突破,被認為「引領生物化學走向了新時代」。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現在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300萬倍,而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率約為2000倍,所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就能直接觀察到某些重金屬的原子和晶體中排列整齊的原子點陣。  1931年,德國的克諾爾和魯斯卡,用冷陰極放電電子源和三個電子透鏡改裝了一臺高壓示波器,並獲得了放大十幾倍的圖象,證實了電子顯微鏡放大成像的可能性。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分子迅速冷凍(玻璃化冷凍),使其自然形狀得以保留,簡化並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種方法使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理解生命的化學原理及研發藥物都至關重要。電子顯微鏡長期以來被認為只適用於無生命物質的成像,因為強大的電子束會破壞生物體中的生命物質。
  • 上海締倫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1931年,德國的克諾爾和魯斯卡,用冷陰極放電電子源和三個電子透鏡改裝了一臺高壓示波器,並獲得了放大十幾倍的圖象,證實了電子顯微鏡放大成像的可能性。1932年,經過魯斯卡的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達到了50納米,約為當時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十倍,於是電子顯微鏡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