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它終於現出真身|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波長|光學_網易訂閱

2021-01-15 網易

  撰文 | 小溪

  突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又一次見識了「病毒」的威力。肉眼看不到的病毒作為一個物種,很可能從地球生命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而人類從意識到有病毒存在→看到病毒的模樣→弄清病毒的內部結構成分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病毒」早在19世紀末就已被科學家們證實肯定存在,但用當時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卻始終找不到病毒的蹤影(相關連結)。德國的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顯微鏡的「衍射極限」(被稱為阿貝極限)概念,即顯微鏡的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光源波長的二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以可見光(波長範圍在0.38~0.78微米)為光源的光學顯微鏡無法實現小於0.2微米的解析度,由此可認定那肯定存在的「病毒」尺度一定小於0.2微米。

  怎樣讓肯定存在的病毒現出真身呢?科學界一直為此在努力。

  · 一個假說

  進入20世紀後出現了新的希望。

  1924年11月,法國的路易德布羅意(Louisde Broglie)提出了一個物質波假說。他認為:一切物質都與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當電子以高速運動時,其行為類似光波的傳播過程,電子束可作波狀運動,但其波長要比光的波長短得多。

  德布羅意可不是一般人物,他的物質波理論是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中闡述的,這一理論被譽為劃時代的研究成果,為建立波動力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僅僅5年之後的1929年,年輕的德布羅意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一個以學位論文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路易德布羅意(Louisde Broglie)(圖片來自網絡)

  德布羅意的奇思妙想竟然很快就被實驗證實了。美國的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英國的喬治·湯姆遜(George Thomson)1927年通過電子衍射實驗證實了高速電子的波動性,驗證了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他們因發現電子在晶體中的衍射現象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喬治湯姆遜(George Thomson)

  (圖片來自網絡)

  · 如何成像 ·

  德布羅意的假說十分吸引人,大膽設想一下,電子束波長約是可見光波長的1/1000,如果能用電子束作為顯微鏡的光源,依據「阿貝極限」這樣不就能大大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了?

  答案是:僅有電子束作光源還是不行,因為顯微鏡除了光源還需配置複雜的光學會聚與發散系統,當時並沒有人知道如何能讓電子束會聚與發散,也就是說電子束無法成像。是否可以認為:只要能找到使電子束會聚與發散的方法就可以得到放大的物像了?這個想法太有挑戰性了。

  1926年時,德國的漢斯布希(HansBusch)通過理論分析證明:軸對稱的非均勻電場和磁場應可以讓電子束折射以產生電子束的會聚與發散,最終達到成像的目的。可這個理論是否能成為現實呢?

  

  漢斯布希(Hans Busch)(圖片來自網絡)

  1927年,德國的恩斯特·魯斯卡(Ernst Ruska)還是個沒畢業的學生,他加入了柏林高等工業學院馬克斯·克諾爾(Max Knoll)教授的研究團隊,他們當時的主要目標是研發高性能的陰極射線示波器。1929年,魯斯卡在用磁透鏡和靜電透鏡使電子束成像的實驗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初步進展,並與克諾爾開始著手研製透射電子顯微鏡。

  

  恩斯特魯斯卡(Ernst Ruska)、馬克斯·克諾爾(Max Knoll)

  (圖片來自網絡)

  魯斯卡與克諾爾真是天作之合,僅僅用了兩年時間,1931年時他們就研製成功了具有兩個磁透鏡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e,簡稱TEM),放大倍數雖然只有16~17倍,但確實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以形成與光學透鏡相同的電子像。那時,魯斯卡他們還未使用「電子顯微鏡」的稱謂。直到1932年,魯斯卡與克諾爾在《物理學雜誌(Zeitschrift für Physik)》上發表的題為《電子顯微鏡》論文中才正式提出了「電子顯微鏡」的名稱。

  · 終於現出真身 ·

  魯斯卡再接再厲,他設法進一步縮小磁場範圍,減小焦距。1933年,他用改進後的磁透鏡終於獲得了放大12000倍的電子顯微像——這可以說是現代電子顯微鏡真正的鼻祖。至1938年,魯斯卡等人製作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不但有聚光鏡、高性能物鏡、投影鏡,還配備了更換樣品、底片的裝置,可獲得3萬倍放大率的圖像。

  

  魯斯卡1933年研製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片來自網絡)

  

  魯斯卡(右)和克諾爾在他們研製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上工作(圖片來自網絡)

  在那個年代,儘管魯斯卡等人為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專利所屬爭得沸沸揚揚,但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第二扇門已被開啟。

  1939年,魯斯卡與德國的斯塔夫·考什(GustavKausche)埃德加潘庫奇(EdgarPfannkuch)一起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菸草花葉病毒(TobaccoMosaic Virus,簡稱TMV)微小的杆狀顆粒(直徑18納米、長300納米),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看到病毒的「真身」。此時,距1898年貝傑林克首次證實有菸草花葉病毒的存在已過去了40多年。

  

  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的菸草花葉病毒(圖片來自網絡)

  (題外話:魯斯卡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可他得到的表彰來得挺晚,直到50年多後的1986年,魯斯卡與後來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者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他雖已是垂垂老者但畢竟還活著——長壽很重要,魯斯卡1988年5月逝世)。

  · 並未止步 ·

  透射電子顯微鏡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0.1-0.2納米)主要用於觀察樣品的內部結構,因其景深較小,對樣品的表面形貌並不敏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德國的雨果·斯蒂青(Hugo Stintzing)1929年時提出過一種可用於樣品表面形貌觀察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y,簡稱SEM)工作原理(利用電子束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獲得樣品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克諾爾也曾用實驗演示驗證過這個原理,可惜他並未研製出有實用價值的原型。

  直到1937年,德國的曼弗雷德·阿登(ManfredArdenne)對此有了新思路: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加上掃描線圈使電子束可聚焦成一束細微的探針用來掃描樣品。穿過樣本的電子被收集起來,在接收屏幕上顯示出不同的電子強度,最後創建出高解析度的接收圖像。阿登成功地研製出第一臺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STEM)

  

  曼弗雷德阿登(Manfred Ardenne)(圖片來自網絡)

  

  阿登研製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片來自網絡)

  美籍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茲沃裡金(VladimirZworykin)的貢獻也不能忽略,他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提高電磁場改變帶電粒子運動軌跡的能力(要知道,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電視攝像機就是他發明的),他對原理相近的電子顯微鏡也十分感興趣。茲沃裡金領導的團隊與加拿大的詹姆斯希利爾(James Hillier)合作,對電子顯微鏡系統進行了重大改進,使電子束對觀測樣品進行掃描的技術取得了重大進步。1940年,掃描電子顯微鏡首次實現了超過10萬倍的放大,促使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弗拉基米爾茲沃裡金(Vladimir Zworykin)、詹姆斯希利爾(James Hillier)

  (圖片來自網絡)

  

  茲沃裡金(右)與希利爾在他們研製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上工作(1942年)(圖片來自網絡)

  1942年,茲沃裡金等人開始研製利用反射電子束作為探測信號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只是噪聲過大並不很實用。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相關研究停滯了一段時間。二戰結束後,英國劍橋大學的查爾斯·奧特利(Charles Oatley)和他的學生丹尼斯·麥克穆蘭(DennisMcMullan)繼續開展這方面的研究。1951年,他們研製出真正實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第二年就實現了50納米的解析度。此後,在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獲得解決後,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技術發展更為迅猛。

  

  查爾斯奧特利(Charles Oatley)、丹尼斯麥克穆蘭(Dennis McMullan)(圖片來自網絡)

  

  1951年投入使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片來自網絡)

  有了電子顯微鏡這個利器,神秘的菸草花葉病毒以及更多的病毒終於現出了真身,而科學家們卻並不滿足,他們期待能更深入地了解病毒的內部結構。

  怎樣進一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

  還有沒有其它辦法來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

  來源:中科院高能所

  編輯:K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神秘的它終於現出真身
    德國的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顯微鏡的「衍射極限」(被稱為阿貝極限)概念,即顯微鏡的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光源波長的二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以可見光(波長範圍在0.38~0.78微米)為光源的光學顯微鏡無法實現小於0.2微米的解析度,由此可認定那肯定存在的「病毒」尺度一定小於0.2微米。怎樣讓肯定存在的病毒現出真身呢?科學界一直為此在努力。
  • 神秘的它終於現出了真身
    德國的恩斯特 阿貝(Ernst Abbe)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顯微鏡的「衍射極限」(被稱為阿貝極限)概念,即顯微鏡的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光源波長的二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以可見光(波長範圍在0.38~0.78微米)為光源的光學顯微鏡無法實現小於0.2微米的解析度,由此可認定那肯定存在的「病毒」尺度一定小於0.2微米。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普通光學顯微鏡通過提高和改善透鏡的性能,使放大率達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未超過2000倍,這是由於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長的限制。有人採用波長比可見光更短的紫外線,放大能力也不過再提高一倍左右。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
  • 上海締倫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雖已遠勝於光學顯微鏡,但電子顯微鏡因需在真空條件下工作,所以很難觀察活的生物,而且電子束的照射也會使生物樣品受到輻照損傷。其他的問題,如電子槍亮度和電子透鏡質量的提高等問題也有待繼續研究。   分辨能力是電子顯微鏡的重要指標,它與透過樣品的電子束入射錐角和波長有關。可見光的波長約為300~700納米,而電子束的波長與加速電壓有關。
  • 光學顯微鏡理論上的極限放大倍數是多少?
    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是0.2微米,相當於放大倍數1500~2000倍;要想實現更大的放大倍數,就得使用電子顯微鏡或者隧道掃描顯微鏡。放大鏡可以使光線重新聚焦,從而實現放大效果,使用放大鏡的組合可以得到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極限受波長限制,不可能無限放大。一般地,固定波長的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是光線波長的一半,可見光波長400~760nm之間,所以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就是200nm(0.2微米)。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掃描電子顯微鏡入門
    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為介質,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為介質,由於電子束波長遠較可見光小,故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遠比光學顯微鏡高。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最高只有約 1500倍,掃描式顯微鏡可放大到10000倍以上。 2. 根據de Broglie波動理論,電子的波長僅與加速電壓有關:λe=h / mv= h/ (2qmV)1/2=12.2 / (V)1/2 (?)
  • 5種看見病毒的方法|細胞|螢光|顯微鏡|感染_網易訂閱
    在標準光學顯微鏡下(10倍放大),健康的人體肺細胞(左)與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之間的區別。| 圖片來源:Grace C Roberts  標準的光學顯微鏡足以讓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細胞。然而,由於受到光本身的限制,光學顯微鏡並不能用於觀察病毒,因為它無法顯示任何小於可見光波長一半的事物,而病毒的大小顯然比這要小得多。
  • 新進展: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的限制,可以看見晶體中的電子
    光學顯微鏡能使科學家看見像活細胞這樣的微小物體。但是,可見光顯微鏡無法分辨電子如何分布到固體中的原子之間。如今,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 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開發了一種新的叫做 Piccope的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性,並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電子顯微鏡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最大的區別在於所使用波長不同,前者使用可見光,解析度最高達0.1微米級,最高有效放大倍率只能到1600倍左右,而且相應的景深也很小(微米級).後者使用電子,根據物質波波長理論,在幾十千伏至幾百千伏的電壓加速下
  • 一文看懂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散射角的大小與樣品的密度、厚度等相關,因此可以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影像在放大、聚焦後在成像器件(如螢光屏,膠片以及感光耦合組件)上顯示出來的顯微鏡。  1 背景知識  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小於0.2微米的細微結構,這些結構稱為亞顯微結構或超細結構。要想看清這些結構,就必須選擇波長更短的光源,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
  • 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粒子|原子力|顯微|顯微鏡|探針_網易訂閱
    20世紀30年代發明了電子顯微鏡才使在光學顯微鏡下根本找不到的微小病毒現出了真身。  其實,電子顯微鏡最早的思路來自一個「物質波假說」。  20世紀中期發明的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最先也來自一個「突發奇想」,清晰的三維重建圖像顯露出病毒的精細結構。
  •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是什麼?
    SEM是什麼先放一張圖SEM(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圖片,實驗室的真傢伙我還沒見過,不過看樣子應該不算太便宜,以後應該也不讓隨變搞,到時候再說,反正我肯定要玩兒它幾次才行,一看就比顯微鏡高級,說來慚愧,顯微鏡還沒玩兒幾次呢。這個東西跟顯微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可以用來觀察物理細節,成像。
  •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2.4.1 掃描電鏡的特點與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的景深較光學顯微鏡大幾百倍,比透射電鏡大幾十倍。 (五) 圖象的放大範圍廣,解析度也比較高。可放大十幾倍到幾十萬倍,它基本上包括了從放大鏡、光學顯微鏡直到透射電鏡的放大範圍。解析度介於光學顯微鏡與透射電鏡之間,可達3nm。 (六) 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與汙染程度較小。 (七) 在觀察形貌的同時,還可利用從樣品發出的其他信號作微區成分分析。
  •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特點及工作原理
    2.4.1 掃描電鏡的特點與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具有以下特點掃描電鏡的景深較光學顯微鏡大幾百倍,比透射電鏡大幾十倍。 (五) 圖象的放大範圍廣,解析度也比較高。可放大十幾倍到幾十萬倍,它基本上包括了從放大鏡、光學顯微鏡直到透射電鏡的放大範圍。解析度介於光學顯微鏡與透射電鏡之間,可達3nm。 (六) 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與汙染程度較小。 (七) 在觀察形貌的同時,還可利用從樣品發出的其他信號作微區成分分析。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自由電子雷射:我們的目標是波長更短、亮度更高!
    由於它的工作介質是自由電子,因此被稱為自由電子雷射。自由電子雷射的特點是雷射波長和脈衝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並且能夠在大範圍內連續調節。自由電子雷射VS傳統雷射與傳統雷射器相比,自由電子雷射採用了極為不同的光束產生方案。
  • 顯微鏡與放大鏡的原理完全不同,顯微鏡是中利用玻璃二象性來工作
    問題在於它的極限放大倍數也就是幾千倍,那對於這個為什麼光學的顯微鏡採用各種辦法的極限放大只有幾千倍呢?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還得從顯微鏡的解析度所起我們都知道呀一臺光學顯微鏡能區分兩個點之間的最小距離就被稱作該儀器的最高的解析度。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已經給出了我們遺棄最高解析度的表達式,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波長而介質的折射率以及入射角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