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Protocols:利用低溫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聯合技術觀察並研究活體...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來源:www.phys.org

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光鏡和電鏡研究領域的巨大進步目前正在改善科學家們對多種病毒可視化研究的能力,比如HIV、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寨卡病毒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相關的光鏡和電鏡工作流(工作站,cryo-CLEM)。

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對純化的病毒進行研究能夠獲取多種已知病毒電子顯微鏡圖像,然而病毒純化的過程常常會使得包膜病毒的結構發生改變,因此研究者Wright及同事就對當前技術進行了改善來研究病毒的結構特性,因此如今研究者就能夠清楚觀察到病毒進入細胞並在細胞中組裝的信息了。研究者表示,我們非常想知道某些病毒如何在細胞中複製,如今我們在光鏡和電鏡之間建立了一種「橋梁」,我們希望通過這種聯合技術能夠更加清楚地觀察病毒的作用機制。

文章中,研究者首先在脆性碳覆蓋的黃金網格中對病毒感染或轉染的細胞進行培養,隨後進行玻璃化操作,即對細胞快速冷卻以免冰晶形成,一旦細胞被冷卻研究人員就能夠利用低溫螢光顯微鏡和低溫電子斷層掃描術對細胞進行研究,低溫(負150度以下)對於這兩種技術而言非常必要,而且樣品玻璃化後進行光學顯微鏡檢查還能夠抑制細胞繼續生長以及位置發生改變。

研究者指出,利用低溫電子斷層掃描術獲得的數據還能夠幫助我們在高解析度下獲取單一完整病毒和病毒蛋白的圖像,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候選減毒活疫苗在結構上同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結構非常相似。這種名為cryo-CLEM的新技術能夠對扁平生長的細胞進行研究,因為標準的光束並不能夠穿透厚度大於1微米的細胞,而哺乳動物的細胞通常有幾微米寬,而諸如HIV等病毒大約為0.1微米。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cryo-CLEM技術或許還能夠幫助研究包括神經細胞或細菌生物被膜在內的多個系統的功能。(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Correlat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of virus-infected or transfected mammalian cells

Cheri M Hampton, Joshua D Strauss, Zunlong Ke, Rebecca S Dillard, Jason E Hammonds, Eric Alonas, Tanay M Desai, Mariana Marin, Rachel E Storms, Fredrick Leon, Gregory B Melikyan, Philip J Santangelo, Paul W Spearman & Elizabeth R Wright

相關焦點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資訊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顯微鏡的出現,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如今,隨著顯微鏡技術越來越成熟,其細分領域和種類越來越清晰,在眾多顯微鏡類別中,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便是其中兩類。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這是由於螢光物質被激發之後、釋放光子之前,電子經過弛豫過程會損耗一部分能量。具有較大Stokes位移的螢光物質更易於在螢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螢光顯微鏡是利用螢光特性進行觀察、成像的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等各領域。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掃描電子顯微鏡,也可以用作活體生物觀察
    科學家們經常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捕獲許多生物的美麗圖像,但它並不十分適用於觀察活體生物。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電子束髮射的,之後顯微鏡將會收集到電子散射等信息以構建出樣本的形狀。
  • 英國研製出最強光學顯微鏡
    可看到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低溫電子顯微鏡震驚了結構生物學。過去30年裡,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核糖體、膜蛋白和其它關鍵細胞蛋白的精細結構。這些發現都發表在頂級雜誌上。結構生物學家們表示,毫不誇張地說,低溫電子顯微技術正處於革命之中: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快速生成高解析度的分子模型,這一點遠超X射線晶體衍射等方法。依靠舊方法獲得諾獎的實驗室也在努力學習這一技術。
  • 電子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電子顯微鏡(包括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1)成像原理和反差來源不同。電子顯微鏡的光源是電子束,TEM是透射成像,可以觀察樣品內部的形態和結構,是二維成像。而SEM是二次電子像,主要觀察樣品表面相貌的立體圖像(即三維圖像)。光學顯微鏡是用可見光作為光源,樣品是吸收成像,一般是彩色或黑色的二維圖像。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由香港大學(HKU)電氣與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項目負責人Kevin Tsia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編碼光片陣列顯微術(CLAM)。它可以高速進行3D成像,並且具有足夠的功率效率和柔和度,能夠在掃描過程中以現有技術無法達到的水平保存活體標本。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結構生物學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一旦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足夠詳細地觀察大分子,就應該有可能了解其三維結構如何賦予其生物學功能。許多科學進步都依賴於儘可能詳細地直接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致力於可視化對人類疾病具有關鍵作用的生物成分的原子結構。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
  • 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技術,突破了光學顯微成像解析度極限。   超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因克服衍射極限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但需要將單個螢光分子的衍射精確控制在極限範圍內。研究人員考慮了另一種現已成熟的深組織成像技術——多光子顯微成像,這種方法能獲得標準超解析度技術無法提供的樣本信息。
  • 新顯微技術觀察活體細胞 敏感度增至七倍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顯微鏡成像方案,在現有光學顯微鏡硬體的基礎上,也無需額外的螢光染料,即可將觀測細胞的精確度增加到現有技術的七倍,有助於實時觀測細胞內外病毒活動的情況。細胞大多是半透明的,光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相機偵測到光線通過細胞不同區域的時候所產生的細微的不同,也叫相位差,再利用計算機把相位差轉換為圖像中的幅度或對比度的變化,從而為細胞成像。因此顯微鏡的成像敏感度受限於相機能夠偵測相位差的範圍。
  •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原標題: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 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
  •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普通光學顯微鏡
    肉眼的解析度一般只有0.2nm,很難能識別單個的細胞,所以必須藉助工具,如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能達到0.2um;而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高達0.2nm,能將細胞的超微結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再有掃描隧道顯微鏡等。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尖端測量分析技術與機器開發項目中,東京大學與日本電子公司組成的聯合開發小組,開發出了採用新結構透鏡的劃時代電子顯微鏡(圖1)。以前必須在有磁場的條件下才能觀察原子,而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全球首次實現了原子的直接觀察,開發小組利用新顯微鏡詳細觀察到了具有磁特性的功能性材料(磁性材料)的原子。
  • 顯微鏡的歷史:光學顯微鏡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光學顯微鏡的發明:一種通過鏡頭或鏡頭組合使人眼能夠觀察到微小物體的放大圖像的儀器。它讓世界各地的世界變得迷人。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微小顆粒,科學家必須完全繞過光並使用不同類型的「照明」,一種波長較短的照明。電子顯微鏡20世紀30年代電子顯微鏡的引入填補了該法案。由德國人,Max Knoll和Ernst Ruska於1931年共同發明,Ernst Ruska因其發明而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
  • 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探索微觀世界 離不開高端顯微鏡高端顯微系統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技術,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生物醫學實驗研究的必備工具,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比傳統的螢光顯微鏡解析度更高,而且可以進行層析掃描3D成像。
  • 光學顯微鏡光電自動調焦技術
    自動調焦技術主要應用於高檔實驗室和研究型(或特殊類型)光學顯微鏡中。光學顯微鏡光電自動調焦技術的實質是光電子學技術、雷射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自動控制與傳動技術的集成,也是光學顯微鏡智能化、自動化要求的結果,它具有快速響應,準確無誤的優點;能動態實時地提高顯微鏡圖像的清晰度,為信息儲存和處理創造有利的前提
  •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任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貝齊格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晶格層光顯微鏡」擁有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高解析度,已被成功用來跟蹤個體蛋白質的運動、觀察受精卵的發育以及研究細胞分裂時細胞骨架成分的快速生長和收縮,而這些都曾被認為不可能做到。
  • 諾貝爾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對高潛力的致癌病毒進行成像,現在讓他們思考如何通過基因改造來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
  • 新光學顯微鏡技術揭示活細胞生物過程
    新技術所拍攝的視頻生動地展現了細胞內蛋白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它們幫助生物學家理解細胞是怎樣改變它們之間的依存結構,以及重整細胞膜結構使得細胞外的分子可以被吸收到細胞內。來自Janelia研究園的研究員EricBetzig博士,李棟博士後*和他們的同事們基於原有的SIM顯微鏡原理新發展了兩種新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