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

  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官網26日報導,該校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空間解析度達2η(η是非線性光強反應單位最高級)的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MP-SPIFI)技術,突破了光學顯微成像解析度極限。

  超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因克服衍射極限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但需要將單個螢光分子的衍射精確控制在極限範圍內。研究人員考慮了另一種現已成熟的深組織成像技術——多光子顯微成像,這種方法能獲得標準超解析度技術無法提供的樣本信息。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論文中首次證明,多光子螢光和二次同步諧波都能實現超解析度,二者結合使用時,兩個光子被猝滅,發出一個兩倍頻率的光子。他們還開發了專門的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以HeLa細胞和碲化鎘太陽能電池為樣本,通過螢光和二次諧波同時收集圖像信息,產生了納米級圖像,空間解析度達到2η,超過傳統的多光子顯微鏡。

  在傳統的多光子顯微鏡中,超短雷射脈衝在樣本上聚集成一個緊密的光點,激發螢光生成一幅圖像。而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是用多個飛秒雷射脈衝同時照亮較大光區產生幹涉,以此來構建圖像。

  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的另一個重要優勢是,能為高度分散的生物組織提供超解析度成像。大部分超分辨技術要把細胞固定在玻璃片上,所以不適用於活體組織。新技術能用於活體組織或較大的生物組織樣本。研究人員指出,如果能提高從活體組織樣本收集的圖像解析度,同時結合多種比較機制,能獲得大量生物信息。這一成果打破了現有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能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觀察活組織中單個細胞的生理過程。(記者常麗君)

(責編:郝孟佳、熊旭)

推薦閱讀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

相關焦點

  • 突破「阿貝極限」 德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光學顯微鏡
    憑藉發明突破200納米「阿貝極限」的光學顯微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施特芬·黑爾獲得了這一榮譽。一年一度的「未來獎」是德國最重要的科學獎。  黑爾在接過德國總統克勒頒發的獎盃時表示,將把所獲得的25萬歐元獎金作為一個科技公司的啟動資金,為將來研究更好的顯微鏡奠定基礎。
  • 蜘蛛絲助力顯微鏡突破「視力」極限 解析度增2-3倍
    蜘蛛絲助力顯微鏡突破「視力」極限 解析度增2-3倍 原標題:   新華社華盛頓8月29日電(記者林小春)新一期美國《納米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然界的蜘蛛絲是一種天然的超級透鏡,可以有效幫助常規光學顯微鏡突破「視力」極限。
  • 解析度達到50nm!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探索微觀世界 離不開高端顯微鏡高端顯微系統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技術,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生物醫學實驗研究的必備工具,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比傳統的螢光顯微鏡解析度更高,而且可以進行層析掃描3D成像。
  • 解析度達到50納米!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作為生物醫學實驗研究的必備工具,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比傳統的螢光顯微鏡解析度更高,而且可以進行層析掃描3D成像。但是共聚焦顯微鏡能夠觀察的樣品厚度一般小於100um,要觀察更深的樣品時需要藉助雙光子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最大的優勢是觀察的深度。 但是無論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還是雙光子顯微鏡,都無法擺脫衍射極限的限制,為了進一步探索微觀世界,需要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
  • 光學顯微鏡理論上的極限放大倍數是多少?
    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是0.2微米,相當於放大倍數1500~2000倍;要想實現更大的放大倍數,就得使用電子顯微鏡或者隧道掃描顯微鏡。放大鏡可以使光線重新聚焦,從而實現放大效果,使用放大鏡的組合可以得到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極限受波長限制,不可能無限放大。一般地,固定波長的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是光線波長的一半,可見光波長400~760nm之間,所以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就是200nm(0.2微米)。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Stefan Hell打破了物理學界的傳統看法   自從1873年Ernst Abbe第一次發現光學成像具有衍射限制現象以來,物理學界就公認,顯微鏡的解析度具有極限,該極限與光源的波長有關。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後,羅馬尼亞物理學家Stefan Hell推翻了這一觀點。
  • 光學顯微技術:「阿貝極限」的百年突破之路
    對「阿貝極限」的真正挑戰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1994年,德國的史蒂芬·黑爾(Stefan Hell)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簡稱STED)技術,用以突破「阿貝極限」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
  • 顯微鏡成像極限是多少?晶片製造為什麼會需要高精度的光學設備?
    實現最佳圖像效果時所達到的像素大小大約為一個波長,這也是大多數光學儀器(例如相機和雙筒望遠鏡)像素尺寸的極限。 在光學的許多重要應用中,設計和構建能夠產出高質量圖像的成像系統一直是重中之重。例如顯微鏡,它被廣泛應用於從生物學研究到外科手術的多個領域中。
  • 生物學:擊敗光學顯微鏡的極限,一次一個光子!
    生物學:擊敗光學顯微鏡的極限,一次一個光子!純碲化物太陽能電池的光致發光(紅色)和二次諧波產生(灰度),同時成像。標準解析度在左側,右側的增強解析度由CSU定製顯微鏡捕獲。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使我們能夠看到單個分子,蛋白質,病毒和其他非常小的生物結構。但即使是最好的顯微鏡也有其局限性。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正在推動一種稱為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的極限,開闢了潛在的新途徑,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照亮生物組織中的單個細胞過程。
  • 超級透鏡把顯微鏡解析度提高5倍
    ■最新發現與創新  新華社華盛頓8月12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英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12日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常見的二氧化鈦納米粒子製備一種固態半球超級透鏡,能把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4到5倍,大幅突破了常規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
  • 英研製出解析度最高光學顯微鏡 可觀測50納米物體
    曼徹斯特大學研製出50納米級的光學顯微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3月1日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近期研製出了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顯微鏡,能夠觀測50納米大小的物體。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觀測納米級物體的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達到納米級他們的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通信•自然》雜誌上。由於光的衍射特性的限制,光學顯微鏡的觀測極限通常約為1微米。研究人員通過為光學顯微鏡添加一種特殊的「透明微米球透鏡」,克服了上述障礙,使這一極限達到50納米,觀測能力提高了20倍。
  • 徠卡顯微鏡的阿貝極限
    徠卡顯微鏡最前端的物鏡決定了到底有多少信息進入了光學系統,我們稱為——「空間頻率」。簡單的理解,透鏡是一個低通濾波器,如果我們用肉眼進行最終的觀察,成像的位置就需要人眼看得足夠清楚。像到肉眼的最佳距離被稱為Normal?Near?point,中文名稱叫最近對焦點。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光學顯微鏡理論最大放大倍數是多少?
    光學顯微鏡並沒有什麼理論最大倍率,但有一個理論極限解析度,到了這個放大倍數時,再增加放大倍數或者再增加亮度,都看不清細節了!這個極限解析度就是可見光波長的一半!可見光波長範圍:400-760nm顯微鏡極限分辨:200-360nm1000納米(nm)=1微米(um)因此理論極限解析度為0.2um-0.36um對應的放大倍率是多少呢,大約為1000-1500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團隊研發出新型光學顯微鏡
    據新華社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
  • 是誰將光學顯微鏡帶入納米時代?【知力百科】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4月刊《顯微鏡變顯「納」鏡了!》一文,作者:林宮玄)在17世紀光學顯微鏡發明後,微米(1微米=10-6米)大小的細胞映在人類眼前,開啟了微生物學。1873年,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證明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長的1/2左右,稱為阿貝極限。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中,可以區分線粒體的輪廓,但其解析度卻無法超越0.2微米。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向納米尺度的邁進血紅細胞,細菌,酵母菌以及遊動的精子。當17世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生物現象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了。這就是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誕生。
  • 光學顯微鏡的新發現
    新伊利諾州歐洲經委會項目組的一個新研究正在推進光學顯微鏡技術, 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納米級的物體?」教科書上的答案是,它們的相對信號很弱,它們的分離度小於阿貝的解析度極限。
  • 淺談影響數碼顯微鏡解析度的兩大因素
    對於顯微圖像的數位化,其最高頻率就是由物鏡的極限解析度決定的,採樣頻率也稱為空間採樣率,一般實際應用時要求空間採樣率為物鏡的極限解析度的2.8倍左右。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r是由物鏡的數值孔徑NA和波長λ決定的,滿足式①                    因此波長越短,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