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的新發現

2020-11-27 騰訊網

新伊利諾州歐洲經委會項目組的一個新研究正在推進光學顯微鏡技術,並為該領域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新工具,以解決許多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挑戰性問題,包括半導體晶圓檢測、納米顆粒傳感、材料表徵、生物傳感、病毒計數和微流控監測。

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納米級的物體?」教科書上的答案是,它們的相對信號很弱,它們的分離度小於阿貝的解析度極限。

然而,由Lynford L Goddard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連同小組內的博士後Jinlong Zhu和博士生Aditi Udupa,正在用一個全新的光學框架挑戰這些基石原則。

他們的工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為利用光學顯微鏡解決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難題打開了新的大門。

「我們的工作意義重大,不僅因為它促進了對光學成像的科學理解,還因為它使研究人員能夠直接可視化具有深亞波長分離的未標記物體。」Goddard說:「我們可以在不進行任何圖像後處理的情況下看到納米級結構。」

該團隊的突破始於2018年5月,當時Zhu和Goddard在一次模擬中偶然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結果。「當時,我們正在進行晶圓缺陷檢測的理論研究,需要建立一個模擬工具來模擬光如何通過顯微鏡系統傳播。當我們看到其中一種配置的模擬結果時,我們非常困惑,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我們日以繼夜地工作,試圖了解背後的物理原理。一旦我們開發出一個封閉式的分析表達式來解釋發生了什麼,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我們的假設。」

然而,還需要5個月的反覆試驗才能學會如何構建和校準光學系統,從而使實驗配置複製模型假設。同時,Udupa女士在Holonyak微納米技術實驗室和材料研究實驗室,在Edmond Chow博士和Tao Shang博士的協助下,製作了合適的測試樣品。2019年1月,研究小組最終實現了必要的實驗條件,並直接可視化了他們的第一組深亞波長物體。

「使用一個標準的光學顯微鏡來觀察納米物體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不僅因為衍射屏障,而且還因為微弱的信號,」Zhu說,「我們的實驗必須利用兩個新的有趣的物理概念,即反對稱激發和非共振放大,來提高納米物體的信噪比。」

研究小組證明,利用低數值孔徑物鏡(0.4 NA),該技術可以在大視場(726μm×582μm)範圍內感知自由形式和固定形式的納米物體。Zhu解釋道:「我們很幸運,上面所示的測試樣品上的一些納米線存在製造缺陷。這使我們能夠演示半導體晶片中20納米以下缺陷的可視化。在未來,人們還可以通過選擇具有優化幾何結構和適當折射率的納米線以及納米線周圍的圖案化官能團,將我們的方法應用於生物物體(例如病毒或分子簇)的可視化傳感。一旦目標分析物被捕獲,它們就充當可從光學圖像直接看到的物體。」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6-discovery-advances-optical-microscopy.html

相關焦點

  • 晶片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一種新方法
    由歐盟資助的ChipScope項目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全新的光學顯微鏡策略。 傳統的光學顯微鏡仍然是實驗室的標準設備,是光學基本定律的基礎。因此,解析度被衍射限制到所謂的「阿貝極限」——結構特徵小於200nm的最小值不能被這種顯微鏡分辨。
  • 顯微鏡的歷史:光學顯微鏡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顯微鏡的歷史:光學顯微鏡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創|超哥侃歷史在那個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歷史時期,在「黑暗」 中世紀之後,出現了印刷,火藥和水手指南針的發明,隨後發現了美國。光學顯微鏡的誕生大約1590年,兩個荷蘭眼鏡製造商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兒子漢斯在試管幾個鏡頭的同時,發現附近的物體看起來大大放大了。那是複合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先驅。
  •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光學顯微鏡(簡稱顯微鏡),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光學放大成像,顯示物體微觀結構的一種光學儀器,它由一個或多個透鏡通過組合構成。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
  • 光學顯微鏡的歷史
    1652年,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設想所發明的第一架顯微鏡終於誕生了。幾年之後,他又研製出多臺更精確、更完美的顯微鏡。其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同時,他運用自製的顯微鏡,第一次發現了血液裡的血液細胞和生物王國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 光學顯微鏡的歷史
    13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的工匠們開始打磨透明玻璃鏡片,通過這樣的鏡片來觀察物體,發現物體被放大了。後來,為了方便觀察,人們將這樣的鏡片製成了眼鏡,但這些鏡片只能將物體放大很小的倍數。1558年,瑞士博物學家康瑞得.格斯納製作了放大倍數更高的透鏡,並用此透鏡觀察蝸牛殼。利用透鏡進行光學放大和科學研究,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
  • 新光學顯微鏡技術揭示活細胞生物過程
    新技術所拍攝的視頻生動地展現了細胞內蛋白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它們幫助生物學家理解細胞是怎樣改變它們之間的依存結構,以及重整細胞膜結構使得細胞外的分子可以被吸收到細胞內。來自Janelia研究園的研究員EricBetzig博士,李棟博士後*和他們的同事們基於原有的SIM顯微鏡原理新發展了兩種新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
  • 日本光學公司在新發現後,研製了一款口袋顯微鏡,我想當科學家了
    其實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這個問題就能很好回答了。如果有一個可以很方便攜帶的顯微鏡,那我們在觀察身邊的微小物體時就很方便了!這一市場短板被日本一家有著60年歷史的光學公司Kenko發現了,於是它們推出了一跨造型小巧的口袋顯微鏡。
  • 英國研製出最強光學顯微鏡
    可看到
  • 八成光學顯微鏡是寧波製造
    本次會議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辦,永新光學和上海理工大學承辦,寧波國家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管理委會協辦。從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國產光學顯微鏡八成是寧波製造。國產顯微鏡八成出自寧波「從1997年開始,22年來,我們每年都參加這個國際標準會議,雖然每年都參加,但是常常是點頭不算搖頭算。」
  • 【教學參考】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光學顯微鏡(簡稱顯微鏡),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光學放大成像,顯示物體微觀結構的一種光學儀器,它由一個或多個透鏡通過組合構成。顯微鏡成像是一種光的藝術,在配合各種不同的光源時,可形成各自不同類型的影像,演變形成了各種類型的顯微鏡。
  •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1.光學顯微鏡的構造  普通光學顯微鏡由機械和光學兩部分構成。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30: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標誌著中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中國對光學顯微鏡特別是高端光學顯微鏡的需求極其旺盛,但之前基本依賴於進口,這嚴重製約了中國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
  • 光學顯微鏡知識科普
    3、幹涉幹涉是兩列或兩列以上的波在空間中重疊時發生疊加從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現象。兩列頻率相同的光波在空中相遇時發生疊加,在某些區域總加強,在另外一些區域總減弱,出現明暗相間的條紋或者是彩色條紋的現象叫做光的幹涉。只有兩列光波的頻率相同,位相差恆定,振動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產生光的幹涉。
  • 匡翠方:讓國產高端光學顯微鏡走向世界
    因此,納米尺度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成為細胞觀測的重要工具。它的研發將有力地促進疾病的診斷、療效的監測、新藥物的開發等。在各種類型的顯微鏡中,電子顯微鏡和原子顯微鏡雖擁有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難以進行活體細胞的觀測。傳統的光學顯微鏡雖然可以克服這個缺點,但在應用方面存在著諸多限制,例如樣品普適性差、解析度偏低、信息維度單一等。
  • 光學顯微鏡_深圳市愛科學教育創新有限公司
    光學顯微鏡,深圳市愛科學教育創新有限公司,愛科學創新堅信擁有實力才會擁有未來,我們的文化是探索,創新。光學顯微鏡, 服務與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西派克全體員工再次參加培訓,對光學儀器有了大概的了解,主要學習了各種光學顯微鏡的分類,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保護金相顯微鏡的防黴處理?什麼顯微鏡能看到原子?
  • 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光學顯微鏡是醫學、分析科學常用的一種光學儀器,在我們七年級學習生物的時候也曾運用過顯微鏡,通過它我們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動植物的細胞。那麼顯微鏡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放大能力呢?它的原理是怎樣的?一種簡單的光學顯微鏡它的主要部件是:反光鏡:用於反光以照亮載玻片上的微小物體;載物臺:放置載玻片;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調節旋鈕:調節物距,使像清晰。
  • 中科大物理學院在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限制了其更為廣泛的應用。
  • 捐贈研究級顯微鏡抗疫 永新光學迎來推廣契機
    據悉,這批研究級顯微鏡結合相關試劑盒,可用於病毒和細胞的篩選及分析。此次接到9家醫院的申請,公司表示比較意外並透露:這兩天已接到多家新客戶諮詢,希望採購研究級螢光生物顯微鏡,預計國內醫療機構訂單會有所增加。而在市場人士看來,這也是公司推廣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