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8 中國科大..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限制了其更為廣泛的應用:第一,由於SPs的傳播特性,導致了SPRM在SPs傳播方向的空間解析度通常為幾個微米,遠大於光波的衍射極限;第二,由於SPs需要特定的激發條件且顯微物鏡的數值孔徑有限,導致了SPRM對入射光的波長、偏振及襯底材料有一定要求,如入射光必須是長波,且必須是p偏振光,樣品必須放置在金屬材料上。

針對上述不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微納光學與技術課題組張鬥國副教授、王沛教授,與浙江大學劉旭、匡翠方教授,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建國、桂華僑研究員,中國科大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鄒綱教授,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J.R. Lakowicz教授等合作,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基於旋轉照明的表面波光學顯微成像新技術,提高了無標記成像的解析度,拓展了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的應用範疇,相關研究成果以「Label-free surface-sensitive photonic microscopy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using azimuthal rotation illumin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1.(a)基於旋轉照明的表面波顯微鏡實驗架構;(b) 利用雙振鏡掃描系統控制入射角度(徑向角θ和方位角φ)

1a所示為在自主搭建的光學顯微鏡上加載了旋轉照明模塊。利用掃描振鏡精確、高速的調節光束入射角度,在保持徑向角度(θ對應表面波的共振激發角度)不變的情況下,讓方位角在360°之間高速旋轉(圖1b),進而在各個方向激發傳播的SPs。無需圖像處理,利用探測器採集圖像的時間平均效應可自然地提高SPRM成像解析度。如圖2a所示,被成像樣品是一根彎曲介質納米線,利用常規的SPRM只能看到模糊的圖案,並有很多條紋造成的假象;而利用旋轉照明SPRM,可有效分辨出此納米線的形貌和彎曲(圖2b)。對比實驗證明,旋轉照明有效提高了SPRM成像解析度,解決了目前SPRM存在的第一個不足之處。

2.SPRM成像效果對比圖,單根彎曲納米線放置在金屬薄膜上,(a)常規SPRM成像圖,(b)旋轉照明SPRM成像圖

為了解決第二個不足之處,介質多層膜負載的布洛赫表面波(Bloch Surface Waves, BSWs)被提出用來替代金屬薄膜的SPs,從而研製出另外一種表面波光學顯微鏡:Bloch surface wave microscopy (BSWM)。其優勢在於:介質薄膜(頂層材料為玻璃)穩定性優於金屬薄膜且易於進行生化修飾;BSWM既可以工作於長波也可以工作於短波;BSWs的穿透深度可以調節,可以實現不同深度的表面成像;BSWM可以工作於p偏振和s偏振入射光,有利於偏振敏感樣品的測量與表徵。基於這些優勢,BSWM的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光學與光學工程系研究生蒯雁和課題組畢業生陳俊學博士(現工作於西南科技大學),通訊作者為張鬥國副教授。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科技廳等項目經費的支持。相關樣品製作工藝得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納研究與製造中心的儀器支持與技術支撐。

附論文連接: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3/eaav5335


(物理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物理學院在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限制了其更為廣泛的應用。
  • 西安光機所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研究取得進展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是由外部電磁場與金屬表面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干共振,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克服衍射極限,產生許多新穎的光學現象,如負折射、完美稜鏡、隱形等。這些複雜的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技術。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光電所大氣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在自適應光學(ao)技術應用於空間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上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實驗室內實現了在中等大氣湍流條件下的5gbps的高質量空間相干雷射通信效果。驗證了ao技術可以提高相干雷射通信系統的可用度,在水平大氣、星地等鏈路的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 新絕緣體材質的發現,使得表面波在傳播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光可以說是在生活裡面最為常見的一種電磁波的表現形式,它其實不僅能夠在空中存在,同時它其實也是可以在具有引導電磁波的波導器裡傳遞的。又或者是在兩個介質層的交界處沿著界面進行傳播,這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面波。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現實生活中,流體界面在固體表面的運動普遍存在,其涉及氣-液-固三相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三相接觸線的動力學行為,是力學、物理、材料等學科致力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之一。三相接觸線在非理想表面運動時通常呈粘滑運動(釘扎-脫釘)特徵,該動力學特徵存在於各種失衡的無序系統中,如磁疇壁和渦旋線的動力學、固體摩擦、晶體和玻璃態材料的塑性變形、斷層地震和雪崩現象等。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大視場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文聯合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套地表層自適應光學(Ground Layer
  • 我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於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在雷射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設計、合成性能優異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直是功能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目前,國內外廣泛採取的設計思路包括在晶體中引入具有共軛平面結構的BO3基團,具有二階姜.泰勒畸變的d0,d10以及含孤對電子的金屬陽離子等。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年來傅強、包信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實驗室自行研製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低能電子顯微鏡(PEEM/LEEM)並結合其他表面技術開展了二維原子晶體表界面過程的原位動態研究,發現二維原子晶體與固體表面形成的二維空間可以作為表面反應的納米反應器,並提出了
  •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2 10:08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項目組整合了光學儀器研發、電路控制、生物學實驗等各方面的力量,調集關鍵設備、確定時間節點,群策群力、夜以繼日地攻堅作戰,於2014年3月份完成了新型雙光子光片顯微鏡,命名為2P3A-DSLM (Two-photon three-axis digital scanned light-sheet microscope),並初步應用於生物學實驗。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2020年9月21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生物電子與生物傳感研究中心的陶農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鵬(Shaopeng Wang)教授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Method 發表了一種可以無標記檢測單個蛋白分子的新型光學顯微成像系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鵬飛(Pengfei Zhang)博士後研究員。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綜上所述,在當時使用顯微鏡觀察被認為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科學實驗操作過程,操作人員需進行訓練才能熟練使用顯微鏡,並獲得較理想的結果。儘管如此,顯微鏡的出現,大幅拓寬了人類的觀察範圍,也使得微生物學、醫學等學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由於使用單目生物顯微鏡時需將一隻眼對準目鏡,長時間觀察極易疲勞。
  • 中科院在矽基光學相控陣LiDAR上取得新研究進展
    ICC訊 矽基光學相控陣(OPA)雷射雷達具有集成度高,掃描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是固態雷射雷達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幾年不斷獲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矽基OPA發射晶片的光損耗一直是個問題,尤其是矽波導在高雷射輸入功率時,非線性吸收較強,如雙光子吸收,自由載流子吸收等。
  • 光學薄膜的研究新進展及應用
    對光學薄膜的3種製備技術:物理氣相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和化學液相沉積(CLD)進行了分析。綜述了幾種新型光學薄膜(金剛石薄膜及類金剛石薄膜、軟X射線多層膜、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高強度雷射膜)的研究進展以及光學薄膜的應用情況。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2017年,國內外光學儀器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各項技術取得突破、專項成果通過驗收,為光學儀器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作為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成果驕人!中科院實驗室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別是對於生物活體顯微成像來說,生物組織對光的散射使得噪聲大大增強,嚴重影響了空間解析度和成像深度。
  •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打開APP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發表於 2020-05-12 17:45:30
  • 理化所等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子晶體超浸潤性賦予具有獨特光學調控性能的光子晶體材料在傳感、檢測、防汙、驅動、油水分離等方面的新應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hem. Soc. Rev., 2016, 45, 6833)。
  • 光學顯微鏡的新發現
    新伊利諾州歐洲經委會項目組的一個新研究正在推進光學顯微鏡技術, 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納米級的物體?」教科書上的答案是,它們的相對信號很弱,它們的分離度小於阿貝的解析度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