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2020-11-26 科學網

 

單分子光學成像可以分析單個分子的形態和功能,因此其不但可以提供多個分子的統計平均信息,還可以提供傳統生物傳感器無法提供的單分子個體差異信息,讓我們可以更細緻地觀測和了解分子的性質和功能。

2020年9月21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生物電子與生物傳感研究中心的陶農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鵬(Shaopeng Wang)教授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Method 發表了一種可以無標記檢測單個蛋白分子的新型光學顯微成像系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鵬飛(Pengfei Zhang)博士後研究員。

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種已被廣泛應用於無標記分子相互作用動力學測量的光學檢測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雖然陶教授和王教授在二十年前就已經預測如果入射光足夠強,SPR是可以檢測到單個蛋白分子的,但是由於傳統SPR顯微鏡探測的是反射光,背景光比較強,而目前的高速相機即使在百瓦每平方釐米強度級別的入射光照射條件下也已經過曝。另一方面,由於蛋白分子的一般尺度在10納米級別,其散射截面很小,因此檢測信號極易被環境噪聲湮沒。

該研究小組通過在傳統的SPR顯微鏡上使用第二個物鏡來收集探測等離激元散射光的實驗設計克服了上述技術難題。該技術被命名為等離激元散射顯微鏡(Plasmonic Scattering Microscopy, PSM),技術示意圖如圖1a所示。

PSM顯微鏡避免了對反射光的收集,由此可以使用千瓦每平方釐米級別強度的入射光進行檢測,這是傳統SPR顯微鏡所用入射光強度的數千倍。這為高速成像提供了足夠強度的散色光信號,在保證時間解析度的前提下容許對多幅圖像數據進行平均降噪和差分成像處理,可以將環境噪聲影響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此外,在減去金膜表面粗糙顆粒造成的背景散射後,可以看出PSM圖像中,沒有出現傳統SPR顯微圖像中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平面非局域性幹涉導致的拋物線形尾巴,這提高了圖像的對比度並極大降低了數據處理難度。

圖1 (a)等離激元散射顯微鏡技術原理圖。(b)左:原始PSM圖像。右:去除背景後在抗體修飾的金膜上檢測到的IgA蛋白分子。

在利用PSM顯微鏡進行成像時,信號強度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在檢測尺度100納米以上尺度的物體時,信號強度隨著物體直徑的六次方改變。這是由於這類物體的散射強度遠大於金膜表面粗糙顆粒的背景散射,信號由散射主導。第二種為當檢測尺度100納米以下的物體時,金膜表面粗糙顆粒背景散射已經遠大於分析物的散射,由此呈現出明顯的幹涉效應,信號強度隨直徑的三次方改變。

由於蛋白分子的尺寸普遍小於30納米,因此當PSM顯微鏡用於蛋白檢測時,其信號強度變化為典型的幹涉信號。表面粗糙顆粒散射這一在多數成像應用中被視作難以消除的噪聲源,在PSM顯微鏡中被成功用於放大檢測物信號的幹涉參考光。

圖2 聚苯乙烯納米球成像強度隨直徑的變化。

利用PSM顯微鏡的單分子光學成像能力,不但可以如圖3a所示通過分子計數方法獲得類似於傳統SPR檢測獲得的分子動力學曲線,還可以如圖3b-d所示檢測單個蛋白分子與抗體修飾金膜表面作用過程的異質性,從而為分子動力學分析提供更豐富的細節信息。此外,由於PSM顯微鏡是在SPR顯微鏡上構建的,所以PSM顯微鏡仍然保留了進行表面電化學監測、離子檢測和生化反應監測等SPR常見應用研究的能力。

圖3 (a)基於吸附分子計數獲得的分子動力學曲線。(b-d)單個IgA分子吸附行為的異質性。

該論文驗證了基於SPR顯微鏡構建的PSM顯微鏡進行單分子光學成像的能力,並驗證了PSM顯微鏡在非標記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動力學測量中的應用可行性。PSM顯微鏡作為SPR傳感器家族的新成員,與其相關的表面粗糙顆粒散射與分析物散射之間相互作用具體過程以及表面等離激元平面非局域性的影響細節等的原理研究,以及單分子光學成像能力與SPR各個應用領域的深度結合的應用研究,都將成為SPR成像檢測領域的新課題,具有廣闊的研究和發展前景。

本項目的發起人陶農建教授是一位傑出的華裔科學家,在分子電子學、納米尺度光學成像,化學以及生物傳感器等研究領域中做出了重要貢獻(H-index 92: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T7GTq-QAAAAJ&hl=en)。陶教授在文章投稿後的2020年3月不幸離世。陶農建教授的紀念網站為:http://www.njtaoasu.org。(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592-020-0947-0

相關焦點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1 表面等離激元及其品質因數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是金屬表面自由電子在外界電磁場作用下產生集體振蕩的現象,其共振頻率和近場分布對金屬結構和幾何形狀的依賴性為光場的微納操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在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表面局域電場有很大的增強,當分子振動和表面等離激元發生耦合共振時,分子振動信號會被極大增強,即為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效應(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SEIRA)。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增強拉曼由於等離激元納米腔所提供的巨大場增強,當具有拉曼活性的分子或者材料被置入等離激元結構附近時,其拉曼散射的強度會被增強若干個數量級,這種現象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SERS現象就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比如實現更高靈敏度的分子「指紋」光譜探測。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但是,基於子帶間躍遷的QWIP屬於非本徵探測器,其光學吸收的橫截面受到限制,單層量子阱光電耦合效率較低。為此,我們引入多種增強機制,分別採用表面等離激元光柵的近場場增強(SPP)效應和光敏浮柵(Photo-Gating)效應跨導放大機制,提升單層量子阱探測器的光電耦合效率和光導增益,從而提高器件探測性能。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尤其是上轉換納米晶一般被808和980納米近紅外光激發,恰好處於第一個生物透明窗口,具有生物組織穿透性強和低光熱損傷等特性。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比較常見的有表面鈍化,調控能量轉移,改變宿主晶格結構等方法。
  •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為了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小組還指出,等離激元與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發生在單分子兔分裂的量子力學水平上,而且還發生在分子與等離激元之間。如下圖所示)。當等離激元納米間隙包含更多的分子時,如在大多數實驗中一樣,分子之間存在多重散射,並且與等離激元發生多重散射相互作用。金屬納米間隙分子與等離激元之間的量子光學相互作用的物理示意圖。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等離激元從固體到原子分子的演化圖像|NSR
    研究者製備了原子數為100到70,000的金團簇,並測定其等離激元性質,構建出了等離激元物理從固態到原子分子演化過程的圖像。有趣的是,團簇直徑從3 nm變到2 nm時,等離激元由經典為主變為量子修正為主,最後進入分子行為。相關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 等離激元從固體到原子分子的演化圖像 | NSR
    研究者製備了原子數為100到70,000的金團簇,並測定其等離激元性質,構建出了等離激元物理從固態到原子分子演化過程的圖像。  等離激元是納米光學的核心物理概念之一,其電子的集體行為體現了宏觀固體物理與原子分子物理的重要區別。因此,找到等離激元的界限,並研究其從宏觀到微觀的演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20-08-12 08:19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右圖為光致發光成像技術的藝術化展示圖。(藝術圖由周榮庭教授團隊的黃雯、陳磊、徐凌設計製作)。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
  •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
  • 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利用光實現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人們對這一目標的希望。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通過結構設計,同種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實現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而且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散射截面。局域的表面等離激元激發可以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區域的電磁場。表面等離激元弛豫可以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對局部區域加熱。這些過程均可顯著地影響化學過程。儘管PMCR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對於其複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了解。這也導致目前PMCR體系反應效率的提高遇到瓶頸。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