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2021-01-19 科學網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摻鑭族元素的上轉換納米晶是一種新穎的螢光材料。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上轉換納米晶一般被808和980納米近紅外光激發,恰好處於第一個生物透明窗口,具有生物組織穿透性強和低光熱損傷等特性。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比較常見的有表面鈍化,調控能量轉移,改變宿主晶格結構等方法。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通過將小於10納米的上轉換納米晶和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結合在一起,他們成功合成了一種新型核殼-衛星複合納米結構。通過精確控制二氧化矽殼層的厚度,獲得了高達7倍的紅色螢光增強和3倍的綠色螢光增強,顯著提高了海拉細胞的多光子螢光成像對比度,表明這種複合納米結構可以做為有效的非線性螢光探針應用於高對比度的生物成像領域。更有趣的實驗現象是單個複合納米顆粒的兩個螢光峰的偏振特性對於激發雷射具有完全不一樣的響應。其中紅色螢光的偏振方向始終和金棒長軸方向一致,然而綠色螢光偏振方向追隨著激發光的偏振方向。通過結合福斯特共振能量轉移理論和三維電動力學仿真,他們分析了兩種顏色螢光不同偏振特性的物理起源:上轉換納米晶中的發光偶極子和金棒中的表面等離激元偶極子的耦合作用。他們的研究結果不但在精確調控上轉換發光領域內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而且有助於發展一系列基於上轉換材料的生物成像和傳感應用,同時也將促進上轉換材料在偏振激發下的光譜研究和基於偏振敏感的納米光電探測器的應用。

相關的研究成果發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雜誌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7) 6, e16217; doi:10.1038/lsa.2016.217)。相關的全文連結請參看:http://www.nature.com/lsa/journal/v6/n5/full/lsa2016217a.html。(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表面等離激元可以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SPP是存在於金屬和介質界面上的自由電子電荷密度波與電磁波的耦合形成的集體激發。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表面等離激元分為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兩種模式。兩者可以在不同維度上實現局域共振光場的增強:前者可實現三維的光場局域,而後者則主要將光場局域在一維或二維空間。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具有眾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集成光子學、生物傳感、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屬微納結構中光和原子、分子、量子點等物質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微納光學領域的一個核心科學問題。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然而,等離激元載流子的壽命一般較短,很難與較慢的化學反應時間尺度相匹配。如何在界面上有效地分離等離激元電荷並轉移到反應位點成為該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直接給出可視化圖像:發現表面等離激元空穴局域在Au/TiO2界面(J. Am.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基於人們對遠場紅外物理學的科學認識,紅外探測技術的發展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光子型探測器才利用其材料特性優勢顯示出其在探測靈敏度上的巨大發展潛力。得益於分子束外延(MBE)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量子阱結構的材料質量、能帶工程調控自由度和大面積等優勢使得基於量子阱的紅外探測技術得到了極其廣泛的研究。
  • 化學所利用激子-表面等離激元耦合效應實現光子信號操縱
    光子學器件具有電子學器件無法比擬的高速、高帶寬和低能耗等優點,在光信息處理和光子學計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低維有機光子學方面的研究(Acc. Chem. Res.,2010,43,409-418,Adv. Funct.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表面增強紅外吸收結合了紅外光譜的選擇性和等離激元共振增強的靈敏度,在諸多領域都展現出極大應用潛力,比如超光譜紅外化學成像、生物分子檢測、環境汙染物監測和晶片氣體檢測等。最近紅外響應的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越來越多,表面增強紅外吸收方面的研究正在蓬勃發展。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在上一期的專欄裡,我們對比了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的基本原理。那針對自己的課題,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哪個好?什麼情況下選擇生物發光,什麼情況下選擇螢光成像?今天為大家解答關鍵問題: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成像的優缺點是什麼?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控制偏振就是控制兩個方向上電場的振幅和相位,因此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材料性質,自然材料中很少有能在兩個正交方向上實現超過10%的折射率差異,而各向異性的介質納米結構通過結構參數調控可以為光的正交偏振態之間提供高的等效折射率對比度,從而為偏振調控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作為雙折射元件,超構表面具有特定設計的單元結構可用於實現亞波長像素的偏振控制,如偏振轉換、偏振復用甚至複雜的矢量光束生成。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 上海光機所在缺陷調製二維半導體非線性螢光
    研究表明雙(三氟甲烷)磺醯亞胺(TFSI)處理對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的非線性光學性質具有顯著影響,處理後的MoS2和WS2表現出增強的雙光子吸收和雙光子發光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Express 27, 13744-13753 (2019)]。  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中的雙光子吸收和雙光子發光特性在光限幅、光信號處理、雙光子顯微成像和光頻率上轉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 還不清楚生物發光成像和螢光成像的區別?一文詳解
    如同螢火蟲和發光水母一樣,活體光學成像技術也包括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兩種。它們的區別在哪裡?是否所有的活體成像設備,都能同時檢測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呢?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不同點——產生光子的原理不同類似於我們都是通過肉眼去觀察螢火蟲和發光水母一樣,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在本質上,都是機體中特定的細胞或材料發出光子,被高靈敏度的CCD檢測到形成圖像,但是生物發光與螢光成像產生光子的過程和機制是完全不同的。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激發譜是螢光物質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測得的某一波長處的螢光強度的變化情況,也就是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的相對效率;發射譜則是某一固定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螢光強度在不同波長處的分布情況,也就是螢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成分的相對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