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利用激子-表面等離激元耦合效應實現光子信號操縱

2020-12-05 OFweek光通訊網

  光子學器件具有電子學器件無法比擬的高速、高帶寬和低能耗等優點,在光信息處理和光子學計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低維有機光子學方面的研究(Acc. Chem. Res.,2010,43,409-418,Adv. Funct. Mater., 2012, 22, 1330-1332),圍繞光子學集成器件中所需要的微納光源(J. Am. Chem. Soc., 2011, 133, 7276-7279,)、光波導(Adv. Mater.,2011,23, 1380-1384)、光子路由器(J. Am. Chem. Soc.,2012, 134,2880-2883)、光電檢測(Adv. Mater.,2012,24, 2332-2336)等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相關工作證實了低維有機材料在納米光子學領域的巨大潛力,為進一步獲得複雜功能的光子學元件奠定了基礎。

  受到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光子學器件尺寸都在百納米以上,與電子器件迴路尺度(約50nm)的差距過於懸殊,難以實現二者在同一迴路中的集成。因此,尋求合適的方法發展小於光衍射極限的光學器件,在納米尺度來進行光信息處理勢在必行。最近幾年,一維金屬納米結構作為光波導材料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金屬納米線的寬度為幾十到幾百納米,卻可實現光在衍射極限以下的傳播,其原因就是光在金屬納米結構中以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的形式傳播。SPP是一種存在於金屬表面的特殊電磁場形式,在其偏振狀態、模式體積、色散特性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獨特的物理性質,有望實現用於信息處理的表面等離激元集成器件。然而金屬的固有傳輸損耗很大,僅僅通過SPP波導很難在集成光子迴路(約1mm)中進行數位訊號傳輸,因此需要開發一種簡便、有效、通用的策略把SPP模塊集成到低損耗的介質光互連系統中實現數字信息的發送和接收。

  最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化學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定點外延生長的方法製備出有機/金屬納米線異質結,通過有機單晶納米線中的激子極化激元(EPs)與銀納米線中的SPP的強耦合作用有效地提高了SPP的激發效率。銀納米線中的信號強度與入射光偏振方向有很強的依賴關係,通過改變入射光的偏振方向調控信號強度,實現了亞波長尺度下的納米光子學邏輯運算元件。

  進一步,為了把邏輯處理結果輸送到正確的埠,他們又發展了能夠定向傳輸信號的方向耦合器。在有機分子液相自組裝的過程中,引入金屬銀納米線,成功將多根金屬納米線包埋在單晶的有機微米線中,可控制備了樹枝狀的有機/金屬納米線異質結,基於光子與SPPs耦合效率動量匹配的角度依賴關係,在亞波長尺度下對多光子信號進行操縱,實現了定點輸入、定點輸出的定向耦合器,為構建納米光子學多輸入、多輸出的復用元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關焦點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近年來有很多新的高非線性光學響應材料被發現,用以實現可集成的高性能非線性光電子器件,其中就包括以二維層狀材料和表面等離激元金屬納米結構的複合體系。以最簡單的非線性光學過程,非線性二次諧波效應(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即兩個光子湮滅形成一個光子的過程為例。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當量子發射器處於可以限制光能的系統(例如光腔或等離子納米腔)中時,它釋放的光子可以在耗散之前被量子體重新吸收。當此光與代表物質的量子發射器之間的能量耦合快於其自身的耗散過程時,我們稱其為強光-物質相互作用,這種釋放的光子重吸收光子將周期性出現,我們稱此循環為拉比循環(Rabi cycle) )。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圖1 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年來,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於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起源於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顆粒表面的自由電子在入射光的激發下,電子的集體運動與電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的共諧振蕩。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能夠將光場局域在納米尺度內,實現極大的局域電磁場增強。 在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表面局域電場有很大的增強,當分子振動和表面等離激元發生耦合共振時,分子振動信號會被極大增強,即為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效應(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SEIRA)。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表面等離激元分為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兩種模式。兩者可以在不同維度上實現局域共振光場的增強:前者可實現三維的光場局域,而後者則主要將光場局域在一維或二維空間。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微腔雷射器是光子晶片的核心器件之一,設計連續光乃至電驅動微腔雷射器也就成了光電信息領域的重大挑戰。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
  •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 科學家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
    光照射在固體材料上會使其中的電子形成兩類激發:電子-空穴的對激發,稱為激子;電子的集體振蕩,稱為等離激元。等離激元有較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
  • 進展 | 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光照射在固體材料上會使其中的電子形成兩類激發:一種是電子-空穴的對激發,稱為激子;另一種是電子的集體振蕩,稱為等離激元。等離激元有很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 (Surface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高玉英)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範峰滔研究員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然而,如果要理解光子與材料準粒子(表面等離激元、聲子和激子)的耦合方面取得的進展,需要對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本質進行更深刻的認識。在光子準粒子的應用中,光子可以被限制在幾納米的空間尺度內,光子的偏振和色散對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影響很大,這使得光子與束縛電子以及自由電子相互作用時產生了很多豐富的物理現象。
  • 北大鈣鈦礦半導體激子極化激元及連續光泵浦綠色微納雷射研究進展
    但是在微納尺度下,半導體材料存在表面缺陷濃度高、增益體積受限、發熱嚴重等問題,實現其電泵浦雷射非常困難。無需粒子數反轉的激子極化激元雷射為降低雷射閾值、實現電泵浦微納雷射提供了解決方案。近年來,得益於其優異的光電性質,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在光電信息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此外,本文還預測了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提高PMCR的反應效率並利用表面等離激元調控反應的選擇性;如何分離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多種效應對化學過程的影響。期待這一研究為實際應用學科帶來突破。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Matter上。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氧化鋅微共振腔極化激元雷射器
    寬能隙材料具有較大的激子束縛能與耦合強度,可以在室溫中觀察到由微共振腔光子與半導體激子間強耦合作用所形成之激子極化激元(Exciton-polariton),在探討光與物質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上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Laser & Phot Rev封面:單層WS2/光子晶體的超快光致庫倫屏蔽效應
    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石磊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與光學諧振腔強相互耦合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利用溼法轉移以及電子束刻蝕的方法成功地製備了單層WS2/一維光子晶體強耦合異質器件,並通過穩態角分辨光譜技術以及瞬態顯微光譜技術研究了器件的耦合動力學行為,結果表明在非共振激發條件下單層WS2中激子的超快非平衡庫倫屏蔽作用將會影響強耦合激子極化激元的形成。
  • 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條件拍攝到激子極化激元納米圖像!
    導讀最近,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 Zhe Fei 帶領的科研團隊, 在室溫條件下,創造出了激子-極化激元,並研究了其相關特性,還首次拍攝到了這種準粒子的納米圖像。關鍵字準粒子、激子極化激元、光子、半導體、量子背景今天,我們還是從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