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2020-12-06 騰訊網

廈門大學研究者在NSR發表文章,從理論上描述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然而,除了增強光譜信號之外,光子、分子、等離激元納米結構這三者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還會使光譜線型發生畸變。特別是在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光譜(也稱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SEIRA)中,分子振動躍遷與紅外等離激元躍遷的Fano幹涉作用導致SEIRA光譜常出現Fano線型等非對稱複雜光譜線型(圖A),造成難以從實驗SEIRA光譜中準確讀取待測分子的本徵振動頻率和紅外吸收強度。

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聚焦於能量解諧(energy detuning,即分子振動吸收能量與等離激元共振能量的差)或等離激元損耗對SEIRA光譜的調控,而尚不清楚分子-等離激元近場耦合作用的本質,及其調控SEIRA光譜線型的物理機制。

最近,廈門大學研究團隊(易駿博士、尤恩銘博士生、丁松園副教授(通訊作者)和田中群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發表理論研究論文,系統發展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調控SEIRA光譜線型的理論

(A)隨著分子振動-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增大,SEIRA線型依次變化:正常Lorenz線型(i),Fano雙極峰(ii),Fano倒峰(iii),Fano倒峰展寬(iv),Fano倒峰中出現新峰P'(v);(B)熱點區分子(與等離激元耦合因子為Vi)與非熱點區分子(與等離激元耦合因子為Vo)發生等離激元輔助的分子-分子長程相干相互作用(耦合因子為Vint),從而導致P'峰的出現。

他們發現,這種耦合作用的屬性為偶極-偶極相互作用,耦合強度隨著分子-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距離的變大而變弱,而SEIRA光譜線型由Fano倒峰變為Fano雙極峰(圖A-ii,iii)。

進一步研究發現,當分子密度超過某一臨界值時,分子振動-等離激元發生強耦合,導致SEIRA譜的Fano倒峰(dip)背景上出現新的譜峰P'(圖A-v),且該峰隨分子密度增大而發生紅移。

為此,作者發展了相應的理論:分別處於光電場熱點和非熱點區的分子發生等離激元輔助的長程分子間相干相互作用(圖B)。理論結果和仿真結果一致。

該研究為從SEIRA複雜光譜線型中準確提取分子本徵振動頻率和吸收強度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在納米尺度上控制分子-等離激元的Fano共振和調控綴飾(dressed)振動激發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具有非常小眾模體積的等離激元納米腔可以增強拉比裂解:將J分子聚合物放入等離激元納米間隙中可以使高度局部化的等離激元發生強耦合,進而產生數百個大拉比分裂。甚至數千meV。研究人員通常認為,這種分裂純粹是由於激子和表面等離激元之間的量子相互作用,並忠實地反映了J分子聚合物量子輻射體的內在能級分裂。
  • 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近年來,金屬-介質-金屬型的薄膜耦合間隙等離激元納米諧振器因其對間隙尺寸非常敏感的能力引起了眾多研究人員的興趣,其效果是可通過改變極端納米級結構參數來實現光譜的可調控性,若將該類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與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相結合會是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增強拉曼由於等離激元納米腔所提供的巨大場增強,當具有拉曼活性的分子或者材料被置入等離激元結構附近時,其拉曼散射的強度會被增強若干個數量級,這種現象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SERS現象就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比如實現更高靈敏度的分子「指紋」光譜探測。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在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表面局域電場有很大的增強,當分子振動和表面等離激元發生耦合共振時,分子振動信號會被極大增強,即為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效應(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SEIRA)。
  •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李越課題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鄧兆祥、李良彬,與濟南大學教授李村成合作,在金納米球二聚體的組裝及其等離激元耦合動力學調控的比色傳感新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通過結構設計,同種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實現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而且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散射截面。局域的表面等離激元激發可以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區域的電磁場。表面等離激元弛豫可以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對局部區域加熱。這些過程均可顯著地影響化學過程。儘管PMCR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對於其複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了解。這也導致目前PMCR體系反應效率的提高遇到瓶頸。
  • 化學所利用激子-表面等離激元耦合效應實現光子信號操縱
    金屬納米線的寬度為幾十到幾百納米,卻可實現光在衍射極限以下的傳播,其原因就是光在金屬納米結構中以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的形式傳播。SPP是一種存在於金屬表面的特殊電磁場形式,在其偏振狀態、模式體積、色散特性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獨特的物理性質,有望實現用於信息處理的表面等離激元集成器件。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當界面兩側分別為介電常數為正的電介質和介電常數實部為負的金屬時,電場的法向分量在界面兩側會改變方向,使得電場強度的法向分量不連續,從而產生表面極化電荷。 1.3 金屬類型與薄膜平整度對表面等離激元品質因數的影響想要提高表面等離激元的品質因數,降低材料光學損耗是其中一種重要途徑。貴金屬是一種常用的表面等離激元材料,主要原因: 1)貴金屬的電阻率較低。通過降低薄膜的電阻,可以有效提高表面等離激元模式的品質。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圖1 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年來,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於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由於貴金屬/電介質界面數量大,引發了等離激元效應(金屬/電介質界面處電磁波與自由電子耦合產生共振);區別於傳統的開放式結構(如微納加工製備的納米孔、柱、錐等),貴金屬/電介質界面不與空氣接觸,是封閉式的等離激元微納結構,客觀上為顯色穩定性和耐久性提供了結構保障。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金屬納米結構可造成「等離激元光敏化」作用,在很寬的光譜範圍內吸收入射光,並將吸收的光能傳遞給鄰近的分子或半導體,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重要現象和應用。由於等離激元集體振蕩衰減過程和熱電子轉移都非常快(飛秒量級),故而在飛秒量級時間分辨情況下,實現對等離激元的激發、衰減及轉移等過程進行實驗跟蹤是非常重要的。基於此,該綜述詳細介紹了瞬態吸收譜(TAS)和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兩種主要的表徵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應用。圖2. 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金屬與表面吸附分子(a)(b)和半導體(c)(d)間不同轉移機制。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這項研究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和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董振超教授接受果殼網採訪時介紹道。拉曼光譜分析技術是在科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的一項技術,通過檢測分子的旋轉和振動信息對分子進行鑑別。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種已被廣泛應用於無標記分子相互作用動力學測量的光學檢測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 與時間賽跑 和光譜同行——BCEIA 2019超快分子光譜高峰論壇在京...
    超快分子光譜方法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所涉及的工作波段包括紅外,太赫茲,可見,紫外等;利用多束飛秒雷射脈衝,能實現多種光譜形式測量,如泵浦-探測瞬態光譜,二維紅外光譜,二維可見光譜等;對於物質激發態原處過程、材料中載流子過程、分子超快結構與能量傳遞動力學過程都具有非常高的靈敏性。  清華大學教授孫素琴主持了本次會議。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