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2021-01-10 騰訊網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

引 言

自1800年William Herschel發現紅外輻射後,紅外探測逐漸成為現代光電技術領域的重要分支。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Wilhelm Wien, Max Planck等人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建立了遠場範疇的紅外物理學基礎(圖1)。基於人們對遠場紅外物理學的科學認識,紅外探測技術的發展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光子型探測器才利用其材料特性優勢顯示出其在探測靈敏度上的巨大發展潛力。得益於分子束外延(MBE)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量子阱結構的材料質量、能帶工程調控自由度和大面積等優勢使得基於量子阱的紅外探測技術得到了極其廣泛的研究。

圖1 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年來,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於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比如:Chu-Chieh Chang等人使用二維金屬孔陣列結構實現了量子阱/InAs量子點紅外光探測器,吸收增強130%。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在主流量子阱紅外探測器(QWIP)中,III-V族半導體材料研究最為廣泛並在近期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基於子帶間躍遷的QWIP屬於非本徵探測器,其光學吸收的橫截面受到限制,單層量子阱光電耦合效率較低。為此,我們引入多種增強機制,分別採用表面等離激元光柵的近場場增強(SPP)效應和光敏浮柵(Photo-Gating)效應跨導放大機制,提升單層量子阱探測器的光電耦合效率和光導增益,從而提高器件探測性能。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的設計及光學性質

「Plasma」最早於1839年作為生物學名詞出現,1928年美國物理學家Langmuir首次引入物理學,描述的是一種電中性電離氣體。1902年Wood在金屬光柵光學反射測量中觀察到表面等離激元現象,1956年Pines首次從理論上解釋了這種現象,歸因於金屬內的自由電子集體振蕩。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即SPP光柵)的研究始於Ebbesen等人發現的增強透射(Enhanced Optical Transmission, EOT)現象。1998年,Ebbesen等人首次發現當光入射到孔陣列的金屬薄膜上時,其光學透射效率比傳統的預測透射效率高1-2個數量級。這種用傳統的電磁波衍射理論無法解釋的奇異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表明:金屬的SPP使光子通過小孔隧穿到金屬的另一面,然後又重新輻射,形成增強透射。周期性金屬孔陣列結構可以把能量局域在金屬的表面,這對新型光子和光電子器件的設計有很重要的意義,並且可以覆蓋從微波、太赫茲到紅外和可見光等很寬的波長範圍。

針對紅外波段的SPP光柵設計與Ebbesen在可見近紅外波段的增強透射SPP光柵有著明顯的不同。圖2給出了典型的紅外SPP耦合光柵結構,光柵優化設計可以增強量子阱層處共振波長的光場強度,從而提高量子阱的光吸收效率。周期性金屬孔陣列結構或金屬塊結構耦合光柵能夠與遠場光耦合,然後把入射光偏振轉變成TM模式的電磁場,以滿足量子阱對光吸收的選擇定則要求。

圖2 周期性金屬十字孔陣列量子阱器件示意圖

通過表面SPP光柵的褶皺設計並選擇合適的暗模式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微腔的場增強效應和TE-TM偏振轉化效率。考慮到與CSIP器件的工藝兼容性,目前單層耦合的光柵製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並被作為CSIP器件的標準耦合光柵。

CSIP器件工藝

CSIP器件(Charge Sensitive Infrared Phototransistor)在2005年由An等人提出並實現,是一種基於GaAs/AlGaAs材料的雙量子阱紅外光探測器。CSIP器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孤立的上層量子阱作為光敏浮柵然後通過場效應放大機製得到光信號。最初CSIP器件採用的光耦合結構為二維金屬正結構光柵(如圖3所示),其主要功能為將入射TE光轉化為量子阱激發所需的TM偏振態,實現量子阱對光吸收的選擇定則。之後經過理論和實驗對比,發現SPP耦合光柵在滿足偏振轉化功能的同時還具有更高的場增強效果,因此將優化的SPP耦合光柵作為CSIP的標準光柵。CSIP器件所用單晶材料結構是通過半導體能帶結構原理設計的,光敏浮柵的基態和第一激發態之間的能級差可根據應用需要進行靈活調節。

圖3 電荷感應紅外光電電晶體(CSIP)三維模型示意圖

使用標準的微納加工工藝,如紫外光刻、溼法腐蝕、蒸發鍍膜、退火、電子束曝光等工藝可製備出不同尺寸的雙量子阱紅外光探測器件,然後快速退火形成歐姆接觸,如圖4所示。

圖4 標準六端器件的顯微鏡照片

SPP耦合CSIP器件性能

SPP耦合CSIP器件將表面等離激元的光場增強效應與半導體場效應結構的電荷放大效應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優異的光電探測性能。器件性能測試在約5K的低溫下進行,器件操作中採用光敏浮柵動態時序調控技術,可以實現並調控CSIP器件的長波紅外光探測。同時,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的慢步進掃描可研究CSIP器件光吸收譜。實驗研究表明,經過優化的SPP耦合CSIP器件光響應率達到1.2×104A/W,比目前該波段的77K下工作商用MCT等探測器高約4個量級。CSIP器件獨特的增益機理使其特別適合於背景輻照低的應用場合,進一步優化光敏浮柵量子阱的尺寸可以實現紅外波段的單光子計數探測性能。

展 望

CSIP器件具有非常靈活的調控技術:可以通過調控表面等離激元耦合結構提高量子阱中光電耦合效率;可以調控量子阱能帶結構,調控子帶躍遷能量;有望將探測波長延伸至甚長波波段;有望拓展該類型器件的探測波長甚至研製多頻段探測器,以適用於高靈敏探測;有望在前沿的宇宙航天探測中得到實際應用。焦平面陣列探測器的研製也是CSIP器件的一項非常有競爭潛力的目標。因此,CSIP器件具有很大應用前景。SPP光柵耦合CSIP器件是高靈敏度紅外探測領域的一個新的方向,該器件在低輻射背景的紅外探測領域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作者簡介

安正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理科強化班,2004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系研究助理,2004-2007年任日本東京大學日本科學與振興機構JST特別研究員,2007年至今任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員。主要從事微納加工工藝技術、掃描近場紅外顯微鏡、納米光電器件、高頻自旋器件研究。

王恆亮,博士生。2016年至今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學習,目前主要從事高靈敏紅外光電器件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香港中文大學王建方課題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在紅外吸收增強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
  • 表面等離激元垂直遂穿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
    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由於費米能級附近導帶上的自由電子在與入射光場相互作用下在金屬表面發生的集體振蕩,產生所謂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當這種LSPR弛豫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電子,可被廣泛應用在光電探測領域。    石墨烯作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傳導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厚度和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寬帶吸收等眾多優異的光電性質。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
  • 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傳統的金屬薄膜工藝難以製造均勻平整的貴金屬薄膜,導致無論幾何形貌還是光學參數都不近理想,嚴重限制了表面等離激元的發展和應用。近年,不同課題組提出了多種超平整金屬薄膜的製備方法,並將其應用在各色各樣的表面等離激元體系中。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紅外光柵工作原理、應用、優點
    紅外光柵,簡稱電子光柵、紅外柵欄或者紅外欄杆,是主動紅外對射的一種,採用多束紅外光對射,當發射器向接收器以「低頻發射、時分檢測」方式發出紅外光,一旦有人員或物體擋住了發射器發出的任何相鄰兩束以上光線超過30ms時,接收器立即輸出報警信號,它具有智能判斷的優點,能有效克服傳統報警探頭誤報漏報的缺點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廈門大學研究者在NSR發表文章,從理論上描述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 科學家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
    光照射在固體材料上會使其中的電子形成兩類激發:電子-空穴的對激發,稱為激子;電子的集體振蕩,稱為等離激元。等離激元有較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
  • 進展 | 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光照射在固體材料上會使其中的電子形成兩類激發:一種是電子-空穴的對激發,稱為激子;另一種是電子的集體振蕩,稱為等離激元。等離激元有很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 (Surface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表面等離激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等離激元激發有電子振蕩參與,因而由焦耳熱引起的損耗成了等離激元器件走向應用的瓶頸。」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朱嘉告訴《中國科學報》。
  • 我國科學家低維材料紅外探測器件的非對稱光耦合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靖、陳效雙和陸衛團隊提出了等離激元納米諧振腔非對稱集成的石墨烯紅外探測器件,揭示了該複合結構器件高對比度非對稱光耦合的原理,驗證了基於非對稱光耦合突破金屬-低維材料-金屬探測結構的兩大瓶頸問題,實現了泛光照射下顯著的自驅動光響應,超越常規的等離激元耦合光柵1個量級。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具有軌道角動量的渦旋光束近年來已經逐步地從基礎研究領域走向了應用領域。在實際應用中,器件的微型化和系統集成化是人們的終極需求。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s polaritons, SPPs)是局域在金屬表面的一種有表面電磁波和表面電子振蕩形成的混合模式。表面等離激元渦旋(等離激元渦旋(Plasmonic Vortices)或SPP渦旋),是表面等離子體形成的渦旋,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為亞波長尺度的光子軌道角動量操控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種已被廣泛應用於無標記分子相互作用動力學測量的光學檢測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 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高性能鈉基等離激元波導與雷射
    ,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等離激元激發有電子振蕩參與,由焦耳熱引起的損耗成了等離激元器件走向應用的瓶頸。對於微納光子器件及集成晶片來說,尋找光頻段低損耗的金屬材料成了該領域研究人員多年來努力的目標。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通常,當2H相的TMDs從多層減少到單層時,它將從間接帶隙半導體轉變為直接帶隙半導體,其帶隙位於可見和近紅外區間。為了優化TMDs原子層狀材料的光捕獲能力以及自身響應頻譜可調諧能力,人們將其與微腔、超構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等光學體系組合起來,定製一個特定的外部光學環境,實現其光學性能的調控。其中,構建金屬等離激元光學納米結構和TMDs的複合體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此外,本文還預測了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提高PMCR的反應效率並利用表面等離激元調控反應的選擇性;如何分離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多種效應對化學過程的影響。期待這一研究為實際應用學科帶來突破。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Matter上。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