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激元垂直遂穿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

2021-01-20 AdvancedScienceNews

    早在一百年前, 人們就認識到貴金屬(合金),納米顆粒在可見光區表現出很強的寬帶光吸收特徵。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由於費米能級附近導帶上的自由電子在與入射光場相互作用下在金屬表面發生的集體振蕩,產生所謂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當這種LSPR弛豫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電子,可被廣泛應用在光電探測領域。

    石墨烯作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傳導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厚度和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寬帶吸收等眾多優異的光電性質。因此利用等離激元納米天線結構產生的熱電子和石墨烯單層相結合,是一個在光電探測方面的研究熱點。相比於其他半導體材料,如TiO2作為接收層,石墨烯由於其具有零帶隙的特性,與相接觸的金屬結構之間沒有勢壘,熱電子可以直接注入其能帶,極大提高了等離激元熱電子的注入量子效率。然而,這種結合等離激元金屬結構和二維材料的光電子器件大都著眼於平面內的光電輸運,而對材料垂直方向上的熱電子遂穿效應鮮有涉及與研究。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方哲宇研究員和化學學院彭海林教授合作,通過在單層石墨烯上旋塗金納米顆粒,成功地在其垂直方向上探測到了熱電子的遂穿電流。利用超連續譜雷射激發,發現其光電響應在金顆粒共振峰處達到最強,證實由LSPR弛豫的等離激元熱電子可以遂穿石墨烯單層到達下電極。通過在上下電極間分別施加偏壓以及增大入射光強度等一系列調控手段,發現其光電流值隨電壓與光強的增大而增強。當入射光強度增大到一定值時,金納米結構與石墨烯間形成內建電場,促進了電子與空穴的複合,使光電流值達到飽和。此外,通過分別多次轉移石墨烯單層,製造多層石墨烯勢壘,發現熱電子的遂穿效應隨層數增加而變弱,該現象可以利用超快泵浦探測技術探究熱電子在不同層數的石墨烯勢壘中的激發態壽命以及其動態衰減過程進行解釋。

    總之,這種金納米顆粒/石墨烯垂直光電探測器利用等離激元熱電子的遂穿效應,實現了寬帶、高靈敏度的光電探測,在納米光子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垂直方向的結構設計,為未來器件小型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相關文章發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DOI: 10.1002/lpor.201600148上。 作者:Bowen Du, LiLin, Wei Liu, Shuai Zu, Ying Yu, Ziwei Li, Yimin Kang, Hailin Peng, Xing Zhu and Zheyu Fang*。原文連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por.201600148/full。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比如:Chu-Chieh Chang等人使用二維金屬孔陣列結構實現了量子阱/InAs量子點紅外光探測器,吸收增強130%。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1 表面等離激元及其品質因數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是金屬表面自由電子在外界電磁場作用下產生集體振蕩的現象,其共振頻率和近場分布對金屬結構和幾何形狀的依賴性為光場的微納操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本文中,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團隊聯合加州大學Martin Moskovits教授團隊,回顧了近二十年來表面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重要進展,與熱化學和光化學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總結了表面等離激元激發與半導體激發的異同。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香港中文大學王建方課題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在紅外吸收增強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高探測率、快響應速度等離熱電子光探測器
    /氧化鈦肖特基二極體等離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nophotonics (8(7), 1247-1254(2019))上。  光可以在金屬表面激發出等離基元,等離基元可以進一步激發出高能熱電子,這些熱電子可以越過金屬/半導體肖特基結形成電流,進而實現光向電的轉變,並實現光電探測。由此,人們近期發展了一種新的由金屬/半導體肖特基結組成的等離熱電子光探測器。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浙大微納電子學院科研團隊ACS Nano發文——近紅外光偏振探測儀:超構表面助力儀器小型化和片上化
    此外光晶片技術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小型化和片上集成的光電或全光功能器件單元。因此小型化和片上集成的光偏振探測儀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熱點。>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徐楊教授合作報導了一個基於手性等離激元超構表面與石墨烯-矽光電探測器集成的紅外偏振探測儀。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在納米光子學前沿基礎問題與納米光電器件設計中的研究進展。表面等離激元可以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SPP是存在於金屬和介質界面上的自由電子電荷密度波與電磁波的耦合形成的集體激發。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楊元傑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W.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化學所利用激子-表面等離激元耦合效應實現光子信號操縱
    光子學器件具有電子學器件無法比擬的高速、高帶寬和低能耗等優點,在光信息處理和光子學計算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低維有機光子學方面的研究(Acc. Chem. Res.,2010,43,409-418,Adv. Funct.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目前,基於模板法或微納加工(光刻、雷射直寫、離子束刻蝕或納米壓印等)手段的等離激元結構色的研發遇到瓶頸,主要是製備樣品面積小、垂直集成兼容性差、材料的應用價值與製備材料所需設備的價值不匹配等,新技術研發勢在必行。其中,採用直接生長法來構建等離基元結構色是有希望的新一代技術,能實現大面積製備,並能實現材料的垂直集成生長。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2020年9月21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生物電子與生物傳感研究中心的陶農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鵬(Shaopeng Wang)教授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Method 發表了一種可以無標記檢測單個蛋白分子的新型光學顯微成像系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鵬飛(Pengfei Zhang)博士後研究員。
  •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高玉英)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範峰滔研究員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