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微納電子學院科研團隊ACS Nano發文——近紅外光偏振探測儀:超構表面助力儀器小型化和片上化

2020-12-18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

提起光的偏振,可能不少人都會覺得有點陌生,但它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光的偏振態表徵了光在垂直於傳播方向的平面上的電場振蕩。監測光的偏振將在天文學、遙感、量子光學、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觀看3D電影所佩戴的眼鏡就是利用光的偏振的原理來實現立體影像。

圖片來源:電影《頭號玩家》

目前,大部分的商用偏振探測儀通常體積龐大,然而對於民用的電子儀器而言,小型化、便捷化、高集成度、柔性化的需求反而比對其探測性能的需求更為迫切。此外光晶片技術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小型化和片上集成的光電或全光功能器件單元。因此小型化和片上集成的光偏振探測儀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熱點。

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俞濱教授帶領和指導下,以小型化高集成度為主要目標,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教授、王軍轉副教授同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徐楊教授合作報導了一個基於手性等離激元超構表面與石墨烯-矽光電探測器集成的紅外偏振探測儀。

這一探測儀由四個像素組成,每一個像素都由石墨烯/手性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矽組成。研究團隊利用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幾何手性和排布取向的區別使得其對光的圓偏振信息和線偏振信息分別實現提取。通過對四個像素的光電流的提取,可以得到光的強度和偏振信息(圖1)。

圖1.四像素無光學部件的片上偏振探測儀

科研人員用這一探測器嘗試了不同偏振態入射光的偏振測定(圖2),可以看到,該器件展示出了偏振測定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不需要像傳統的偏振探測儀一樣使用複雜的光學分光系統,光的偏振分辨和探測都在光電探測器上實現。也就是說這一四像素的光電探測器同時實現了光的兩個自由度的提取(強度和偏振)。這種可集成、小型化的實驗方案為探索大型儀器裝備的晶片化、便攜化提供了新的啟發思路。

圖2.偏振探測儀的偏振探測結果

近日,該成果以「Monolithic Full-Stokes Near-Infrared Polarimetry with Chiral Plasmonic Metasurface Integrated Graphene–Silicon Photodetector」為題發表在知名期刊ACS Nano上。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博士生李泠霏同學為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教授、王軍轉副教授和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徐楊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還得到了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俞濱教授、德州農工大學Shoufeng Lan教授和史丹福大學Mark L.Brongersma教授等的支持。該項研究得到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攻堅項目計劃、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浙江大學微納加工中心、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的支持和幫助。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浙江省屬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複製連結到瀏覽器打開閱讀文獻: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0724

相關焦點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圖3 超構表面多焦點並行偏振顯微成像藝術構想圖(圖源:哈爾濱工業大學 金鵬教授團隊)超構表面可以通過復用等方式在單片器件上同時實現多種光調製功能本文作者利用了「超像素」的方法在一個大周期方格上,利用電子束刻蝕的方法加工製備出了具有不同尺寸和不同方位角的納米鰭結構,其分別對應著不同偏振態的貝塞爾光。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圖2 傳統級聯光路產生偏振貝塞爾光圖源: Optics Letters 40. 23. 2015在近幾十年的光學發展中,超構表面技術的提出,由於其在特徵尺寸、功能集成等方面的優勢,有望能夠很好的補充傳統透鏡所不具備的功能。而目前對超構表面的研究與應用,也如雨後春筍一般。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超構表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平面光學元件,例如超薄超構透鏡、超構波片、光速波前整形、超構偏振分束片、矢量全息成像等。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
  • ...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飛秒-納米時空分辨光學實驗...
    、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龔旗煌院士團隊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研製成功「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最近,研究團隊利用超高時空分辨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首次從近場微觀角度揭示了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近場增強與退相干時間的內在關聯,相關研究成果以標題「Correlation between near-field enhancement and dephasing time in plasmonic dimers」於4月24日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Applications」為題對介質超構表面光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論文6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nophotonics》期刊上。在此基礎上,結合光相位和振幅的調節,可以實現更複雜的功能。如圖(1)所示,研究團隊將目前的研究分為純偏振調控、偏振和相位聯合調控、偏振和振幅聯合調控以及偏振、相位和振幅聯合調控,並提出了「偏振+」的概念。近些年,在此框架基礎上許多功能和應用被開發出來。由於偏振可以反映出豐富的有用信息,例如:材料特性、表面形貌信息、生物組織特性、光學活性和量子信息。
  • 從超構表面到超構透鏡
    世界經濟論壇如此評價:「使手機、計算機以及其他電子設備使用的鏡頭變小,已超出了傳統的玻璃切割和玻璃彎曲技術的能力……這些細微、薄而扁平的透鏡可以代替現有的笨重的玻璃透鏡,並可以使傳感器和醫學成像設備進一步小型化。
  • 創世紀:鏡頭革命,從超構表面到超構透鏡
    然而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內,哈佛大學的科學家Federico Capasso【】開創了平面光學研究領域,並在2014年首先發表了關於超構透鏡的研究。緊接著,Capasso在2016帶領研究團隊提出了超構透鏡技術,這種表面覆蓋納米柱的新型透鏡的厚度能夠做到比普通鏡片薄10萬倍,並且擁有易生產、成本低等優勢。
  • 靈活調控紅外光譜的相變超構表面
    一個由俄羅斯ITMO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超構材料,該材料能夠在沒有任何機械輸入的情況下改變其光學特性。這種發展可能導致複雜光學設備的可靠性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使它們的製造更便宜。該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期刊Optica上。
  • 物院新聞 | 周建英教授、李俊韜教授、梁浩文副教授團隊發表超大數值孔徑超構透鏡綜述論文
    而超構表面是一種具有橫向亞波長尺度的微納光學結構,可以在不到一個光學波長的薄膜結構層上實現全2π相位的精確控制,從而靈活調控光場相位、偏振和傳播模式等特性。基於該結構的平面超構光學透鏡有望在百納米厚度的微納結構上實現超大數值孔徑顯微物鏡,從而克服上述傳統光學玻璃物鏡的缺點。
  • 蘇大團隊六年艱苦接力助力天問一號 參與研製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
    鮮為人知的是,這趟火星探測之旅還有來自蘇州科研團隊的力量。近日,蘇州大學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感謝信,信中對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特聘教授喬東海團隊為「天問一號」的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
  • 王中林等ACS Nano:化煩惱為利器!利用衣物靜電為電子設備供電
    然而,大多數傳統的帶有交流電(AC)的織物TENGs不得不使用一個僵硬、不舒服、不友好的整流橋來獲得直流(DC)來存儲和為電子設備供電。2)此外,還製作了紗線超級電容器,並將其編織到DC F-TENG中,用於採集和儲存能量,為電子設備(如溼度計或計算器)供電,在實際應用中顯示出極大的方便性和高效性。
  • 物理學院王牧和彭茹雯研究組在光與人工微結構相互作用...
    ,可望推動量子編碼和量子信息的集成化進程。超構表面是實現光集成和輕量化的有效途徑,但是,儘管基於人工微結構的超構表面可以方便有效地調控電磁波的偏振態、振幅、相位和傳播方向,此前尚無報導利用同一超構表面給出任意組合偏振態的同步輸出。
  • 北大鈣鈦礦半導體激子極化激元及連續光泵浦綠色微納雷射研究進展
    隨著5G無線通信、片上光互聯、消費電子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對雷射器的集成化、小型化、低功耗等的需求日益攀升。半導體微納雷射器成為了光電材料與信息器件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微納尺度下,半導體材料存在表面缺陷濃度高、增益體積受限、發熱嚴重等問題,實現其電泵浦雷射非常困難。無需粒子數反轉的激子極化激元雷射為降低雷射閾值、實現電泵浦微納雷射提供了解決方案。
  •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同天然材料一樣,超構材料的特性同其原胞的個體特性及其空間序構所決定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但人工超構材料可否像天然材料一樣產生相變行為,並實現特性的調控呢?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
    :未來之眼2直播時長45分鐘講解+15分鐘答疑3開播時間7月10日20:00(周五晚八點)「光講」線上報告-第四講蔡定平教授 簡介蔡定平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與資訊工程系主任蔡教授1990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大學博士,目前研究的領域是納米光子學、光電物理及量子光學信息、超材料、超構表面及超構透鏡,目前已發表相關研究的SCI期刊的學術論文共316篇(引用>12,598次,SCI高引56次)、出版專著或專著章節及會議論文共65篇、技術報告及其他論文共38篇,國內外(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德國等)專利共44項67個(技術移轉5項20個專利)。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 王漱明:紮根超構表面 堅守赤子情懷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王漱明一直在與超構表面、超構材料和表面等離激元學等微納光學體系研究打交道,他的研究內容涉及這些體系的線性、非線性以及量子光學性質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蜚聲國際的科研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