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Memory Based on Exfoliated 2D Perovskite Single Crystals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的研究論文,實現了阻變存儲器在10 pA極低工作電流下工作,其功耗僅為28 pW,遠低於傳統阻變存儲器mW~nW量級的功耗。該器件的仿生突觸能耗僅為400 fJ/spike,已經非常接近人腦~1-100 fJ/spike的超低能耗,此項成果對於極低功耗的仿生神經計算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摩爾定律已經進入10 nm技術節點,探索新型微納電子器件極其必要,特別是近期AlphaGo等一系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興起,為新一代微納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人工智慧主要基於商用CPU開發人工智慧軟體算法,其突出缺點是功耗極大,比如2016年的阿爾法狗(Alphago)採用了1202個CPU和176個GPU來模擬人腦的分析判斷功能,功耗高達一萬瓦。而人腦的功耗僅為10W。研究將人工智慧算法硬體化以實現低功耗將是新一代微納器件研究的重要方向。人工智慧算法硬體化需要從底層探索新型仿生器件,為了實現器件的低功耗,需要讓器件在極低電流下工作。

 

圖一. 新型二維鈣鈦礦單晶及剝離出來的高質量二維鈣鈦礦單晶薄膜。

任天令教授團隊和普林斯頓大學巴裡·蘭德(Barry P. Rand)團隊聯合研發出一種新型的二維鈣鈦礦單晶(PEA)2PbBr4。這種新型二維鈣鈦礦單晶的能帶達到2.9 eV,在可見光下是透明的(圖一)。  基於新型的二維鈣鈦礦單晶,採用了機械剝離的方式獲得了高質量二維鈣鈦礦薄膜,並且通過二維幹法轉移的方式將石墨烯轉移到二維鈣鈦礦薄膜上面,構成了金/二維鈣鈦礦/石墨烯三明治結構(圖二)。該工作實現了兩個方面的創新:合成了一種全新的二維鈣鈦礦材料,具有較大的帶隙,能夠有效實現阻變存儲器在極低電流下工作;通過機械剝離法獲得了高質量二維鈣鈦礦單晶薄膜,能夠有效避免缺陷引起的漏電流。

 

圖二. 基於二維鈣鈦礦的阻變存儲器器件結構和觀察到的導電細絲。

 

圖三. 基於二維鈣鈦礦的阻變存儲器能夠工作在10pA極低電流下工作,其性能優於前人報導的性能。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採用原子力顯微鏡結合透射電子顯微鏡和能譜儀觀察到了二維鈣鈦礦中~20nm直徑的納米導電細絲,並且發現了Br-離子移動形成Br-空位的證據。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測試了不同器件面積下和不同厚度的二維鈣鈦礦,獲得了其初始形成導電細絲(Forming)所需的電場強度約為0.24 V/nm,並且實現了阻變存儲器在10 pA電流下工作(圖三)。相比於傳統阻變存儲器,研究人員研發的阻變存儲器工作電流顯著低於前人報導的電流值。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發現基於該器件的仿生突觸能耗僅為400 fJ/spike,並實現了短程記憶和長程記憶特性(圖四),為未來應用於低功耗仿生神經計算打下了基礎。 

 

圖四. 基於二維鈣鈦礦阻變存儲器具有短程學習和長程學習特性。

近年來,任天令教授致力於研究突破傳統器件的局限性,為新一代微納電子器件技術奠定基礎,尤其關注基於面向人工智慧應用的二維材料基礎研究與應用探索,在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型微納電子器件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創新成果,如智能石墨烯人工喉、低功耗石墨烯阻變存儲器、石墨烯仿生突觸器件、柵控石墨烯阻變存儲器、石墨烯耳機、可頻率編碼的仿生突觸等,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納米快訊》(Nano Letters)《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電子器件快報》(IEEE EDL)等知名學術期刊上。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助理教授田禾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生趙連鋒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巴裡·蘭德(Barry Rand)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7b05726

供稿:微電子和納電子學系 編輯:華山

相關焦點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物理瞬態阻變存儲器研究進展
    除此之外,瞬態電子器件還可以減小廢棄的電子產品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同時還可以應用到可植入/可穿戴式醫療電子等領域。另一方面,阻變存儲器因具有結構簡單、功耗低、讀寫速度快等優勢在下一代高密度存儲技術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將物理瞬態電子與阻變存儲器結合,對於實現信息安全存儲、綠色電子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一般認為,局域的導電通路在阻變功能層中的形成(低阻態)或斷裂(高阻態)是RRAM器件具有「開關」效應的根源。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
  •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方法可大幅提升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能量效率清華新聞網6月7日電 6月2-6日,第45屆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大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簡稱ISCA)在美國洛杉磯召開。
  • 新型ANN登《自然》子刊:清華團隊領銜打造基於憶阻器的人工樹突
    據了解,這一研究由多個團隊聯合推進,包括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ICFC)、清華大學北京信息國家研究中心、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以及阿里巴巴達摩院。論文一開篇,研究團隊就提到了人工神經網絡的現狀。
  • 自旋波突破可能導致超低功耗非易失性存儲器
    我很高興有些人決定參加這門課程,因為他們是今天在量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的人。一些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詳述了他們在自旋波電子學或自旋電子學中的發現。他們的啟示可能為實際的自旋電子設備鋪平了道路,比如記憶。這種存儲具有幾個優點,如非揮發性和超低功率操作。這些資產可以使其成為物聯網(IoT)等嵌入式應用的理想選擇,並使其成為快閃記憶體的重要競爭對手。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 4月16日,《微尺度》(Small)專刊《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Nano/Microscale Materials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出版。主封面以納米材料構築的清華大學二校門為設計元素,展示了清華大學在微納尺度物質科學研究的新進展。
  • 信息學院微納電子學系黃如院士-黃芊芊研究員課題組在超低功耗神經...
    受人腦運算模式啟發,神經網絡計算架構在神經元-突觸-神經元連接方式的基礎上構建存算一體、高度並行的分布式計算網絡,提高了對複雜數據和智能任務的處理效率,同時可避免傳統馮諾依曼計算架構中存儲牆引起的功耗問題。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快來看看,8月的清華取得了哪些科研進展?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電化學二氧化碳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受含氧基團影響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在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材料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發明燒結不收縮高強度泡沫陶瓷電機系首次研製成功
  • 清華電子系主任汪玉:生命、城市、太空,無處不在的電子信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從食品安全到智慧醫療,從無人平臺到通信技術,從衛星導航到太空探索,都離不開電子信息。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以數學和物理為基礎,用電磁學的方式,實現感知、計算和傳輸。下面,我們將從生命、城市、太空三個維度介紹電子信息的應用以及清華在電子信息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進展。
  •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文章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其他合作者包括計算機系教授陳文光、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院士、原計算機系客座教授/美國德拉瓦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高光榮,以及來自精儀系、生物醫學工程系、自動化系的師生。這項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市「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北京市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科技部和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單位的支持。
  •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通訊員 張 強)4月16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在單根超長碳納米管上沉積二氧化鈦納米顆粒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清華校友分別是:2001屆電子工程系校友、杜克大學副教授陳怡然,1996屆自動化系校友、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劼,1996屆物理系校友、密西根大學教授盧偉,1984屆無線電電子學系校友、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陸億瀧,2002屆工程力學系校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羅小兵,1991屆物理系校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馬振強,1996屆電機系校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曲榮海,和2000屆計算機系校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教授王昱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天機芯」團隊再登《自然》,清華1年多完成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北京時間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上述理論與算法基礎上,構建支持通用圖形處理器、類腦天機晶片和基於阻變存儲器的神經形態晶片這一成果被兩院院士選為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科技部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 今日Nature重大突破:單層MoS2下一代存儲器,兼備低功耗和高速度
    基於機器學習的應用日益重要,這推動了開發專門的、節能的電子硬體的需求。該FGFET的電導率可以精確且連續地進行調整,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將其用作可重構邏輯電路的構建模塊,在這些可重構邏輯電路中,可以使用存儲元件直接執行邏輯操作。在演示了可編程的或非門之後,作者表明可以輕鬆擴展此設計以實現更複雜可編程邏輯和功能的整套運算。該研究發現強調了原子薄半導體在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開發中的潛力。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打開APP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微波射頻網 發表於 2020-12-02 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