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鋰離子電池在促進社會發展智能化、便攜化、多元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人類生活質量。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科學家。但由於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理解電解液溶劑化結構及其構效關係,開發設計更加穩定、高效的電解液體系,是抑制電解液–負極界面反應、穩定金屬鋰負極,實現鋰金屬電池實用化的必然要求。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具體而言,電解液溶劑化通過介電常數影響離子、偶極間作用力,從而調節鋰離子與溶劑分子、陰離子間作用強弱。由於不同離子、偶極間作用力受到介電常數影響的規律不同,溶劑化作用調控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大小關係成為了可能。

圖1  電解液中基本相互作用及其構效關係

除了物理相互作用,鋰離子還能與溶劑分子、陰離子之間形成化學相互作用。類似於水溶液中的氫鍵,張強團隊提出鋰電池中「鋰鍵」的概念,以理解鋰離子與電解液組分及電極材料之間微觀相互作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20,59, 11192–11195;《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17,56, 8178–8182)。由於沒有飽和性和方向性的特點,鋰電池中鋰鍵可以形成多種團簇結構。這一多樣性也為實現電解液體系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鋰鍵可以調節鋰離子與溶劑分子之間相互作用關係。一方面,可以通過溶劑種類調節鋰離子溶劑化殼層結構,影響鋰離子溶劑化和脫溶劑化過程,改變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的輸運與轉化性質。另一方面,鋰離子可以調節與之配位的溶劑分子的氧化還原穩定性,改變其界面反應行為,從而影響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態電解質界面膜)和CEI(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正極–電解質界面膜)的生成過程和物理化學性質。

鋰鍵還可以調節鋰離子與陰離子之間相互作用關係。一方面,鋰離子與不同陰離子之間作用力差別顯著,因而不同鋰鹽在同一溶劑中溶解度不同。另一方面,溶劑化作用顯著影響鋰離子與陰離子之間作用力大小,因而同一鋰鹽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差別明顯。此外,不同於水系環境,鋰電池所採用的電解液溶劑大多為極性較小的有機小分子。在有機溶劑環境下,鋰離子與陰離子作用力較強,即使在低濃度下也很難完全解離。因此,陰離子參與到鋰離子溶劑化殼層中,影響鋰離子的脫溶劑化行為,並改變離子–溶劑結構的界面反應特性,從而影響SEI和CEI的結構與性質。

圖2  鋰電池中的鋰鍵

基於以上理解,課題組提出了一系列電解液及界面設計方案,為實現金屬鋰負極的穩定利用提供有效指導。比如,通過引入與鋰離子親和性更強的氟代碳酸乙烯酯(Fluoroethylene carbonate,FEC)分子,參與到鋰離子溶劑化殼層中,降低鋰離子脫溶劑化能壘,從而降低鋰離子沉積、脫出過程的極化。同時,與鋰離子配位的FEC分子優先在金屬鋰表面分解形成富含LiF的SEI,可以降低鋰離子在SEI中擴散能壘並誘導金屬鋰均勻沉積。再比如,將硝酸根引入鋰離子溶劑化殼層,可以形成更大的溶劑化團簇,並促進FSI‒陰離子的分解,形成富含LiF界面層,拓寬電解液的穩定窗口。此外,還可以利用FEC與硝酸鋰之間的協同機制,在金屬鋰表明形成氟-氮SEI,降低界面阻力,同時還可以適應金屬鋰循環過程中的界面演變,維持SEI的結構與性質,並在軟包電池中取得實際應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20,59, 3252–3257)。

鋰電池電解液的一般規律適用於其他二次電池體系,比如陽離子添加劑的概念。由於鈉金屬相對於鋰金屬電極電位更大,可以通過向鈉金屬電池電解液中引入鋰離子添加劑,穩定電解液與金屬鈉界面。同時,鋰離子在金屬鈉表面尖端富集,形成靜電屏蔽層,可以抑制納枝晶的生長(《化學》Chem2020, 6, 2242–2256)。

圖3  電解液陽離子添加劑設計工作被選為2020年9月10日出版的《化學》(Chem)封面,寓意電解液中各組分相互作用對金屬沉積行為的調控過程

基於對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化化學的深入理解,張強教授團隊最近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綜述論文《鋰電池電解液基本相互作用的原子層次理解》(Atomic Insights into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i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s),全面總結了鋰電池電解液中鋰離子、溶劑分子、陰離子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構效關係,從原子層面上理解電解液設計的一般規律,最後提出結合鋰鍵化學理論和機器學習等方法,加速電解液的開發與設計。

上述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張強,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博士生陳翔。

張強教授課題組致力於能源材料化學/化工領域研究。高效的儲能系統是當代交通、能源工業、消費電子產業的核心支柱。尋找新的高容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和能源化學原理,獲得高比能儲能系統是當今能源存儲和利用的關鍵。該研究團隊深入探索鋰硫電池這類依靠多電子化學輸出能量的化學電源的原理,提出了鋰硫電池中的鋰鍵化學、離子溶劑配合物概念,並根據高能電池需求,研製出固態電解質界面膜保護的鋰負極及碳硫複合正極等多種高性能能源材料,構築了鋰硫軟包電池器件。針對鋰金屬負極,提出了親鋰化學,通過先進手段研究固態電解質膜,通過引入納米骨架、表面修飾保護層等方法調控金屬鋰的沉積行為,實現金屬鋰電池的高效安全利用。這些相關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在《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會志》《德國應用化學》《能源存儲材料》《化學》《焦耳》《自然通訊》《美國科學院院報》等知名期刊上。近期,該研究團隊在《化學評論》上進行了二次電池中安全金屬鋰負極評述。該研究團隊在鋰硫電池、金屬鋰負極領域也申請了一系列中國發明專利和PCT專利。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0c00412

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20)30317-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562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11724

供稿:化工系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金屬鋰以極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而成為儲能界的「聖杯」,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 kg-1,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科學進展》及《Research》上發表系列文章《摻雜碳材料親鋰性化學誘導鋰金屬均勻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和Nano Energy上,昆明理工大學是第一作者單位。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2018級碩士研究生朱鈺可、2018級博士研究生郭俊。葛振華教授、馮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
    導讀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
  • 高能量密度金屬鋰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一種新型電解液「Solvent...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E01組供稿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 世紀新能源網消息:鋰電池體系作為一種高效的儲能裝置備受青睞,已經廣泛用於可攜式電子器件(手機、筆記本等),目前正應用於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及清潔能源(風能和太陽能)大規模儲能中,從而降低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 電解液周報│2020年中國鋰電池行業電解液年度競爭力品牌榜單發布...
    【編者按】電解液周報,系電池網(微號:mybattery)推出電解液資訊類周報(每周二推出,歸屬「電池智庫」欄目),旨在通過更具價值的數據、報告或資訊等給行業帶來更加客觀的認知和分析,給實業製造以不同的視角和思維,同時我們將根據讀者、行業、公司需求推出深度研究與項目對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合適資本推動中國電解液行業的商業化應用進程。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2016年鋰電池電解液年度品牌Top10
    天賜材料旨在逐步擴大自身鋰電池材料業務,但在快速擴張的同時,應加快自身技術的儲備,保障自身應對對新的電池體系和高安全性電解液的需求變化,此外公司切入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表面上業務領域拓展了,但正極材料的競爭激烈,未來能否佔據一席之地有待觀望。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然而由於鋰離子電池容量低、壽命短等問題,研發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克服容量衰減成為當前鋰電池研究的重點。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2015年鋰電池行業電解液年度競爭力品牌榜
    ATL的供應體系也說明其在電解液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目前主要客戶有ATL、鵬輝能源等;從公司的股東構成來看,自2007年戢雄如、許忠共同出資成立了珠海賽緯以來,公司股權發生多次變更,不僅初始團隊成員沒有變化,而且於2011年的股權變更中還同時引入了英飛投資、點石投資和華慧創業等三家機構投資者,另外,公司看清了未來軟包聚合物鋰電池將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而國內目前鋁塑膜主要依賴進口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有機電解液在高溫下的易揮發性和可燃性給動力電池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電池中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使鋰電池存在短路風險。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