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15 小材科研

鋰離子電池在促進社會發展智能化、便攜化、多元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人類生活質量。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科學家。但由於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理解電解液溶劑化結構及其構效關係,開發設計更加穩定、高效的電解液體系,是抑制電解液–負極界面反應、穩定金屬鋰負極,實現鋰金屬電池實用化的必然要求。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具體而言,電解液溶劑化通過介電常數影響離子、偶極間作用力,從而調節鋰離子與溶劑分子、陰離子間作用強弱。由於不同離子、偶極間作用力受到介電常數影響的規律不同,溶劑化作用調控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大小關係成為了可能。

圖1 電解液中基本相互作用及其構效關係

除了物理相互作用,鋰離子還能與溶劑分子、陰離子之間形成化學相互作用。類似於水溶液中的氫鍵,張強團隊提出鋰電池中「鋰鍵」的概念,以理解鋰離子與電解液組分及電極材料之間微觀相互作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20,59, 11192–11195;《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17,56, 8178–8182)。由於沒有飽和性和方向性的特點,鋰電池中鋰鍵可以形成多種團簇結構。這一多樣性也為實現電解液體系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鋰鍵可以調節鋰離子與溶劑分子之間相互作用關係一方面,可以通過溶劑種類調節鋰離子溶劑化殼層結構,影響鋰離子溶劑化和脫溶劑化過程,改變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的輸運與轉化性質。另一方面,鋰離子可以調節與之配位的溶劑分子的氧化還原穩定性,改變其界面反應行為,從而影響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態電解質界面膜)和CEI(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正極–電解質界面膜)的生成過程和物理化學性質。

鋰鍵還可以調節鋰離子與陰離子之間相互作用關係一方面,鋰離子與不同陰離子之間作用力差別顯著,因而不同鋰鹽在同一溶劑中溶解度不同。另一方面,溶劑化作用顯著影響鋰離子與陰離子之間作用力大小,因而同一鋰鹽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差別明顯。此外,不同於水系環境,鋰電池所採用的電解液溶劑大多為極性較小的有機小分子。在有機溶劑環境下,鋰離子與陰離子作用力較強,即使在低濃度下也很難完全解離。因此,陰離子參與到鋰離子溶劑化殼層中,影響鋰離子的脫溶劑化行為,並改變離子–溶劑結構的界面反應特性,從而影響SEI和CEI的結構與性質。

圖2 鋰電池中的鋰鍵

基於以上理解,課題組提出了一系列電解液及界面設計方案,為實現金屬鋰負極的穩定利用提供有效指導。比如,通過引入與鋰離子親和性更強的氟代碳酸乙烯酯(Fluoroethylene carbonate,FEC)分子,參與到鋰離子溶劑化殼層中,降低鋰離子脫溶劑化能壘,從而降低鋰離子沉積、脫出過程的極化。同時,與鋰離子配位的FEC分子優先在金屬鋰表面分解形成富含LiF的SEI,可以降低鋰離子在SEI中擴散能壘並誘導金屬鋰均勻沉積。再比如,將硝酸根引入鋰離子溶劑化殼層,可以形成更大的溶劑化團簇,並促進FSI‒陰離子的分解,形成富含LiF界面層,拓寬電解液的穩定窗口。此外,還可以利用FEC與硝酸鋰之間的協同機制,在金屬鋰表明形成氟-氮SEI,降低界面阻力,同時還可以適應金屬鋰循環過程中的界面演變,維持SEI的結構與性質,並在軟包電池中取得實際應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20,59, 3252–3257)。

鋰電池電解液的一般規律適用於其他二次電池體系,比如陽離子添加劑的概念。由於鈉金屬相對於鋰金屬電極電位更大,可以通過向鈉金屬電池電解液中引入鋰離子添加劑,穩定電解液與金屬鈉界面。同時,鋰離子在金屬鈉表面尖端富集,形成靜電屏蔽層,可以抑制納枝晶的生長(《化學》Chem2020, 6, 2242–2256)。

圖3 電解液陽離子添加劑設計工作被選為2020年9月10日出版的《化學》(Chem)封面,寓意電解液中各組分相互作用對金屬沉積行為的調控過程

基於對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化化學的深入理解,張強教授團隊最近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綜述論文《鋰電池電解液基本相互作用的原子層次理解》(Atomic Insights into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i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s),全面總結了鋰電池電解液中鋰離子、溶劑分子、陰離子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構效關係,從原子層面上理解電解液設計的一般規律,最後提出結合鋰鍵化學理論和機器學習等方法,加速電解液的開發與設計。

上述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張強,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博士生陳翔。

張強教授課題組致力於能源材料化學/化工領域研究。高效的儲能系統是當代交通、能源工業、消費電子產業的核心支柱。尋找新的高容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和能源化學原理,獲得高比能儲能系統是當今能源存儲和利用的關鍵。該研究團隊深入探索鋰硫電池這類依靠多電子化學輸出能量的化學電源的原理,提出了鋰硫電池中的鋰鍵化學、離子溶劑配合物概念,並根據高能電池需求,研製出固態電解質界面膜保護的鋰負極及碳硫複合正極等多種高性能能源材料,構築了鋰硫軟包電池器件。針對鋰金屬負極,提出了親鋰化學,通過先進手段研究固態電解質膜,通過引入納米骨架、表面修飾保護層等方法調控金屬鋰的沉積行為,實現金屬鋰電池的高效安全利用。這些相關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在《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會志》《德國應用化學》《能源存儲材料》《化學》《焦耳》《自然通訊》《美國科學院院報》等知名期刊上。近期,該研究團隊在《化學評論》上進行了二次電池中安全金屬鋰負極評述。該研究團隊在鋰硫電池、金屬鋰負極領域也申請了一系列中國發明專利和PCT專利。

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0c00412

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20)30317-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562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11724

相關焦點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金屬鋰以極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而成為儲能界的「聖杯」,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 kg-1,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科學進展》及《Research》上發表系列文章《摻雜碳材料親鋰性化學誘導鋰金屬均勻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高能量密度金屬鋰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一種新型電解液「Solvent...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E01組供稿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 世紀新能源網消息:鋰電池體系作為一種高效的儲能裝置備受青睞,已經廣泛用於可攜式電子器件(手機、筆記本等),目前正應用於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及清潔能源(風能和太陽能)大規模儲能中,從而降低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然而由於鋰離子電池容量低、壽命短等問題,研發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克服容量衰減成為當前鋰電池研究的重點。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
    導讀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
  • 固態鋰電池電極-電解質接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者使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對固態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的界面進行觀測,發現富鋰層狀結構的正極和鈣鈦礦結構的固態電解質之間可以形成外延界面。利用這一現象,研究者製備了倍率性能可與傳統漿料塗覆正極相比的複合正極,為克服固態電池中電極-電解質接觸差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哈工大數學研究院在非交換分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張超/文)近年來,哈工大數學研究院非交換分析團隊在量子環面上的函數空間、量子微分以及量子信息交叉等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非交換分析是近年來泛函分析新興的一個分支領域,包含算子空間、量子概率以及非交換調和分析等研究方向。同時,它與基礎數學領域中的算子代數、經典調和分析及量子信息、量子場論等有著深刻聯繫,是一個極具生命力的交叉研究方向。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河南大學: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清華大學張強EES綜述:基於海水電解質的金屬-空氣電池的研究進展
    因此,了解海水電池體系的電催化反應機理,對於開發活性高、穩定性好、性能穩定、選擇性好的海水基金屬-空氣電池電催化劑(或海水基金屬-空氣電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鑑於此,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綜述了基於海水電解質的金屬-空氣電池的策略設計和應用研究進展。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因此揭示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一基本生命過程的了解,還可以對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藥物提供重要線索。研究細胞凋亡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是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elegans),MIT的BobHorvitz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因為通過遺傳學揭示egl-1、ced-9、ced-4和ced-3構成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線性調控通路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