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鋰電池電極-電解質接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2 中國科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者使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對固態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的界面進行觀測,發現富鋰層狀結構的正極和鈣鈦礦結構的固態電解質之間可以形成外延界面。利用這一現象,研究者製備了倍率性能可與傳統漿料塗覆正極相比的複合正極,為克服固態電池中電極-電解質接觸差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Atomically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Solid Electrolytes and Electrodes for Li Batteries」 為題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的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DOI: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19.05.004)。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我校碩士研究生李富振同學。


傳統鋰離子電池由於使用易燃且電化學窗口有限的有機液態電解質,普遍存在易燃、能量密度難以進一步提升等問題。相比於有機液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大多不可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電池起火的風險,同時具有更寬的電化學穩定窗口, 允許使用更高電壓的正負極組合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近年的研究已發現了許多性能卓越的固態電解質。然而,主流電極材料也是固態物質。如果將液態電解質替換為固態電解質,那麼電極和電解質之間將難以形成像固-液界面那樣緊密充分的接觸,嚴重影響鋰離子在電極和電解質間傳輸的效率。這一瓶頸是固態電池最難克服的挑戰之一。


 

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的觀測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員在使用電鏡研究鈣鈦礦結構固態電解質Li0.33La0.56TiO3時,發現富鋰層狀氧化物這一高性能電極材料的結構可以與鈣鈦礦這一被廣泛研究的固態電解質的結構間形成外延生長的界面,從而在原子尺度形成緊密、充分的固-固接觸。研究者進一步對兩者間外延界面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界面處每15個原子面就會形成一個錯配位錯,釋放積累的應變。這一機制導致了此外延界面的形成並不要求電極和電解質具備相近的晶格尺寸,而是可以廣泛發生於多種層狀結構材料與鈣鈦礦結構材料體系之間。隨後, 研究人員將這一結論用於實際的材料製備中,以層狀電極材料0.54Li2TiO3-0.46LiTiO2晶體為模板將非晶Li0.33La0.56TiO3進行結晶製備出了原子級界面結合的電極-電解質複合正極材料,並對其進行了性能表徵。結果顯示此方法製備的固-固複合電極中活性物質與電解質之間結合充分程度接近固-液接觸,並且其倍率性能也不亞於傳統漿料塗覆技術製備的固-液複合物電極。該方法的提出為克服固態電池中電極-電解質接觸差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新團隊培育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19)30029-3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大學在全固態鋰電池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研究中取得突破
    然而全固態鋰電池仍存在不少挑戰,固態電解質和電極之間固固接觸所形成的高界面阻抗仍是限制其實際應用的關鍵問題。此外,由於電極中較長的離子擴散路徑,全固態鋰電池的活性物質負載通常較低(<1 mg cm-2),該值遠小於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鈷酸鋰正極的12 mg cm-2和石墨負極的6 mg cm-2。
  • 打破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瓶頸 中國科大提出原子級解決方案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前主流鋰電池使用液態電解質,這存在起火等安全隱患,且特定體積內能夠儲存的能量有限。但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下一代固態鋰電池仍存在很多尚未攻克的難題。8月21日,頂級學術期刊《Matter》刊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馬騁教授和他的合作者最新成果,他們提出來一種新策略,可以有效解決下一代固態鋰電池中電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接觸差這一關鍵問題,合成出的固態複合物電極展現出優異的容量和倍率性能。用固態電解質替換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可以極大緩解安全問題,且有望突破能量密度的「玻璃天花板」。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了進展。針對聚環氧乙烷基固態電解質中鋰離子電導率和遷移數較低的問題,利用多硫化鋰的穿梭效應,通過原位電化學還原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與硫的共聚物,製備了-S4Li接枝的聚環氧乙烷固態電解質,從而實現快速的鋰離子傳輸,並有效改善界面穩定性,使得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在50°C下表現出高達1200圈的超高循環穩定性。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目前,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無機固態電解質及複合型固態電解質等多種研究體系。其中,聚環氧乙烷(PEO)因其輕質、易成膜以及與電極間良好的界面接觸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然而,目前針對全固態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對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性的認識也不夠深入。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儲能器件,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及其影響深度研究報告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 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一文速覽近三年固態/準固態鋰電池領域TOP 10高被引研究論文
    固態鋰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當前固態鋰電池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製備高室溫電導率和電化學穩定性的固態電解質和適用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高能量電極材料,以及改善電極/固態電解質界面相容性。
  • 電力設備行業:從三個問題,深度解析固態鋰電池當前產業化進度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高離子電導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空氣穩定性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電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 作為下一代儲能器件備受關注. 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具有鋰離子電導率高、晶界電阻低、機械延展性好等優點, 作為最具商業化潛力的固態電解質, 引起了產業界和科研單位的廣泛興趣.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鋰元素的標準電極電位是-3.045V;在金屬中最低;此外,鋰元素的比容量也是金屬中最高,同時其電化學當量最小。以上四大特點,使鋰電池體系在理論上能獲得金屬電池中最大的能量密度,因此它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電池設計者的視野。(1)鋰原電池(鋰一次電池)取得巨大成功最早一批研究採用鋰金屬做電池的化學家可以追溯到1912年。
  • 固態鋰電池研發願景和策略
    儘早理解如何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如何兼顧其它綜合技術指標的實現,儘早確定較為可行的技術路線,是目前學術界、產業界關心的重要問題。本文作者根據對目前液態鋰離子電池和固態金屬鋰電池的科學與技術研發現狀的理解,小結了固態鋰電池目前仍需要解決的主要科學與技術問題,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從規模製造的角度,比較了四種含有不同形式固體電解質材料電池的特點,預測了固態鋰電池的技術路線和實現時間。
  • 前沿研究丨 下一代鋰電池往哪裡去?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最新報導,介紹了下一代鋰電池的電解液/電解質的設計,並從能源化學工程的角度梳理了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和鋰空電池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研究進展,闡述下一代鋰電池未來的發展方向。下一代鋰電池有望促進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固態電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摻雜的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由於不存在氧化還原活性元素(例如Ti、Ge)而具有陽極穩定性優於其他氧化物(例如NASICON型Li1.3Al0.3Ti1.7(PO4)3和鈣鈦礦型Li0.33La0.56TiO3)的優勢。然而,考慮到自然形成的Li2CO3對陶瓷顆粒的鈍化作用,鋰金屬和石榴石型電解質之間的界面問題仍然存在,這導致LLZO表面的潤溼性差並且界面電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