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瀋陽廣電記者:秦懿】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儲能器件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傳統的鋰離子電池越來越接近其能量密度的極限,使用易燃有機電解液也使其安全性受到嚴峻的考驗。因而亟需開發下一代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電化學儲能器件。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了進展。 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儲能器件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傳統的鋰離子電池越來越接近其能量密度的極限,使用易燃有機電解液也使其安全性受到嚴峻的考驗。因而,亟需開發下一代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電化學儲能器件。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固態鈉金屬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公司望獲關注
近日,中科院發布消息,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物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中科院釩電池關鍵領域研究獲突破 關注概念股
摘要 【中科院釩電池關鍵領域研究獲突破 關注概念股】研究人員表示,在2017年,釩電池潛在市場規模將在11000億元左右。釩電池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有望成為替代鋰電歷史性萬億級新藍海產業。
-
固態鈉金屬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公司望獲關注(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中科院發布消息,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物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儲能領域新的挑戰者,全固態電池入場
(4)固態材料內在的高低溫穩定性,為全固態電池工作在更寬的溫度範圍提供了基本保證。 (5)固態電池還具有結構緊湊、規模可調、涉及彈性大等特點。固態電池既可以設計成厚度僅幾微米的薄膜電池,用於驅動微型電子器件,也可以製成宏觀體型電池,用於驅動電動車、電網儲能等領域,並且在這些應用中,電池的形狀也可根據具體需求進行設計。
-
丁古巧團隊Small:全面總結碳基量子點固態發光領域研究進展
針對該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丁古巧團隊總結了CQDs在固態光致發光機制、合成和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並以「Carbon-based Quantum Dots with Solid-State Photoluminescent: Mechanism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本文系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在某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專家電話會上的分析與觀點,電池網特轉發,讓我們對固態電池的現狀、技術研發、未來市場等有更加客觀的認識!聚合物最早1973年就有人對PEO開始研究,氧化物從1953年開始,從碳酸鋰氧化物到1977年用 LISICON(鍺酸鋅鋰),1976-1988年用超快鈉離子導體,200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固態電池材料,主要是用鋰鑭鈦氧,到2007年主要是用鋰鑭鋯氧材料,目前比較流行的、用得多的材料主要是鋰鑭鋯氧、LATP(磷酸鈦鋁鋰)硫化物最早是1981-1991年玻璃向硫化鋰和五硫化二鋰的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研究,1991
-
湖北大學王浩團隊《AEM》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重要進展
湖北大學物電學院(微電子學院)王浩教授團隊在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Valence Engineering via In-situ Carbon Reduction on Octahedron Sites Mn3O4 for Ultra-Long Cycle Life
-
固態電池怎麼忽然就火了?
2018年7月,日本國立研究機構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對外宣布,啟動第二階段固態鋰離子電池研發項目,並為此斥資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9億元),成員包括23家整車及電池、材料廠商,另外還有15家大學及公共研究機構,計劃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 韓國也不甘落後。
-
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這兩方面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葛子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在穩定性提高方面,3D/2D共混結構鈣鈦礦被廣泛應用於穩定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製備。而近期,葛子義團隊發現這種共混結構中2D鈣鈦礦並不穩定,快速的成膜過程使2D鈣鈦礦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導致其在溼度下易分解,造成穩定性降低。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鋅碘單液流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
固態電池研究綜述(2020.7-2020.11)
此外,基於上述研究進展,團隊從超分子化學和界面構效關係的角度加深硫化物固態電池的關鍵科學問題理解,並且為理性設計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和解決其技術瓶頸提供了建設性方案。其中,固-固界面的電子轉移和離子傳輸對電池性能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固態電池界面研究仍缺乏直接的觀察和分析技術,明確的機制尚不明確,這大大限制了固態電池的應用前景。直接觀測和分析複雜的固態界面對ASSBs的研究至關重要。
-
固態電池離電動汽車還有多遠?
近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菲斯克(Fisker)固態電池技術獲卡特彼勒投資;宣布在新加坡建電動車廠的戴森也採用的是美國Sakti3研發的固態電池;同時,已宣布進入汽車領域的蘋果公司也一直在研發固態電池技術。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二、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失效機制及其表徵技術近期,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員團隊從鋰枝晶生長、正極結構演變與機械失效、界面微結構演變和界面反應、聚合物電解質結構變化的角度出發,回顧了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失效機制及其表徵技術的研究進展,闡述了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失效機制的研究思路。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本文系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在某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專家電話會上的分析與觀點,電池網特轉發,讓我們對固態電池的現狀、技術研發、未來市場等有更加客觀的認識!聚合物最早1973年就有人對PEO開始研究,氧化物從1953年開始,從碳酸鋰氧化物到1977年用 LISICON(鍺酸鋅鋰),1976-1988年用超快鈉離子導體,200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固態電池材料,主要是用鋰鑭鈦氧,到2007年主要是用鋰鑭鋯氧材料,目前比較流行的、用得多的材料主要是鋰鑭鋯氧、LATP(磷酸鈦鋁鋰)硫化物最早是1981-1991年玻璃向硫化鋰和五硫化二鋰的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研究,1991
-
固態電池發展是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趨勢
固態電池發展是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趨勢,固態電解質比液態電解質的絕緣性高,能夠起到電池正極與負極的阻隔作用,避免正負極接觸發電極內部短路,因此可有效取代液態鋰電池隔膜的功能。若將來固態電池技術成熟且大規模量產,市場完全發展至全固態電池,隔膜也完全被替換。
-
固態鈉金屬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公司望獲關注(股)-股票頻道-金融界
近日,中科院發布消息,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物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