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7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有機-無機雜化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憑藉其優異的光電性能、低原材料成本、以及簡單的製備工藝而備受關注。近十年來,隨著高性能鈣鈦礦材料的開發以及器件結構的創新優化,鈣鈦礦光伏器件的效率從3.8%迅速提高至25.2%,展現出了巨大的商業開發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然而,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工業化生產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鈣鈦礦光伏器件的實際應用受制於鈣鈦礦活性層以及載流子傳輸層的弱穩定性,例如鈣鈦礦材料在光照、加熱以及溼度下易分解,器件中常用的金屬氧化物電子傳輸層(SnO2、TiO2等)在紫外光下產生電子空穴複合,兩者共同作用嚴重限制了鈣鈦礦光伏器件工作穩定性。

另一方面,鈣鈦礦薄膜的大面積製備技術還不成熟,從實驗室規模小面積器件向工業化大面積組件的過渡存在一定挑戰。針對這兩方面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葛子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

在穩定性提高方面,3D/2D共混結構鈣鈦礦被廣泛應用於穩定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製備。而近期,葛子義團隊發現這種共混結構中2D鈣鈦礦並不穩定,快速的成膜過程使2D鈣鈦礦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導致其在溼度下易分解,造成穩定性降低。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隊在2D鈣鈦礦中引入鹼金屬離子(K+ , Rb+)摻雜,一方面通過優化2D鈣鈦礦的結晶與成膜過程製備低缺陷態薄膜;另一方面不同尺寸大小的鹼金屬離子能調控2D鈣鈦礦晶體取向,促進薄膜中的載流子傳輸。兩者的協同作用同時提高了3D/2D共混鈣鈦礦光伏器件的光電效率及穩定性:光電轉化效率達21%,且器件在40-60%溼度的空氣中老化1200小時仍保持93%的初始效率。相關結果發表於Nano Lett.,2020, 20, 1240-1251。

為了進一步解決器件中載流子傳輸層存在的穩定性問題,團隊設計合成了一種小分子界面材料MSAPBS用於SnO2界面缺陷鈍化。通過與美國西北大學Tobin J. Marks教授課題組的合作,將該類界面材料引入到經典平面異質結結構鈣鈦礦太陽電池中,自下而上地鈍化了器件前界面和鈣鈦礦吸收層的體相缺陷態,抑制了器件的遲滯效應,顯著提升了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21.18%)、環境溼熱穩定性和光照穩定性(如圖1所示)。相關研究工作發表於Adv. Mater.,2019, 31,1903239。上述兩項工作的完成為實現穩定鈣鈦礦光伏器件的開發技術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推動鈣鈦礦光伏器件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1. (a)採用不同電子傳輸層的最優器件的J-V曲線, (b)器件性能參數統計分布, (c)器件的遲滯特性

(d)器件的穩態輸出, (e,f)器件的溼熱穩定性測試, (g)光照穩定性測試。

團隊近期在鈦礦薄膜的大面積製備領域發表綜述論文,通過對鈣鈦礦成核和晶體生長動力學的深入探討(引入LaMer和Ostwald模型),闡明了快速成核與緩慢結晶是製備高質量低缺陷態鈣鈦礦薄膜的關鍵。並且從結晶與成核兩方面分類總結目前常用的薄膜工程技術,為其他優化方法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圖2. 大面積沉積技術製備方法

此外,團隊還討論了各類大面積沉積技術的工作原理,包括噴塗、狹縫塗布、刮塗、噴墨印刷和蒸氣/真空法(如圖2所示),揭示了前驅體溶液的物理性質(包括黏度、密度、表面能等)和基底的表面性能/溫度是決定薄膜質量的關鍵。這些關於大面積制膜的機理討論為鈣鈦礦光伏器件的大規模工業化製備提供了思路。綜述發表於Chem. Soc. Rev.,2020, 49, 1653-1687,且被選為封面論文。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1925506)、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B0401000)、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LR16B040002)等項目資助。

原標題: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通過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印刷工藝,德國科學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來開發適合將鈣鈦礦電池材料沉積到基板上的油墨。雖然近年來有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所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果大多是在不到一平方釐米的設備上且採用在大規模商用設備生產中並不實用的工藝來取得的。將這些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大規模生產是另一個亟待探索的研究領域。許多不同的工藝都被認為是適合於此,其中槽模塗布和噴墨列印最為突出。
  • 哈工大在鈣鈦礦光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楊玉林教授與範瑞清教授帶領的光電功能材料團隊在鈣鈦礦光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科研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2.275),並選為「Hot Paper」。
  • 無機鈣鈦礦電池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團隊在無機鈣鈦礦電池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和Nano Energy上發表。
  • 鈣鈦礦電池規模化生產取得新進展
    太陽能電池的印刷工藝,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這些結論有助於開發適合於在襯底上沉積鈣鈦礦電池材料的「墨水」物質。儘管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但許多最顯著的成就都產生在小於1平方釐米的設備上,並且使用的工藝並不適用於大規模商業設備的生產。將這些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大規模生產是另一個有待解決的研究領域。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我國科學家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製備簡單、成本低和效率高的優勢在新型光伏技術領域迅速崛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按照器件結構可分為正式和反式兩種結構,相比於正式結構,反式結構器件因製備工藝更加簡單、可低溫成膜、無明顯回滯效應、適合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矽基電池、銅銦鎵硒等)結合製備疊層器件等優點,受到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關注。但仍然存在開路電壓與理論值差距較大、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偏低等應用瓶頸。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光電轉化效率從3.8%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光電轉換效率,可與多晶矽薄膜電池媲美,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未達到商業化要求。
  •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近年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不斷提高,現有最高紀錄值超過25%,這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和重視。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助於大規模商業生產
    打開APP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助於大規模商業生產 佚名 發表於 2020-12-01 15:49:55 德國科學家研究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印刷工藝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是光伏領域近年來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由於其優良的自組裝特性、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能夠通過簡單的低溫溼法工藝實現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製備、原材料的豐富低廉和器件效率的飛速發展,使得其在未來的商業化應用中呈現出巨大潛力。
  • 國內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從科技部獲悉,北京大學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合作者展開研究,針對反式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光電轉換效率上存在的瓶頸,提出了「胍鹽輔助二次生長」方法,開創性地實現了鈣鈦礦薄膜半導體特性的調控,顯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輻射複合的能量損失,在提升器件開路電壓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結構器件中獲得了超過1.21 V的高開路電壓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
  • 半導體所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被報導的最高效率已超過20%。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王佔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電池載流子輸運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作為有源層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對電池效率起關鍵作用,而單純依靠優化鈣鈦礦薄膜來提高電池的效率已處於瓶頸期。這需要針對光電轉換的物理過程,對電池結構進行系統設計。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迅速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很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已與多晶矽薄膜電池相媲美,但是電池的長期穩定性遠未達到商業化的要求。此外,傳統的低溫溶液法可以便利地製備鈣鈦礦薄膜,但所製備的鈣鈦礦通常是多晶薄膜極易在晶界或表面產生針孔和缺陷。
  •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的煤炭網>新聞>新能源>太陽能>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20-11-09 18:23:00
  • 寧波材料所在高效穩定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材料以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低溫廉價的製備方法而廣受光電研究者的青睞,特別是作為活性層在光伏研究領域大放異彩,經過10餘年發展其單結電池認證效率達到25.5%,已接近單晶矽認證效率,但是電池在工作環境下的長時間穩定性問題大大限制了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在製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時,快速的結晶過程和複雜的結晶條件會導致生成的鈣鈦礦薄膜中存在大量缺陷,從而影響PSC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穩定性。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之前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學生的實驗、進展、報告,如今正好可以集中挖掘裡面的新東西,打開一些新的思路。」 兩年前,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中國在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方面世界紀錄的突破。 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光子學》,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