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

2020-11-27 騰訊網

導讀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合作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影響因子16.331)。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隨著便攜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對鋰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要求不斷提高,開發新型鋰離子電池迫在眉睫。鋰金屬電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有望實現在下一代儲能器件中的應用。然而,傳統的有機液體電解液在高溫下極易揮發且存在燃燒的重大安全隱患,而且液體電解液和鋰金屬之間易於發生副反應,造成鋰枝晶的生長,降低了電池的庫倫效率,因此很難和鋰金屬搭配使用。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團隊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聯合報導了一種分層結構的複合凝膠電解質,實現了對傳統有機液體電解液的升級,解決了與鋰金屬匹配性的問題。該複合電解質由改性納米SiO2和升級的凝膠電解質兩部分構成,改性的SiO2顆粒和凝膠電解質具有更好的親和性,升級後的半固態凝膠電解質避免了電解液揮發、洩漏帶來的安全問題,極大提高了電解質的安全性能,並且SiO2和凝膠電解質間的協同作用使該複合凝膠電解質對鋰金屬化學穩定性良好,能夠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基於上述複合凝膠電解質策略的鋰金屬固態電池的循環性能和庫倫效率都顯著提高。

這項工作展示了一種解決鋰金屬負極與傳統液體電解質之間的界面挑戰的新策略,為液體電解液在鋰金屬固態電池中的應用提供了新方向。

該項研究工作近日以「將傳統有機電解質升級應對下一代鋰金屬電池:一種納米二氧化矽支撐的分級結構凝膠聚合物電解質」(Upgrading Traditional Organic Electrolytes toward Futur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 Hierarchical Nano-SiO2-Supported Gel Polymer Electrolyte)為題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影響因子16.331)。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為本文的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碩士研究生楊浦,李明濤副教授、唐偉教授以及古迪納夫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西安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也提供了大量測試表徵支持。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412

來源 | 西安交通大學 編輯 | 化學加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這三位「鋰電池之父」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鋰電池得以大規模商用,離不開這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貢獻
    來源:鈦媒體摘要: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發布,美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鋰電池的發明,是電子信息與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石。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鈦媒體註: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發布,美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3位科學家,分別為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B.「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宣布之後,諾獎官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鋰離子電池作為質量輕、可充電的強大電池,被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領域,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的代表性成果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英國的Stanley Whittingham、美國的John B. Goodenough以及日本的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致敬三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品讀三位主角的傳奇人生及近期或代表性成果。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M.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齊聚華東理工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央廣網上海10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作為華東理工大學6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命名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揭牌。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何齊聚華理
    建設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命名的「聯合研究中心」,既是國家與上海市努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的有力舉措,也是把上海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更是華東理工大學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
  • 不對稱催化和點擊化學領域的奠基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做客交大...
    《廣州日報》報導 4月22日,不對稱催化和點擊化學領域的奠基人,諾貝爾化學獎、普裡斯特利獎、沃爾夫獎、美國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和藝術及科學院雙院士,卡爾 巴裡 夏普萊斯(Karl Barry Sharpless)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作《SuFEx點擊化學在生物方面的應用》報告,向交大師生分享其近期在研究具有抗癌活性的小分子方面的工作。
  •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把科研成果論文寫在祖國...
    他們是紮根祖國西部胸懷愛國之心的一群科技教育工作者,22年來,始終秉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堅持團結合作、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用豐碩的科研成果,解決了網絡化系統工程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獨立化、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日本科學家再次入選
    整理 | 常春藤 2019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鋰電池領域的三位學者: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和日本學者吉野彰。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原標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昨日,在紅會醫院,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前右一)和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前左二)體驗中醫傳統按摩療法 記者 尚洪濤 攝  12日,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已經「119歲」的諾貝爾化學獎,也是一部記錄了在化學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學家的編年史。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1次。截至2019年,共有183人獲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在眾多獲獎者中,有兩位「跨界高手」,分別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科學家居裡夫人和半個多世紀前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科學家。但由於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
  •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他們是鋰電池發明者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 鋰電池之父等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來源:央視網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開發鋰離子電池」的貢獻。通過獲獎者的工作,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M.斯坦利·威廷漢在開發首個功能性鋰電池時就利用了鋰的巨大動力來釋放其外部電子。2019年化學獎得主約翰·B.古迪納夫將鋰電池的潛力提高了一倍,為功能更強大、更有用的電池創造了合適的條件。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鋰離子電池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