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2020-11-2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 4月16日,《微尺度》(Small)專刊《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Nano/Microscale Materials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出版。主封面以納米材料構築的清華大學二校門為設計元素,展示了清華大學在微納尺度物質科學研究的新進展。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張強、化學系教授王訓和材料學院教授林元華受邀擔任本次專刊的客座編輯。

專刊封面以納米材料構築的清華大學二校門為設計元素,展示清華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微納尺度研究。

微納科學的可持續增長不僅創造了理解自然的新概念和理論,而且產生了豐富的微/納米材料。新興的微納材料在電子、通信和物聯網、能源存儲、化工和燃料生產、醫療保健、藥物輸送等領域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多種功能。在微納尺度的物質科學研究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加強學科間協同創新,培育交叉學科群,基於微/納米材料,充分探索其新奇物性,為國家需求提出基於微納尺度上的新解決方案。 

雜化等離子體基元材料

在本期《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上,來自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化學、化學工程、物理、環境、機械工程、能源科學、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學科的科學家展示了多學科微/納米材料研究的新進展。

先進材料的可控制造,是探索其特性和實際應用的第一步。二維材料是展示納米材料精確合成和表徵的可行性最有吸引力的平臺。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劉碧錄等描述一種雙添加劑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用於摻雜的二維材料的精確生長;化工系謝續明等基於二維基元納米結構的協調驅動組裝;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闕鬱倫等評述了雜化等離子體基元材料;材料學院萬春磊等報導了硫化物/有機超晶格材料。機械系雒建斌、馬天寶等描述了雙層石墨烯之間的層間接觸電導演變規律;航院鄭泉水、機械系馬明等評述了微納結構的超潤滑性;航院李曉雁等綜述了微納網格超材料;化工系駱廣生、王凱綜述了流動化學連續合成納米晶體新進展;材料學院符汪洋描述了基於石墨烯的納米電子生物傳感器;微電子所任天令等展望了基於石墨烯等納米材料的可穿戴電子器件,用於人體醫療保健監測和醫療診斷。 

基於石墨烯等納米材料的可穿戴電子器件

微/納米晶格材料

微納尺度上的能源轉化和存儲過程驅動了微納器件的有效工作。物理系範守善、王佳平等總結了用於柔性鋰離子電池的定向超順排碳納米管陣列;材料學院南策文、林元華描述了用於固態電池的無機/聚合物複合固體電解質;核研院徐盛明評述了轉換和合金陽極儲鋰性能的新進展;材料學院呂瑞濤展示了鈉離子電容研究進展;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康飛宇、呂偉介紹了用於鈉離子電池的功能碳材料。

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的重要來源。材料學院林紅描述了金屬氧化物電子傳輸層,用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化學系李景虹綜述了鈣鈦礦量子點並展示了其在光降解、光催化、光電化學傳感和光伏器件的應用;材料學院尹瀾評述了能源器件的材料和結構設計原則。

微納尺度上的能源催化是綠色資源轉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化工系魏飛評述了圖論在沸石中物質傳輸的規律;環境學院張瀟源、化工系張強提出了用於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表面富氮的碳同軸納米電纜催化劑;化學系王訓報導了鈷磷化物並展示了其在水分解中的性能;化工系陸奇評述了電合成過氧化氫的現狀;環境學院蔣靖坤提出了一種用於過氧化氫的原位監測的納米催化傳感器;化工系騫偉中評述了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材料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化工系戈鈞評述了酶-金屬混合催化劑;化學系梁瓊麟評述了水凝膠材料及其在組織工程領域的應用。

微納材料的多學科創新是構築從小尺度科學到宏觀世界的關鍵橋梁。物質科學的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助推微納材料在化學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環境、航空航天、電氣工程和信息技術相關領域應用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先進微納材料在宏觀世界中的優異性能的關鍵。清華大學的理科和工科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實學科基礎,正在深度交叉和融合,培育交叉學科群,以望有效解決跨越學科邊界的複雜問題,獲得產生高水平創新成果。

《微尺度》是威立(Wiley)旗下頂尖的多學科期刊,涵蓋了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工程、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微納尺度的廣泛主題。

專刊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6136829/2020/16/15

供稿:化工系 化學系 材料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先進功能材料》推出「中國科學家納米材料研究」專刊
    《先進功能材料》推出「中國科學家納米材料研究」專刊
  • 利用微納微尺度3D列印技術製備微流控液滴生成晶片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蔣卓副教授課題組基於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樹脂材料實現微流控晶片的製備。此工作利用一種新技術製造了單乳液和雙乳液的微流控生成晶片。這些晶片採用微納微尺度3D列印技術製作,實現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的有機結合,可以同時滿足不同乳液類型的製備和生成,清洗後可多次重複使用。
  • 工程熱物理所微尺度相變材料傳蓄熱機理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傳熱傳質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微尺度儲能單元——相變微膠囊(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PCMs)。該類新材料利用可控隔膜生長技術將微尺度球形殼材分隔成數個獨立腔室(圖1),各腔室可填充不同類型和含量的相變材料。
  • 基於樹蛙腳掌多級微納界面功能化專題,專訪北航陳華偉教授課題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華偉教授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發布最新研究成果「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 EnhancedStrong Wet Friction Surface Inspired by Tree Frogs」,其研究工作中涉及的高精密微尺度3D列印技術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這一創新型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訪談
  • 中科院微生物所期刊聯合編輯部「專刊出版」那些事兒
    專刊出版,就在這個只有十餘人的期刊聯合編輯部,開始了……誰也不會想到,從一張手寫徵稿通知到現在,四大期刊出版的專刊迄今已有近百期,涉及了微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研究各領域,給期刊和讀者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現今,她們在專刊出版方面已是熟能生巧,自然有著獨到的選題經驗。在她們看來,選題不是一項簡單孤立的工作,選題來源不僅僅在社會熱點新聞、研究熱點、產業報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學術年會等,有時也在與專家的談話聊天間。這等於說,選題策劃工作是365天的。
  • 《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分別出版中英文...
    為慶祝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一百周年,《中國科學:化學》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於2020年5月10日分別出版了中英文專刊,其中中文專刊發表論文10篇,英文專刊發表論文15篇。內容涵蓋了合成化學、單細胞分析、電催化、光電材料、離子液體、生物探針、生物醫用材料、功能配位材料等化學領域的廣闊前沿。
  • 閱讀AIE二十周年專刊,分享你的研究故事
    慶祝AIE概念誕生20周年虛擬專刊自從2001年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提出至今,AIE研究已走過了二十年崢嶸歷程。AIE概念改變了人們對聚集體發光過程的認識,為設計和發展新型實用固體發光材料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 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英國著名的《新科學家》雜誌在其《中國崛起》專刊中,對微尺度實驗室在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過去,合肥最著名的是豆腐和麻餅;現在,他們正在改變這一切,他們已經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甚至整個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到量子計算界的圖譜中。」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微能源器件指採用微納米技術與微加工等手段實現的能量的高效獲取與轉換、存儲與釋放的微納器件,由於器件整體或局部尺寸的微小化導致了機制與特性表現出不同於傳統能源器件的特殊微尺度效應。微能源系統是指集成多種微能源器件,集多種能量獲取與轉換、存儲與釋放功能於一體、且具有自主管理功能的微系統,特別適用於傳統常規電源難以應用的眾多特殊場景。
  • 南方科技大學葛錡:多功能微尺度增材製造:從3D到4D列印
    主題:《多功能微尺度增材製造:從3D到4D列印》時間:2020年11月13日下午3點直播講師: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葛錡長聘副教授直播平臺:微尺度3D列印雲課堂曾主持多個大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管理上千萬美元科研經費,其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等機構保持著長期科研合作關係;曾獲阿聯國家產學合作研究獎、阿布達比卓越研究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阿拉伯-美國前沿研究員獎,曾任第四屆阿拉伯-美國科技前沿論壇(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及醫學院主辦)阿方主席;活躍於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及技術委員會(ASME/IEEE/ APS/ACS/MRS
  • 天津大學理學院高峰教授主持專刊近期正式出版
    本站訊 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執行主任、《生物信息學簡報》(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編委、《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編高峰教授在以上國際刊物主持專刊近期正式出版。
  • 劉連慶: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應用亟待生物兼容性材料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接受採訪,介紹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這個時候,需要在底層空間操作原子和分子組裝成更多的結構和物體,顯然傳統機器人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微納操控技術。」劉連慶說。微納操作技術,既可以讓我們看見,也可以讓我們觸摸到納米尺度的物體。劉連慶認為,微納操作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機器人技術相結合,是對傳統機器人的拓展,能夠通過微納操控技術實現對底層空間的設計與改造。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電技術」專刊即將出版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電技術」專刊將於2020年第3期出版,敬請關注!特約主編致讀者煤炭是中國的基礎能源,煤炭開採、加工、利用的效率和排放決定了中國的能源效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 ...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走進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那麼,一家科研平臺同時集齊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五大一級學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羅毅可能最有體會。羅毅喜歡在朋友圈分享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的「喜報」:重量級進展、高水平文章、各種獎項。近兩年可謂捷報頻傳,幾乎每個月都有好消息。
  • ...材料量子設計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學校在我校微尺度國家實驗室...
    7月13日上午,由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承辦的2009年全國功能材料量子設計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儀式在我校理化大樓東三學術會議廳舉行。來自物理、材料和化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青年學者及青年教師140餘人參加了開班儀式。自此,為期三周的該暑期學校正式拉開了帷幕。
  • FOE|光子晶體與拓撲光子學專刊
    順應光子學領域的研究趨勢,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2020年第一期推出了由北京大學胡小永教授組織的專刊「Photonic Crystal and Topological Photonics」,以促進拓撲光子學領域的研究和基於拓撲特徵的光子器件的發展。
  • 專刊徵稿:重大地震災害與減災
    對重大地震災害案例進行詳細科學的研究,可以為地震災害預測與防治積累寶貴的經驗。對於重大地震的震源物理過程、發震構造的深部構造與地表過程研究,有助於深入認識地震致災機理和規律,為科學預防地震災害提供依據。
  • 《Soft Matter》:利用微尺度3D列印和礦物塗層技術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因此,探索巖石內部液體的流動過程,尤其是微尺度下的流固交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戰性。近年來,高精度3D列印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復現這種複雜的多孔結構變得可能。藉助流動可視化手段,3D列印的微流控模型可以用於直接觀察流體流動的動態過程。但是,目前列印材料僅限於光固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理化特性包括其礦物化學、晶體結構、表面潤溼性等與天然巖石(如碳酸巖)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