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慶: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應用亟待生物兼容性材料發展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21日至23日,大會主論壇圍繞「國際合作與機遇」「基礎技術與創新」等主題展開。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接受採訪,介紹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宏觀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零部件,它們可以組裝成形態各異的機器人。想像一下,當這些被操作的零部件越來越小,到納米層面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情況?「這個時候,需要在底層空間操作原子和分子組裝成更多的結構和物體,顯然傳統機器人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微納操控技術。」劉連慶說。

微納操作技術,既可以讓我們看見,也可以讓我們觸摸到納米尺度的物體。劉連慶認為,微納操作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機器人技術相結合,是對傳統機器人的拓展,能夠通過微納操控技術實現對底層空間的設計與改造。

在研究微納機器人時,科學家們對於其結構及在人體內的工作方式進行了設計,比如將磁控微小機器人設計成螺旋結構,通過外加磁場實現運動。這個機器人本身具有磁性,通過磁場控制在血液裡行進,但是目前這些技術並沒有真正用於人體。劉連慶認為,目前微納機器人的應用瓶頸是其材料的生物兼容性,雖然各種材料層出不窮,但都尚未通過FDA專業認證,所以,未來微納機器人特別值得期待的就是能製造出什麼樣的生物材料。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微納操控機器人和微納機器人。微納操控機器人是通過微納作業系統操控非常小的物體,而微納機器人是本身非常小的機器人。劉連慶解釋,「微納操控技術是製造微小機器人的基礎。」

未來,微納機器人應用場景非常多,但主要還是在醫療領域。除此之外,雖然在檢測檢修等方面也有相關研究,但並不是主流。對於微納機器人,人們比較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應用於人體中。對此,劉連慶表示,新興的微納機器人是非線性的發展,可能在某一個節點有重要突破。目前,機器人的精準控制、動作都沒有問題,一旦機器人材料在生物兼容性方面取得進展,那麼很快微納機器人就會投入使用。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劉丫   [責任編輯: 蘆俊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研究表明,該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通過內乏氧驅動和外磁場驅動實現自主靶向遊動、以及磁 / 光序貫操控,在小鼠體內實現了磁控導航、腫瘤穿透和光熱消融。 吞下一個微納生物機器人,它可以像醫生一樣在人體內 「手術」 切割病灶,這樣的想法在醫學界被稱為 「吞下外科醫生」 幻想。是由諾貝爾物理學家查德・費曼在 1959 年率先提出的,他曾預言 「人類未來可以吞下外科醫生」。 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造微納機器人的研究得以深入,腦損傷、惡性腫瘤等醫學難題在微納機器人領域看到了希望,查德・費曼的美好幻想似乎真的要實現了。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劉連慶 研究員/ 焦念東 副研究員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
    通信地址:瀋陽市南塔街114號 郵政編碼:110016 部門/實驗室:機器人學研究室 劉連慶,博士,研究員,博導,機器人學研究室主任。開展微納操控技術研究,操縱生命介質與機電系統在分子細胞尺度融合,創建跨介質類生命系統,推動機器人由仿生學向類生學發展。
  • 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 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研製出的這款有機和無機相結合的微納機器人,提供了生物雜化材料體內應用的新前景。相關論文刊發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並被遴選為當期封面。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仿生微納結構表面及多功能應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飛秒雷射直寫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可控制造仿生微納結構,這是因為該技術具有高精度、簡單高效且同其他微納製造技術相比,還具有同材料的兼容性好的優點。仿生微納的表面由於具有廣闊地應用背景,如自清潔表面、油水分離、霧氣收集等而在工業領域和學術界得到廣泛地關注。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微納機器人指的是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吳志光說:「人們一直幻想能不能做出主動的遊動納米機器人,裝載藥物在人體內遊走,將藥物遞送給病患區域內。」 他對遊動微納機器人的研發便致力於此。研發微納尺寸機器人首先要解決的是驅動問題,許多宏觀世界的驅動方法在微觀世界裡卻難以實現。吳志光在演講中打了個比方:「比如你躺在浴缸裡,感覺浴缸裡都是水。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先進材料的可控制造,是探索其特性和實際應用的第一步。二維材料是展示納米材料精確合成和表徵的可行性最有吸引力的平臺。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劉碧錄等描述一種雙添加劑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用於摻雜的二維材料的精確生長;化工系謝續明等基於二維基元納米結構的協調驅動組裝;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闕鬱倫等評述了雜化等離子體基元材料;材料學院萬春磊等報導了硫化物/有機超晶格材料。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
  • 漲知識|讀懂雷射微納加工未來,這篇就夠了
    華工科技核心子公司華工雷射精密事業群總經理王建剛應邀參加會議,並就「微納加工的應用趨勢」一題發表演講,從行業應用和材料變化的角度切入,解讀微納加工廣泛應用的必然趨勢,深入分析現有技術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展望未來微納加工發展方向。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受自然界中同步現象的啟發,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王威(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及其合作者研究了微納機器人之間的同步現象,為微納機器人之間的協同工作和對其集群控制提供了一種新的仿生思路。自上世紀中葉開始,人們就對微納米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滬圓滿閉幕
    2016年12月2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微納流體技術與生物晶片發展論壇在上海通茂大酒店成功閉幕。微流控晶片技術被譽為「改變未來的七種技術之一」,隨著微流控晶片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很可能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產業」,影響人們的醫療和生活方式。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Nature》子刊:實現具有微納結構表面的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
    微納結構表面可以賦予材料許多優異的特性,如親疏水、抗菌、產生結構色等。因此,實現大規模製備具有可任意設計的表面結構的功能纖維對於拓寬纖維基器件應用範圍和促進智能織物的發展等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纖維的熱拉工藝由於其高穩定性和良好的材料與結構兼容性被廣泛應用於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並在傳感、能量收集與轉換和人機接口等領域取得進展。
  • 全國首屆大學生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大賽落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16日訊 (記者 盧偉霞) 一場全國頂級的大學生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大賽,27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8支參賽團隊,經過一天的緊張角逐,2020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明石杯」第一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大賽總決賽的所有獎項各歸其主,本科生組、研究生組共計36
  • 聚合物薄膜微納加工與尺寸效應
    報告題目:聚合物薄膜微納加工與尺寸效應 報告人: 胡志軍 教授 蘇州大學 時 間: 2016年1月 8日(周五) 上午 9:00 地 點: 南嶺校區機械材料館 209會議室 舉辦單位: 吉林大學 材料學院 汽車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摘要:聚合物結構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