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近日,Nature出版集團所屬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4:6524, 2014)刊登了瀋陽自動化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納製造領域的最新成果,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納機器人技術對界面不穩定演化進行調製的方法,為超精密微納結構陣列化製造提供了技術支撐。該工作是課題組在微納製造前期研究基礎上的延續和深入。在前期工作中,微納米組提出了一種高通量、低成本的微納電極製造方法,為微納電子製造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新途徑(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13(2): 245-253, 2014);基於光誘導電流體動力學不穩定性模型,發展了基於光誘導電流體動力學不穩定的微結構加工方法(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16(6): 1097-1106, 2014),並應用該方法成功實現了微柱陣列和微透鏡陣列的製造(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4(26): 264103, 2014)。本次Scientific Report 的成果將上述微結構的加工極限由微米級提升到納米級,從而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微納結構加工技術體系。

  在微納生物領域,課題組以生物學需求為牽引,以微納機器人化操控為核心技術,在癌症個性化治療、活細胞觀測、新藥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發展了一種基於細胞動力學特性的免標記細胞分離方法(PLoS One. 9(3): e51577, 2014.),初步實現了癌細胞與血紅細胞的免標記分離;研究了納米尺度上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機制(Langmuir. 30( 6): 1609-1621, 2014),揭示出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過程中細胞超微形貌和機械特性的動態變化;建立了免模板細胞動態圖形化技術(Lab on a Chip. 14(7): 1367-1376, 2014),為癌細胞遷移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進一步為了滿足對活體細胞進行原位高解析度觀測的需求,提出了一種基於相位反饋模式的新型細胞觀測方法(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5(5): 053113, 2014),該方法具有快速、抗幹擾能力強的優點,優於現有文獻報導的技術;針對新藥開發需求,建立了納米操作機器人——平面膜片鉗聯合作業系統,實現了針對活體細胞超微機械刺激和電生理信號的同步檢測(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19(4): 1138-1147, 2014),為機械門控離子通道的新藥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方法和技術,構成了較為完備的對細胞進行檢測、操作和激發的手段,將在未來的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劉連慶: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應用亟待生物兼容性材料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接受採訪,介紹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這個時候,需要在底層空間操作原子和分子組裝成更多的結構和物體,顯然傳統機器人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微納操控技術。」劉連慶說。微納操作技術,既可以讓我們看見,也可以讓我們觸摸到納米尺度的物體。劉連慶認為,微納操作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機器人技術相結合,是對傳統機器人的拓展,能夠通過微納操控技術實現對底層空間的設計與改造。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微納功能表面及製造研究取得突破
    研究和製備不同性質的浸潤性表面,可加深對表面/界面物理的理解,增強各種材料表面的功能性能以及擴展材料的應用範圍。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無線傳感網事業部副研究員周曉峰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王鑽開,一直以來在微納仿生功能表面研究及製造領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10:25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蔡林濤團隊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供圖中新網瀋陽9月4日電 (王景巍)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9月4日發布消息,該所微納米課題組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取得突破。胃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導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 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米尺度3D 列印是目前全球最前沿的先進位造領域之一,微納尺度3D列印和納米點陣超材料技術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 Review)列為該年度十大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 劉連慶 研究員/ 焦念東 副研究員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
    研究方向: 1、微納機器人學:微納尺度下機器人的感知、驅動與控制方法研究; 2、類生命機器人:研究基於生命系統和機電系統在分子、細胞和組織尺度融合的先進機器人系統; 3、微納製造技術:納米材料的自動化批量輸運,納米器件的加工
  • 【科研】瀋陽自動化所微納米課題組科研成果獲Lab on a Chip封面刊載
    藻類細胞定向旋轉陣列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Lab on a Chip(中科院一區TOP類期刊,影響因子6.045)以封面論文形式刊載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型機器人和生物驅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rogrammable micrometer-sized motor array based on live cells。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碳材料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31 09:19:14 閱讀:439 摘要通過結構納米化、複合化、有序化設計和功能導向組裝, 實現了碳材料跨越「納-微-宏」的多層次孔道、多尺度網絡、多組分界面的可調可控,構建系列多功能精確耦合的微納超結構碳材料。
  • 基於樹蛙腳掌多級微納界面功能化專題,專訪北航陳華偉教授課題組
    陳華偉教授:我們實驗室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長期從事微納表界面科學、醫工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隨著現階段微納技術和生物科學的快速推進,對功能表面的製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材質的多樣化、多材質的複合加工、微納結構的高精度化、多級複雜結構,以及大面積快速製備成型等。
  • 多位院士齊聚煙臺共話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
    中國·煙臺首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院士論壇18日舉行。 鍾欣 攝中新網煙臺8月18日電 (張玉雷)中國·煙臺首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院士論壇18日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徐芑南、侯立安、王浩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姚熹、宋振騏等人齊聚山東煙臺,暢談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 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仿生微納結構表面及多功能應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飛秒雷射直寫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可控制造仿生微納結構,這是因為該技術具有高精度、簡單高效且同其他微納製造技術相比,還具有同材料的兼容性好的優點。仿生微納的表面由於具有廣闊地應用背景,如自清潔表面、油水分離、霧氣收集等而在工業領域和學術界得到廣泛地關注。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微納科學的可持續增長不僅創造了理解自然的新概念和理論,而且產生了豐富的微/納米材料。新興的微納材料在電子、通信和物聯網、能源存儲、化工和燃料生產、醫療保健、藥物輸送等領域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多種功能。在微納尺度的物質科學研究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加強學科間協同創新,培育交叉學科群,基於微/納米材料,充分探索其新奇物性,為國家需求提出基於微納尺度上的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