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8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傳統的FDM、SLA、DLP、SLS、SLM等增材製造技術在列印大尺寸結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製造精度有限,難以滿足許多精密工業產品對製造精度的苛刻要求。微納米尺度3D 列印是目前全球最前沿的先進位造領域之一,微納尺度3D列印和納米點陣超材料技術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 Review)列為該年度十大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如圖1所示,近年來最有工業應用前景的顛覆性、變革性超高精度面投影立體光刻微納米3D列印技術(PμLSE)得到快速發展,能夠突破現有其他微納米尺度3D列印技術所普遍存在的「製造精度和加工樣品尺寸」之間的固有矛盾,可以實現高精度、高效率、大尺寸、低成本製造。

圖1:面投影立體光刻(PμLSE)微納米增材製造工藝流程

超材料(metamaterial)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設計的結構並呈現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複合材料,所具備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殊性質主要來自人工的特殊結構。超材料被美國國防部列為六大顛覆性技術之一,被美國《科學》雜誌評價為過去十年人類最重大的十項科技突破之一。我國十三五規劃綱將超材料技術確定為國家科技戰略層面需要重點發展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得到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材料重大專項的持續大力支持。為了應對西方主要軍事強國在超材料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我國在2019年成立中國超材料大會,從國家層面宏觀布局規劃我國超材料基礎研究,並推進超材料技術的重大工程應用研究。微納米點陣超材料由於具有超常的力學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汽車工業、醫療裝備、國防安全等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核心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由於微納增材製造點陣超材料的原料特性、工藝的局限,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的表面和內部存在多種缺陷。這些表面和內部缺陷的幾何、空間分布特徵,以及點陣杆件的幾何特徵和材料性能的不確定性對其宏觀物理性能有很大影響。如圖2所示,在北京理工大學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方岱寧院士的指導下,北京理工大學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肖登寶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吳文旺副教授以及博士生胡雯霞、曾慶亮針對微納米增材製造機械超材料的「工藝-缺陷-性能」關聯關係開展系統研究。研究人員設計、製備了微納米點陣超材料,並結合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微納米三維成像技術,研究了微納米增材製造機械超材料的缺陷幾何特徵統計規律,並開展典型製造工藝缺陷類型判定。

圖2: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成型微納點陣超材料的同步輻射三維成像示意圖

與傳統的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CT)相比,同步輻射三維成像技術具有高解析度、高亮度和高頻譜等特點,可以對合金、生物材料、複合材料等實現解析度1μm以下的三維微結構成像。科研人員基於SR-μCT技術對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LSE)成型的八角和內凹點陣超材料進行增材製造工藝缺陷表徵,並利用Avizo軟體對數據進行三維重構,分析杆的表面形貌、杆的輪廓以及幾何缺陷。基於重構後的模型,建立真實的有限元擬合模型,與設計模型進行分析對比。

首先,分別利用光學顯微鏡和SR-μCT表徵八角和內凹點陣樣品的表面形貌和內部結構特徵。其次,表徵樣品的表面粗糙度和內部缺陷,統計不同方向的杆和杆連接處的幾何參數,如圖3所示。根據空間分布規律和幾何拓撲特性,將典型缺陷分為以下幾類:(a)對於八角點陣超材料,杆連接處的孔洞以及杆直徑的不規則變化;(b)對於內凹點陣超材料,杆直徑的不規則變化、凸起、錯位、凹槽、堆積和扭轉。最後,科研人員建立包含增材製造工藝缺陷的圖像有限元模型進行分析,並和設計的結構進行對比,研究了增材製造工藝缺陷對微納米點陣超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圖3:微納米點陣超材料製造工藝缺陷統計分析(a)垂直杆件的尺寸偏差;(b)傾斜杆件(I型)尺寸偏差;(c)傾斜杆件(II型)尺寸偏差;(d)垂直杆件橫截面統計擬合;(e)傾斜杆件(I型)橫截面統計擬合;(e)傾斜杆件(II型)橫截面統計擬合。

通過光學顯微鏡、SEM、EBSD原位加載實驗,只能獲得材料二維表面的變形場、微結構演化等信息,難以真實反映材料內部缺陷演化過程等,在揭示材料的失效和破壞機理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同步輻射三維成像斷層掃描成像不僅能夠有足夠的空間解析度來表徵材料和結構件內部缺陷,而且具有足夠大的空間檢測區域來滿足實際工程結構件級別的表徵,從而實現將材料內部微結構演化和宏觀結構件性能分析、壽命預測的跨尺度關聯。基於同步輻射三維成像原位加載實驗平臺,可以進一步研究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的內部缺陷演化和結構失效機理。如圖4和圖5所示,同步輻射光源為納米尺度極端高精三維成像平臺,研究人員開發了壓電陶瓷驅動的微納米原位加載裝置,並開展相關原位力學實驗。

圖4:基於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生物成像線站開展微納米點陣超材料原位力學實驗:(a)上海同步輻射光源BL13W-1生物成像線站實驗現場;(b)壓電陶瓷驅動微納米力學原位實驗裝置;(c)實驗樣品與壓頭;(d)實驗前的樣品結構;(e)壓縮過程中的樣品變形結構;(f)樣品變形過程的全場表徵。

圖5:基於上海光源的微納米點陣超材料原位剪切力學實驗

在國家先進位造、微納製造等重大國家需求牽引下,針對「增材製造先進材料與結構內部全場變形及損傷演化過程的精確表徵」這一長期困擾實驗力學的關鍵瓶頸難題,研究人員結合國家大科學裝置,並在實驗方法和先進科學儀器儀研發方面開展相關基礎科學問題研究與關鍵卡脖子技術攻關,搭建了壓電陶瓷驅動的原位加載裝置及全場測試系統,開展了「微納精度」同步輻射原位實驗,將國際上現有文獻報導的針對微納增材製造的三維全場表徵精度提高近2.5倍,突破了長期困擾實驗力學的內部變形表徵瓶頸難題。在國際上首次針對微納增材製造缺陷進行三維定量表徵,並首次提出6種典型缺陷形式,開展了相關圖像有限元模擬,揭示了微納米超材料的典型製造缺陷-力學性能關聯關係提供重要關鍵科學證據,並為微納米尺度極端製造工藝優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本項目研究拓展了大科學裝置在力學、增材製造等前沿交叉領域的應用,為我國微納米機械超材料研究領跑全球提供了重要實驗研究方法手段創新,並為微納米超材料的製造完整性基礎研究提供關鍵科學證據支撐。相關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材料與設計》等國際期刊上(Science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63, 104611, 2020;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63(4), 561-570, 2020; Materials and Design, 192, 108743,2000),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702023;11802031; 11972081)和北京市科委新能源專項(Z181100004118002)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產教研合一,聯泰科技-上海交大「增材製造裝備與新材料聯合研發...
    10月30日,上海聯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手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建立的「增材製造裝備與新材料聯合研發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隆重舉行籤約及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聯合研發實驗室正式落成。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三)應用狀況鈦合金 LAM 在航空領域取得重要應用。美國 Cobra Aero 公司與英國 Renishaw PLC 公司合作,完成了具有複雜點陣結構的發動機整體部件 LAM 製造。此外,增減材複合加工技術開始走向應用。維珍軌道公司(Virgin Orbit)使用增減材混合工具機進行火箭發動機燃燒室零件製造與精加工,2019 年完成了 24 次發動機測試運行。
  • 全方位填補增材製造標準空白!ASTM 又開展8個標準研究新項目
    標準在推動增材製造技術的增長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標準開發展組織ASTM 國際近日宣布了在增材製造標準研究方面的所開展八個新項目,推動技術標準與快速發展的增材製造技術保持一致。這八個項目涉及到ASTM 增材製造卓越中心(AM CoE)的高優先級標準化研究領域,包括設計、數據、建模,原料、過程、後處理、測試和鑑定。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3D科學谷在中國市場建立了增材製造洞察力體系,並通過近年來的市場研究和分析工作推動了中國市場在實施方面的進展。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軟體、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第二期的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情況。
  • 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取得階段性成果
    通過儀器掃描獲取三維牙根數據,再經電腦軟體設計,一顆與真牙一模一樣的鈦合金或氧化鋯材料假牙從3D印表機裡列印了出來。目前,位於示範區晉中開發區的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與省城口腔醫療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在3D設計模型轉化為現實產品方面取得了突破。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同時對採用該技術製造的多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也做了介紹。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呈現一種通過冶金的辦法製造多材料的手段,即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和組合式合金成分設計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來製造多材料金屬材料。作為案例,首先為大家展示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鋼: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馬氏體時效硬化鋼。然後展示其他的案例。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 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上
    3D科學谷在中國市場建立了增材製造洞察力體系,並通過近年來的市場研究和分析工作推動了中國市場在實施方面的進展。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應用、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壓電材料是實現機械能與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增材製造技術以其出色的工藝靈活性、良好的幾何可控性以及無環境條件限制等優點,為新型壓電材料的個性設計及快速成型提供了無限可能。 【成果簡介】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楊得鎖教授與胡登衛教授等人著眼於近年來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最新進展,系統性地分析了各種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特點以及不同壓電材料的漿料製備方法,討論了不同的增材製造工藝對於壓電材料器件製作產生的技術影響規律,提出了基於增材製造技術提高壓電傳感效率、改善器件精密度、增大機電響應度等來改善壓電材料器件性能的思路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與傳統加工技術相比,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無需刀具、模具,小批量零件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實現多種材料複合製造[3],可以解決型號研製階段快速響應的難題,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對於拆解清洗後的待再製造件,需要先進行無損檢測及壽命評估,然後對於能再製造零件進行再製造修復,接著再進行後熱處理及後加工,最後對再製造零件的質量進行檢測評價,判定再製造產品是否合格,其中最核心的階段是修復階段。同雷射3D列印技術相比,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還需要關注再製造過程對基體的熱損傷、再製造材料同基體的界面、再製造材料同基體的物性匹配等問題,問題更為複雜。
  • 極端製造 | 雷射加工文章合集|光學|納米|雷射束|微納_網易訂閱
    對相關能量傳輸現象的理解為微/納米製造、納米材料合成及將其集成到電子和能量器件上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眾多新方法被應用於納米結構局部改性、生長和組裝。本文介紹了半導體材料在結構彩色超表面的納米結晶,高時空解析度半導體材料的定向生長,二維層狀半導體的雷射改性,包括空間選擇性和穩定摻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今年3月,國內金屬3D列印龍頭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幅面雷射選區熔化設備BLT-S450(可選單雷射/雙雷射/四雷射三種配置),將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在航天液體動力領域大尺寸、複雜結構、高性能構件擴展應用和國產增材製造裝備的研發升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術是基於離散-堆積原理,由零件三維數據驅動,採用材料逐層累加的方法製造實體零件的快速成形技術。該成形方法最大優勢是無需傳統的刀具即可成形、降低工序、縮短產品製造周期,尤其適於低成本小批量產品製造,而且越是結構複雜、原材料附加值高的產品,其快速高效成形的優勢越顯著,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能源化工、微納製造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面對新型飛行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要求,其零部件逐漸向大型化、整體化發展。
  • 微納功能表面及製造研究取得突破
    表面潤溼特性是表面界面科學中的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二、增材製造技術分類:技術工藝主要由應用材料決定 增材製造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技術,不同之處在於可用的材料的方式及不同層構建部件。在目前已有的技術 中,增材製造的常用材料有尼龍玻纖、耐用性尼龍材料、石膏材料、鋁材料、鈦合金、不鏽鋼、鍍銀、鍍金、 橡膠等。 增材製造材料一般是由具體工藝技術決定的。
  • 機械工程學科「機械製造」領域發展研究 ——《2018-2019機械工程...
    《報告》主要概述了近幾年我國在機械製造科學研究以及在不同工業領域應用中取得的創新性和標誌性研究進展,通過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對比,對今後機械製造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在增材製造領域,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提出基於雷射選區燒結增材製造的複雜零件整體鑄造新思路和發明整體鑄造成套技術,突破了航空發動機機匣、航天發動機渦輪泵等高性能複雜零件的整體鑄造難題。成果應用於中國航發、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等國內外數百家單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以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後,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至2019年為止,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 增材製造中應用機器學習的現狀與展望(一)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增材製造目前屬於顛覆性的數字製造技術。然而,該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來自增材製造設計的限制、有限的材料資料庫、不同類型的工藝缺陷、產品質量的不均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