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填補增材製造標準空白!ASTM 又開展8個標準研究新項目

2020-09-18 3D科學谷

標準在推動增材製造技術的增長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標準開發展組織ASTM 國際近日宣布了在增材製造標準研究方面的所開展八個新項目,推動技術標準與快速發展的增材製造技術保持一致。

這八個項目涉及到ASTM 增材製造卓越中心(AM CoE)的高優先級標準化研究領域,包括設計、數據、建模,原料、過程、後處理、測試和鑑定。每個項目都將填補由ANSI / America Makes發布的AMSC(增材製造標準化協作)路線圖中列出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化空白。

集成點陣夾芯結構的薄壁整體葉盤。來源:Fraunhofer

填補多個標準空白

評估金屬增材製造點陣結構

奧本大學將開發一種標準試樣設計,用於評估壓縮載荷下金屬增材製造中的點陣結構。3D列印點陣結構在骨科植入物、結構減重等領域具有應用潛能,這項工作將提高金屬3D列印點陣結構的可靠性。

l 挑戰

點陣結構的性能通常是相對密度、固體成分和晶胞結構的函數。設計、晶胞的數量以及它們相對於載荷方向的方向會影響到點陣結構的機械性能。晶胞大小和密集的晶胞也是關鍵因素,控制晶胞大小取決於調整其支柱和連接節點的厚度和長度,高重複密度意味著一個單位面積內有更多重複的胞元,從而形成複雜的較小晶格。

另外,晶胞表面光潔度和後處理對點陣結構的機械性能具有更大的影響。在許多骨科植入物應用中,點陣結構處於壓縮載荷下,但是目前尚無標準可用於指定點陣晶格結構樣品的整體幾何形狀、單位晶胞大小、數量、方向,晶胞表面光潔度等。因此,有必要制定一種標準的點陣設計,列出適當的可用標準以及如何進行抗壓測試的指南。

l 受影響的標準化空白

D15:測試試樣的設計(低優先級)

D16:驗證功能漸變材料(低優先級)

FMP1:材料屬性(高優先級)

l 解決方案

將開發用於準靜態壓縮測試的圓柱和立方樣品的標準設計,用於對粉末床雷射熔化3D列印技術生產的點陣結構進行壓縮測試。該標準還將包括有關進行機械測試之前樣品製備和其他考慮因素的信息。該工作將參考ASTM E9進行準靜態壓縮測試,並指出必須進行的任何更改或考慮。

通用數據交換格式

應用技術開發商EWI將開發一種用於粉末表徵的通用數據交換格式(CDEF)。這一標準將通過充當不同數據管理系統之間的連結,使得整個增材製造供應鏈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

l 挑戰

數據共享對於開發強大的增材製造數據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增材製造是一種數位化製造技術,數據貫穿於增材製造過程的始終,從初始的零件設計,到零件製造,再到後處理和檢測,整個過程都受到捕獲或解釋數據的需求的影響。

增材製造數據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機器學習算法結合,是開發預測工具的寶貴資源。預測工具能夠根據設計的實驗結果優化構建參數並改善增材製造流程。在增材製造流程中的數據無法快速、輕鬆、準確的被共享,會減慢增材製造技術的發展。

ASTM 目前正在使用多種數據管理解決方案,但它們之間沒有標準的共享數據的方法,導致成本和工作量增加,原因是相關組織經常必須找到唯一的解決方案來解析從外部獲得的任何給定數據集。為了實現數據共享並減少相關成本,必須開發並證明一種簡單、可複製的實踐標準,在不同組織之間快速準確地傳輸增材製造數據。

l 受影響的標準空白

l 解決方案

通用數據交換格式(CDEF)將設置一個使組織能夠快速準確共享數據的標準。CDEF充當不同數據管理系統的連結;如果整個增材製造社區都使用CDEF,則不同組織之間只需要一個翻譯器即可與系統之間進行數據傳輸。它指定描述增材製造過程的數據元素,過程中生成的數據集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數據集的唯一標識符。

以上標準將作為加速開發未來CDEF標準的模板。為了證明該解決方案的有效性,EWI將開發一種在其自己的數據管理系統和建議的標準格式之間的翻譯器。

聚合物粉末回收

英國MTC 將制定評估回收和再利用增材製造聚合物粉末的標準指南。該指南旨在提高使用循環回收的3D列印粉末進行生產的信心。

l 挑戰

在粉末床增材製造中,任何未熔化或粘結的粉末都有可能在以後的生產過程中回收或再利用,從而降低成本和材料浪費。目前很多增材製造技術應用企業根據內部實踐經驗進行粉末的回收和再利用,但缺乏統一標準來評估回收粉末材料在進行3D列印時的質量、最佳實踐,並為回收粉末材料對3D列印零件合格性的影響提供指南。

l 受影響的標準化空白

PC7: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高優先級)

l 解決方案

該項目將評估行業中的現行做法、現有標準以及已發表的有關回收和再利用聚合物粉末文獻。將通過比較粉末床系統中原始粉末3D列印樣品和回收粉末3D列印樣品的可加工性來評估這些做法。

金屬粉末回收

MTC還將領導一個制定金屬粉末原料採樣和回收策略指南的項目,該項目將確定目前用於取樣和回收粉末原料的策略,並為這些策略對金屬增材製造工藝、材料和最終用途的適用性提供指導。

l 挑戰

目前,很多增材製造用戶正使用多種策略進行金屬3D列印粉末材料回收、再利用。這些策略制定時考慮的因素包括:材料類型、增材製造設備的設計,以及更重要的是3D列印最終應用。但這些回收策略是在個案基礎上實踐出來的,行業內缺乏金屬3D列印粉末材料回收的真正共識。

金屬粉末回收利用需要克服的挑戰包括:1.什麼是影響粉末質量的關鍵工藝變量;2.在粉末回收和再利用過程中如何測量和跟蹤這些變量;3.將定義的回收和再利用策略與標準化術語系統結合起來;4. 定義標準化的採樣策略,以確保粉末質量一致性;5.了解粉末批次何時達到其使用壽命;6.什麼情況下應隔離或調節粉末批次。

l 受影響的標準化空白

PM5:金屬粉末原料採樣(高優先級)

該項目將評估當前金屬粉末回收和採樣實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整理行業信息、已出版的文獻和現有標準。該項目將制定有關如何實施回收策略的標準定義和最佳實踐建議,概述在回收和再利用期間應控制的關鍵工藝變量和粉末質量參數。

該項目還將為已定義的回收策略提供有關採樣策略。採樣策略的作用是,確保可以對回收過程進行監控,從而進行質量控制並支持質量可追溯性。該項目將考慮ASTM B215中定義的抽樣做法,並就如何收集代表性樣本提供建議。該項目還將概述粉末製造商和增材製造用戶可用來維持粉末質量的最佳做法。

超小型拉伸樣件

新加坡增材製造創新集群(NAMIC)新加坡製造技術研究所(SIMTech)將開發金屬3D列印的標準超小型拉伸試樣。這些試樣將減少見證測試的時間和材料成本。

l 挑戰

見證測試是一種通過測試在金屬3D列印過程中與組件一起進行列印的樣件,來實現質量監控的方法,常用於粉末床金屬3D列印中。這些測試樣件是3D列印零件進行機械性能測試的替代物。但基於當前標準所製造的測試樣品所需材料量相對較大,增加了列印時間和材料成本,並減少了一次列印中可用於製造3D列印零件的構建空間。

PC3:設備運行狀況監視(低優先級)

l 解決方案

更小體積的測試樣品將在市售通用測試框架中進行測試。使用標準應變測量方法(例如夾式和視頻引伸計)測試矩形測試樣件的拉伸結果。其厚度和寬度公差範圍也將建立。

增材製造馬氏體時效鋼規範

NAMIC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將對馬氏體時效鋼進行研究。這項工作將為開發馬氏體時效鋼增材製造應用的材料規範提供基礎。

l 挑戰

馬氏體時效鋼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而不會降低延展性,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尺寸穩定性。這些特性使馬氏體時效鋼成為汽車工業中的常用材料,可用於製造傳動軸、齒輪、彈簧和重型變速器;在航空航天領域,馬氏體時效鋼可用於製造火箭和飛彈的蒙皮;在體育產業中,可用於製造擊劍、自行車車架和高爾夫球桿頭。

增材製造馬氏體時效鋼的材料標準將提高市場接受度和可用性。

該項目將確定行業要求,針對增材製造技術制定馬氏體時效鋼的標準,並開發技術數據支持這些需求。這項工作範圍將通過工業調查以及對市場上可購買的馬氏體時效合金和增材製造工藝進行機械測試來完成。

孔隙表徵體積可追溯性

NAMIC和新加坡A * Star國家計量中心將制定標準指南,用於指導粉末床熔化和粘結劑噴射技術製造的金屬零件在進行無損檢測時的體積可追溯性。該項目將評估這兩種金屬3D列印技術製造的組件,並為評估零件質量提供指導。

l 挑戰

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XCT)是金屬增材製造組件無損檢測的主要方法,用於提供孔徑、形狀和分布等詳細信息。但是,在進行部件內孔隙的體積可追溯性的檢測時仍然受到限制。為保證功能性金屬3D列印零件的質量,需要增強零件密度和孔隙率的定量表徵以及孔分布細節。

l 受影響的標準化空白

NDE3:增材製造零件無損檢測的標準指南(高優先級)

l解決方案

該項目將通過開發XCT的體積可追溯性方法,增強增材製造零件和質量保證的測試技術。

項目組將使用CT 和比重瓶測定方法,對粉末床熔融和粘結劑噴射工藝製造的金屬3D列印零件進行檢測,生成密度和孔隙率數據集,並將使用人工智慧(AI)分析所得數據,以實現樣品內孔隙率的體積可追溯性。

粉末床熔融工藝參數的耐熱測試

美國宇航局(NASA)和奧本大學將設計一系列測試組件和方法,來驗證粉末床熔融工藝參數。這些測試樣件將使得製造商能夠合併具有挑戰性的幾何形狀來確認參數集是否可靠,並在各種局部熱條件下產生合適的零件質量。

l挑戰

在粉末床熔融工藝工藝的鑑定中,需要證明參數設置對熱工況變化的容忍度。當前的過程通常應用一組固定的參數,而不考慮零件的幾何形狀和構建中的其他因素。一些製造商保留適用於外部輪廓或朝下表面的固定參數子集,但這些參數通常不適合局部熱條件。

l受影響的標準化空白

PC5:參數控制(中等優先級)

l 解決方案

該項目將通過熱挑戰構建驗證由零件幾何形狀定義的極端工藝條件參數集。該項目將確認固定參數集對大多數零件幾何形狀都是可靠的,從而導致在各種零件幾何形狀上成功構建的可能性更高。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ASTM 近日獲得了第三輪融資,資金用於支持這些有助於加快增材製造標準的新研究。2019年10月,ASTM 獲得了第二輪融資,並將這筆資金用於支持9個增材製造標準化研究項目,詳細研究內容請參考《ASTM全方位推動ASTM增材製造卓越中心(CoE)加速標準化研究進展》。

網站投稿請發送至2509957133@qq.com

相關焦點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鑑於相關領域主要涉及金屬結構製造,本文重點開展金屬LAM 技術的發展研究。對於金屬 LAM 工藝,國外開展了較多精細的研究。據了解,德國設備商針對一種新材料進行 SLM 工藝開發,需耗時 6~8 個月,調整參數達70 餘個。通過拓撲優化來實現結構輕量化設計也是SLM 應用研究的重點,國外對應提出了設計引導製造、功能性優先等新理念。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增材製造技術可極大提升設計自由度,開展面向增材製造的零件結構設計研究,對於發揮其技術優勢起到關鍵作用。如法國通信與控制研究院Ponche等[5]提出了面向增材製造設計(Design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DFAM)的3個步驟的方法論;英國威爾斯大學Thomas[6]對SLM 成形能力進行了測試,為結構設計提供依據;美國路易威爾大學Yang等[7]針對金屬增材製造三維網格設計和加工進行了相關研究;德國Kranz等[8]對SLM成形TC4鈦合金設計規則進行了細緻研究,提出了大量適用於
  • PTA國家/ASTM標準發布實施
    37465次閱讀 作者:陶炎 戴玉娣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08月11日 收藏 填補相關領域空白
  • 姜鋒調研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
    本報訊 (記者 侯燕妮)8月18日,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副省長姜鋒赴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調研籌建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增材製造國家研究院董事長盧秉恆參加會議。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當要將增材製造複雜零部件加擴展到規模化生產的時候,是否能夠保障產品的高質量成 為關鍵之處。這決定了 X射線、CT 技術與增材製造技術密不可分。在科技部增材製造重點專項 2017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中,將開發金屬增材製造缺陷和變形的射線檢測技術與裝備作為重大共性關鍵技術。
  • 我國核電材料試驗標準步入國際前沿 填補國際上該領域的標準空白
    3月30日,中國核學會標準發布會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舉辦。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中科院核用材料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人員牽頭編制的4項高溫高壓水環境下的材料試驗標準正式發布。標準具有先進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填補了國際上該領域的標準空白,對我國核電「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 精對苯二甲酸系列ASTM標準和國家標準發布實施
    一系列標準的發布提高了中石化在國際和國內標準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而ASTM標準的制定佔領了標準制高點,填補了精對苯二甲酸國際標準空白,成為中石化集團公司負責制定的首個石油化工產品國際先進標準。根據PTA產業發展態勢,開展PTA標準的技術研究,在行業標準基礎上制定國家標準,同時針對不同生產工藝,開展產品質量和分析技術研究,統一技術標準,規範質量控制,促進市場貿易;將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已成當務之急。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列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被業內專家視為3D列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製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 標準|ISO發布新國際標準
    1ISO剛剛發布3D印表機新文件格式標準ISO剛剛發布的ISO/ASTM 52915將有助於充分發揮增材製造的潛力。由於可以創造複雜的形狀、使用新穎的材料,因此從汽車到醫療等行業、以及業餘愛好者和發明家,都廣泛採用3D列印或增材製造。其工作原理是一層層將材料堆積,僅僅憑藉文件上的平面圖就構建出物體。
  • 第206篇《走進王華明的世界——兼談對增材製造的認識》
    AM並不是新概念,有諸如「快速原型製造(Rapid Prototyping)」、「三維列印(3D Printing)」、「實體自由製造(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等從不同側面描述其特徵或應用的多種稱謂。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查爾斯•胡爾(Charles Hull)發明光固化成形技術,製造出全球首個增材製造部件,並獲得全球第一項增材製造專利。
  • 海南省質檢所開展生物降解性能檢測 填補海南相關技術空白
    記者從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獲悉,該所於今年9月順利通過省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擴項評審,取得了生物降解性能檢測資質,填補了海南相關檢測技術的空白。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物降解材料檢測。2020年,海南省質檢所制定了《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產業標準體系研究報告》,編制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通用技術要求》海南省地方標準於今年7月1日實施,同時《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中可降解成分快速檢測法》《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快速檢測法 基於電子監管光譜指紋圖譜法》兩個地方標準也通過了專家評審形成報批稿,在全國全生物降解快速檢測標準制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 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取得階段性成果
    目前,位於示範區晉中開發區的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與省城口腔醫療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在3D設計模型轉化為現實產品方面取得了突破。記者了解到,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在牙科3D列印方面取得的成績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研究院自2016年12月掛牌運行以來,已在教育、醫療、工業、文創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國內3D列印行業佔有重要地位。
  • 填補行業標準空白!四會再添新材料科研成果突破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標準化協會獲悉,由四會市廣東亞太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亞太公司」)主導起草制定的《乘用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翼子板團體標準》已經通過評審,正式發布實施。標誌著亞太公司在汽車用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領域的重大突破,同時填補了國內該行業標準的空白,有效促進乘用車翼子板技術質量的規範和升級。
  •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3D列印正成為製造業新的增長點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9日訊(記者 奉永成)2020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今天舉行
  • 今晚,兩項新團體標準在大瀝發布,填補國內全鋁家居行業空白!
    今晚,兩項新團體標準在大瀝發布,填補國內全鋁家居行業空白!全鋁家居產業兩項新團體標準實施行業標準是指導行業和企業實踐活動的重要準則和依據。今晚,《全鋁家具用連接件》、《家具用鋁合金拼焊結構板材》團體新標準的啟動發布,填補了國內全鋁家居行業相關連接配件和無縫焊接整板的結構優化、工藝升級、無甲醛等標準的空白,進一步夯實了行業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內容體系。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原理與雷射3D列印技術相近,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典型的雷射增材再製造流程如下:拆解—清洗—分類—檢測—判別—再製造修復—(熱處理)—後加工—檢驗。目前激,光熔覆技術已在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獲得了大量的研究和應用。在我國,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也在近十幾年取得很大進展,其工程化應用範圍也逐步擴大,在航空工業和武器裝備維修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某工廠採用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對航空發動機葉片及飛機其它承力件進行修復再製造。中科院自動化所將增材再製造技術用於航空發動機渦輪導向器及船舶葉片的修復。
  • 產教研合一,聯泰科技-上海交大「增材製造裝備與新材料聯合研發...
    10月30日,上海聯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手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建立的「增材製造裝備與新材料聯合研發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隆重舉行籤約及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聯合研發實驗室正式落成。
  •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入選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通過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增材製造設備製造零部件,區別於地面的核心在於保證微重力、真空條件下製造零部件的力學性能;通過機器人在軌製造,即採用具有增材製造功能的多臂機器人,利用碳纖維等材料建造桁架子結構,並將這些子結構組裝成為大型系統。
  • 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以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後,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至2019年為止,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