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入選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2020-12-07 騰訊網

在9月18日的中國航天大會上,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發布,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與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被納入其中。這兩項技術,均屬於空間在軌製造範疇。

據介紹,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由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專家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準,對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徵集活動中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慎評議後最終確定的。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的需求

隨著我國在軌任務需求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會有更多且更大的空間系統在軌運行,如大口徑空間望遠鏡、超大型通信衛星天線、超大型太空發電站等。

在大型構件的在軌組裝方面,受火箭推力、整流罩包絡及機構複雜度的影響,未來深空探測、天文觀測、戰略偵察等工程所需的大面積、大跨度空間結構一次性實現在軌布署有較大的難度。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在軌組裝可將單次/多次發射入軌的結構模塊、功能模塊等基本單元依序組裝成期望的大型空間系統。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直徑為6.5米,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內部直徑為4.5米

另一方面,太空飛行器的質量往往非常大,但實際上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並不一定需要結構非常強,太空飛行器的結構做的很重、很大,是因為要經受住航天發射過程中巨大的衝擊。如果能夠實現空間在軌製造,也將大大減輕航天發射的成本。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屬於在軌製造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將有效解決未來空間超大型天線系統建設的難題,為超大型空間結構的在軌建設和維護提供有效手段,對推動我國天文觀測、空間太陽能發電等領域技術發展與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太空發電站效果圖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的技術途徑

目前在軌製造主要通過真空增材製造設備或機器人實現。通過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增材製造設備製造零部件,區別於地面的核心在於保證微重力、真空條件下製造零部件的力學性能;通過機器人在軌製造,即採用具有增材製造功能的多臂機器人,利用碳纖維等材料建造桁架子結構,並將這些子結構組裝成為大型系統。

目前,空間站中的增材製造已經被普遍證實可行;美國、俄羅斯、中國的航天機構已完成熔融沉積、光固化以及生物3D列印等的在軌製造實驗;德國宇航中心也已在開展微重力條件下的金屬粉末床熔融工藝。

在空間站或飛船內部進行3D列印

利用機器人進行在軌製造則可以追溯到1993年,德國通過地面操作太空機器人完成預定任務,隨後日本、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中國也進行了相關研究與探索。機器人的主要形式經歷了從單機械臂到雙機械臂到目前多機械臂的發展,任務形式也從在軌捕獲、在軌維修,發展到在軌組裝,也即機器人在軌增材製造。

空間機器人通過在軌增材製造實現大型太空飛行器構建

NASA大型結構機器人在軌裝配項目

2015年7月,NASA啟動「大型結構系統太空裝配」項目,旨在實現大型模塊化結構系統在太空中的自動裝配、服務保障、翻新、重構以及再利用。

NASA授予太空製造公司(Made in Space)價值2000萬美元、為期兩年的「建築師」項目合同,研發裝有機械臂的3D印表機,並將其安裝在國際空間站外部分離艙。這種太空製造與裝配設施將使NASA和私營公司僅需將增材製造所需的原材料和某些高價值部件(如傳感器、電子元器件和電池)發送至太空,便可以在太空中用機械臂將這些零部件與增材製造的零部件裝配起來。「建築師」項目官方名稱為「多功能太空機器人精確製造與裝配系統」,是NASA「臨界點」計劃選取的3個在軌機器人製造與組裝太空飛行器和結構相關項目之一。

Made in Space空間機器人演示在軌增材製造

美國Tethers Unlimited公司正在研究的在軌製造系統——「蜘蛛製造」,將利用蜘蛛狀機器人在軌進行大型空間結構如天線、電池板、桁架和其他多功能結構的製造與組裝。只需要將原材料送入軌道,即可由機器人利用增材製造技術在軌製造,並將製造的零部件裝配成大型系統。「蜘蛛製造」已完成機器人樣機製造,進行了地面演示,驗證了「蜘蛛製造」概念關鍵工藝的基本可行性。該公司從2016年開始製造第二代機器人原型。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地面試驗

中國空間站機器人系統

中國非常重視空間機器人系統的研製,在載人航天空間站規劃了大型、中型兩套空間機械臂系統,也利用載人飛行器開展了空間機器人相關技術的在軌驗證。

2013年,我國首個空間機器人成功發射,並圓滿完成各項任務;2015年,我國自主研發首個全自由度空間機器人系統;同年,我國空間站大型機械臂初樣階段研製獲重大突破,目前已進入正樣階段;2016年,天宮二號搭載空間機械手通過人機協同完成多次在軌維修和裝配任務。

2015年國產空間機器人首度報導公開

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在建造階段將配備核心艙 、 實驗艙機械臂兩套機器人系統。核心艙機械臂主要用來完成空間站艙段轉位與輔助對接、懸停飛行器捕獲與輔助對接、支持航天員EVA等;實驗艙機械臂主要用以暴露載荷照料、光學平臺照料、載荷搬運、支持航天員EVA等活動。核心艙機械臂和實驗艙機械臂展開長度分別約為10m和5m,最大在軌載荷分別為25000 kg和3000kg,均具有7個自由度,可完成空間站的維修維護任務。

空間機器人是實現空間操控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當前在軌應用及驗證的基礎上,未來空間機器人的應用方向將從空間目標的抓捕與移除、高價值目標的在軌服務與維修發展到空間大型構件的在軌組裝等任務,空間機器人也將成為空間在軌增材製造的關鍵。

相關焦點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技術難題發布,在軌增材製造技術在列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 中國航天大會公布十大「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福州9月18日電(記者秦宏)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18日在福州開幕。大會正式發布了十個「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此舉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中國日報福州9月18日電(記者 趙磊)為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9月18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它們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李珂)18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 這十大難題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福州開幕 宇航領域十大科技難題引關注
    郭超凱 攝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和2019年度航天重大項目獎。 郭超凱 攝中新網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18日主論壇上發布的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引發廣泛關注。
  • 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入選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2020年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並在主論壇上首發了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 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集中力量打造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引發業內專業人士對助推航天強國建設的廣泛思考。
  • 2020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科學技術難題、衛星發現北極冰架崩裂
    -17/9293241.shtml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9月18日至21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這是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航天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行業盛會。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與傳統加工技術相比,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無需刀具、模具,小批量零件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實現多種材料複合製造[3],可以解決型號研製階段快速響應的難題,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18日舉行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開幕。18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是本屆大會集中力量打造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現場,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熱點問題,並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航天重大項目獎。
  • 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發布 「航天智造」入選
    原標題: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發布 「航天智造」入選 11月26日-28日,以「智能製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大會聚焦全球智能製造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探討智能製造新圖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全球產業新發展。
  • 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米尺度3D 列印是目前全球最前沿的先進位造領域之一,微納尺度3D列印和納米點陣超材料技術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 Review)列為該年度十大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對於拆解清洗後的待再製造件,需要先進行無損檢測及壽命評估,然後對於能再製造零件進行再製造修復,接著再進行後熱處理及後加工,最後對再製造零件的質量進行檢測評價,判定再製造產品是否合格,其中最核心的階段是修復階段。同雷射3D列印技術相比,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還需要關注再製造過程對基體的熱損傷、再製造材料同基體的界面、再製造材料同基體的物性匹配等問題,問題更為複雜。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列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被業內專家視為3D列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製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 【每日動態】人工智慧/綠色推進劑/旋翼機/增材製造 等
    一是推進國防部內部的人工智慧研發能力;二是加速人工智慧在國家安全和國防領域的應用;三是縮小政府部門技術人才差距;四是為保障國家安全,通過區別使用出口管制和投資篩查等舉措保護美國人工智慧優勢;五是將國務院的重點工作重新調整為數字時代的大國競爭;六是制定一個以道德、負責任的方式開發和部署人工智慧的框架。該委員會計劃於2021年3月發布人工智慧最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