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技術難題發布,在軌增材製造技術在列

2020-09-19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作為2020年航天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發布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當天表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在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提出、判別重大的科技問題及其優先級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據介紹,中國宇航學會開展的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徵集活動,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準,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專家對提交的材料進行了審慎評議,最終評選出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簡介

(1)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日球層主要是受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控制的區域,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是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嶄新領域,了解其環境特性、揭示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與機理等科學問題,對於人類認識太陽系家園、推動空間技術跨越式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

材料科學技術一直是航天技術進步的基礎性技術學科,熱防護材料直接決定了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的性能和壽命。該技術可為未來空天飛行器性能的先進性、可靠性、經濟性提供基礎保障。

(3)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

空間核動力是太陽系全域探測、行星際空間探測等任務最具競爭力的推進技術之一。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將對現有航天技術產生顛覆性影響,滿足對全太陽系探索的需要。

(4) 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

增材製造技術俗稱3D列印技術,採用逐層堆積耗材的方式成型。在軌增材製造技術將有效解決未來空間超大型天線系統建設的難題,為超大型空間結構的在軌建設和維護提供有效手段,對推動我國天文觀測、空間太陽能發電等領域技術發展與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的太空列印驗證

(5)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

空間碎片清除是當前及未來航天任務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發展該項技術,既是保護空間資產、維護人類空間安全和資源的需要,也將促進相關高新技術創新發展。

(6)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

空間操控技術是航天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交叉領域技術。將深度強化學習應用於飛行器空間操控,有助於優化操控方案,構建具備自進化能力的空間智能體系,有效應對空間各種複雜環境變化。

(7)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

水平起降組合動力運載器可成為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的天地往返運輸工具,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是支撐未來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與應用的核心技術之一,將大幅提升我國自由進出和利用空間的能力。

(8)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

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的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是實現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的唯一途徑,該項技術將突破運載器包絡及推進能力的限制,搶佔引領後續超大型光學遙感器乃至彈性可重構光學遙感系統跨越式發展,為我國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和在軌服務打下技術基礎。

(9)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

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技術直接影響我國太空架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從5G階段開始走向融合,未來的6G系統將是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0)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

甚大基線陣不同於單個射電望遠鏡,它是通過一個計算中心將相距遙遠的射電望遠鏡、依靠統一的基線形成巨大的射電天線陣。通過太空飛行器探測與地面甚大基線陣的結合,可以實現數萬公裡以上的虛擬望遠鏡。該項技術的突破可大幅提高人類對宇宙觀察的精度和能力,從而進一步拓展人類視野,正確認識宇宙的起源、現在以及未來發展。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空間在軌增材製造】入選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在9月18日的中國航天大會上,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發布,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與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被納入其中。這兩項技術,均屬於空間在軌製造範疇。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李珂)18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 這十大難題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 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集中力量打造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引發業內專業人士對助推航天強國建設的廣泛思考。
  • 2020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發布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中國日報福州9月18日電(記者 趙磊)為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9月18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它們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
  • 中國航天大會公布十大「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福州9月18日電(記者秦宏)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18日在福州開幕。大會正式發布了十個「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此舉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科學技術難題、衛星發現北極冰架崩裂
    -17/9293241.shtml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9月18日至21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這是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航天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行業盛會。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福州開幕 宇航領域十大科技難題引關注
    郭超凱 攝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和2019年度航天重大項目獎。 郭超凱 攝中新網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18日主論壇上發布的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引發廣泛關注。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與傳統加工技術相比,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無需刀具、模具,小批量零件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可實現多種材料複合製造[3],可以解決型號研製階段快速響應的難題,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為我國增材製造裝備研製與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目由南京理工大學牽頭承擔,下設「智能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智能在線監測與反饋調節系統」「增材製造裝備自診斷與自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開發」「智能平臺研發及集成驗證」4個課題,項目執行期限為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本期,3D列印技術參考介紹該項目已取得的中期結果,內容作者為項目負責人、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廖文和教授。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雷射增材再製造是一種先進的再製造修復手段,該技術熱源能量集中,可在對基體性能影響較小的情況下,實現零件的幾何形狀及力學性能的高質量恢復,採用該技術對服役失效及誤加工零部件進行再製造修復,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目前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已經在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鋼鐵冶金、軍隊伴隨保障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列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被業內專家視為3D列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製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 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米尺度3D 列印是目前全球最前沿的先進位造領域之一,微納尺度3D列印和納米點陣超材料技術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 Review)列為該年度十大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 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入選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2020年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並在主論壇上首發了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18日舉行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開幕。18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是本屆大會集中力量打造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現場,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熱點問題,並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航天重大項目獎。
  • 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發布 「航天智造」入選
    原標題: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發布 「航天智造」入選 11月26日-28日,以「智能製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大會聚焦全球智能製造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探討智能製造新圖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全球產業新發展。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