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2020-12-05 砍柴網

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以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後,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至2019年為止,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就增材製造發展現狀而言,當前我國還沒有出現一家企業能夠覆蓋增材製造技術的全生態鏈。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增材製造軟體依然是我國整個增材製造技術生態鏈發展的短板。

迄今為止,真正的工程級材料得以廣泛應用,一直是驅動增材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ABS,這是目前生產中最常用的材料。遺憾的是,這一材料目前僅限於傳統的工業印表機,而且價格和尺寸對很多人來說難以接受。因此,價格更有競爭力的3D印表機就有了市場。可是,雖然這種3D印表機可以使用類似ABS的材料,可它們的局限性也很明顯。MakerBot的工程副總裁Dave Veisz談到這些問題時就表示:無障礙增材製造的最新發展,使工程師和製造商能夠突破這一限制,彌合高端工業級增材料製造和桌面級3D列印之間的鴻溝。

如果你不小心踩到過樂高積木,你就會知道那些小積木會給你帶來多麼難以置信的疼痛,那就更不用說那些更堅固的材料了。它們超強的耐用性和抗拉強度以及光潔度,正是得益於一種廣泛用於注塑消費品的熱塑性聚合物——ABS。

除了抗拉強度外,ABS材料還具有耐高溫、可回收利用、抗化學反應、低導電性等優異性能。正因為如此,ABS被用於製造我們身邊的許多日常用品,從汽車儀錶盤到電器外殼,從電腦鍵盤到兒童玩具。

在傳統的注塑成型的工藝成為生產ABS零件最大來源的同時,工業級增材製造是另一個受歡迎的快速生產ABS原材料的選擇,因為產量大成本又低。雖然生產真正的工程級ABS部件的能力,在高端3D印表機中已經變得很普遍,但長久以來桌面級增材製造工藝難以滿足工業設計師或工程師所期望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

所面臨的挑戰

問題的根源在於ABS的耐高溫性和熔點,因為當材料冷卻時就會有分層產生,導致部件的結構嚴重弱化,並最終出現翹曲和裂紋——而這種情況就抵消了最初選擇ABS的原因。如果零件通過淬火迅速冷卻時,由於暴露於空氣中,它也可能受到由此產生的收縮力。因此,使用桌面級3D印表機來生產ABS零件時,就需要使用控制冷卻過程和封閉腔體的製造工藝。零件越大,可能受到的收縮力就越大,從而產生一個扭曲的「塔可」形狀。

一些工程師可能會完全放棄ABS材料,轉而使用其他材料,比如PLA。它通常要求較低的列印溫度190-230度(相比於ABS推薦的210-250度),同時也降低了出現翹曲的風險。然而,PLA的低熔點是以失去大量的抗拉強度為代價的,當溫度超過50度時,會導致零件易碎。

對於那些堅持使用ABS的人,工程師可以給出了一些「技巧」或替代方法來提高零件質量。大多數解決方案歸結為兩個基本策略:修改材料或修改3D印表機。

其實在網上搜索一下,你就會發現一系列經過修改的ABS材料,從變色的半透明的,到阻燃的,甚至是會發光的(夜光)材料。這些化學材料的靈活性使工程師們能夠自由地調配出他們需要的配方。

然而,修改配方往往是有代價的,被稱為「優化3D列印」的ABS也不例外。雖然化學改性ABS可以增強耐熱性——通過增加添加劑或增加聚丁二烯(ABS中的B)的比例——但這也是有取捨的: 較低的熱變形度溫度、較低的拉伸模量、和較低的拉伸強度。這可能生產出一個劣質的產品,完全不符合ABS的許多高性能應用標準,如生產汽車和航空零部件。

「真正的ABS」障礙增材製造的發展

如果修改材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就該看看如何修改3D印表機了。今天市場上的許多桌面級3D印表機允許用戶調節構建板的溫度,通過一個溫度控制的加熱床,使得部分熱量轉移到3D列印部分的底部,降低了出現分層的風險。MakerBot在早期的3D印表機上採用了這種方法,但是效果不明顯。因為運用這項技術不可能同時控制零件所有分層的溫度,從而導致零件變得容易開裂和變形。

當我們設計最新一代METHOD列印平臺時,我們決定控制構建平面的溫度,而不僅僅是構建板的溫度。不是簡單地從底部加熱,封閉的腔室允許熱量在腔內循環,將空氣從兩邊拉過來。這就優化了操作環境,因為每一層都是在相同的熱環境下列印,而不需要「修補」印表機的設置。該技術旨在幫助工程師以比傳統製造工藝低得多的成本生產出尺寸更精確的ABS部件。

即使有一種新的方法來控制建造平面的溫度,挑戰還是存在的。由於擠壓機處於較熱的環境中,因此有膨脹的風險。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在桌面級3D印表機上使用ABS普遍存在發熱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是一定要用這些材料呢??

答案就在我們對未來製造業的展望中,這是一種分散的、隨需應變的生產模式,由增材製造技術驅動。在未來的許多年裡,注射成型ABS由於其速度快、成本低,仍將是大規模生產的最佳選擇,但當所需的體積在數十、數百甚至數千,或需要定製生產時,增材製造確實佔了上風。傳統的那種創建一個工具、原型或終端部分的成本效益分析,已經不再適用了。最新的設計是那種可以更快地測試和迭代,加速創新和上市時間,所有這些都比傳統方法的成本低得多。

除了傳統的3D印表機,我們還可以在其他設備上使用真正的工程級ABS,讓更多的工程師享受增材製造帶來的優勢。而這些工程師目前只能使用昂貴的大型工業3D印表機來滿足自身的ABS要求。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推出的METHOD X 3D印表機,對於工業級增材製造來說是一次飛躍。它首次將ABS應用到更易使用的3D印表機上,以使普通的設計師或工程師就能夠使用到工程級的ABS,用來列印更堅固可靠的零件。

All Axis Robotics就是METHOD X實際應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公司生產了定製化的ABS部件打磨機,以適應機器人的設計缺陷。通過使用METHOD X團隊能夠在短時間內使用高強度和耐用的ABS材料生產出砂光機,避免了使用外部供應商而導致的高成本和長交貨期。

隨著ABS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增材製造的發展可以將這種能力擴展到更廣泛的行業中,以代替傳統的製造工藝。雖然大型工業3D印表機仍然是解決ABS某些行業需求的重要工具,但毫無疑問,可以進行真正的工程級ABS列印的3D印表機為工程師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相關焦點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如面向功能需求重新設計零件等,可充分利用增材製造工藝優勢,同時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兼顧生產效率與經濟性。與第一類零件對比,第二類零件對面向增材製造的設計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未來的主流研究方向。I 原材料研究金屬粉末作為金屬增材製造的原材料,其化學成分、粒度分布等指標對製件質量存在重要影響。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
  • AFP 增材製造技術將用於複合材料Alpha火箭機身生產
    運載火箭、太空飛行器製造企業Firefly宣布將從2021年開始通過自動纖維放置(AFP)增材製造技術,為複合材料火箭Alpha 生產大型纖維複合零件。Firefly 將安裝的AFP 系統是由英格索爾(Ingersoll )提供的。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今年3月,國內金屬3D列印龍頭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幅面雷射選區熔化設備BLT-S450(可選單雷射/雙雷射/四雷射三種配置),將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在航天液體動力領域大尺寸、複雜結構、高性能構件擴展應用和國產增材製造裝備的研發升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同傳統製造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柔性化、易於實現智能化、生產周期短、能生產出很高力學性能的零件等特點,該技術已經在航空、國防、交通、能源、冶金、礦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展現出誘人前景。雷射增材再製造是以雷射熔覆技術為基礎,對服役失效零件及誤加工零件進行幾何形狀及力學性能恢復的技術行為。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增材製造產業中遊主要為設備及製造服務,參與者包括增材製造機設備商和增材製造製造服務商,這個階 段主要任務是將增材製造產品生產出來。增材製造設備是整個產業中最重要的一環。3.3.2軟體供應商 隨著增材製造技術走向工業生產,除了設計軟體和仿真軟體之外,與增材製造相關的軟體中出現了兩個關 鍵的類別,即工作流程和安全軟體。設計和仿真軟體對於增材製造至關重要,增材製造技術提供了傳統製造方 法無法實現的複雜幾何形狀的可能,同時這也為拓撲優化、創成式設計等先進設計優化工具增加了需求。
  • 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術是基於離散-堆積原理,由零件三維數據驅動,採用材料逐層累加的方法製造實體零件的快速成形技術。增材製造技術無需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體化製造複雜構件,並有望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構型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飛行器零部件結構,提高結構效率,實現結構輕量化、高性能化。由於簡化或省略了傳統製造中的工藝準備、模具設計等環節,產品數位化設計、製造、分析高度一體化,能夠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按熱源類型可分為3類:雷射、電子束和電弧。
  • Fraunhofer的futureAM – 下一代增材製造大幅提升3D列印經濟效益
    虛擬實驗室已經證明了其作為數字平臺的價值,該數字平臺可以確保所有AM-增材製造任務區域和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交換。在這種情況下,弗勞恩霍夫增材製造生產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APT開發了用於AM增材製造組件設計的各種軟體工具。還創建了針對金屬增材製造的基於Web的仿真工具,即使初學者也可以使用。
  • 增材製造中表面光潔度的重要性,及光整加工技術的種類和應用現狀
    增材製造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的主要驅動力在於減輕重量,運營商願意為提高燃油經濟所帶來的運營成本降低付出代價。人們對增材製造的零件密度、孔隙率和晶粒結構的最初質疑正在得到克服,該技術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用於生產認證部件。
  • 批量噴射金屬3D印表機,將開啟增材製造2.0時代?
    2020年11月18日,Desktop Metal正式將其粘合劑噴射3D列印技術定義為「增材製造2.0」,北美、EMEA和APAC的客戶正式將Shop System商業化。這是否意味著人們期待已久的用於終端生產的金屬粘合劑噴射革命終於來了?
  • 美國開發革命性的增材製造碳纖維零件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與Impossible Objects宣布已經開展合作研究和開發協議,基於Impossible Objects的(CBAM)複合型增材製造技術,Impossible Objects的工藝類似於熔融沉積成型(FDM)技術,但是,與FDM直接在一個空的列印床上層積材料不同,該技術在一種纖維板上列印。
  • 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展示室裡,十幾臺高低不等的3D列印設備分布四周,中間的桌子上則擺放有杯子、運動鞋、人體骨骼、汽車模型、城堡模型等通過3D設備列印出來的各種模型。「3D列印實現了製造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
  • 全方位填補增材製造標準空白!ASTM 又開展8個標準研究新項目
    標準在推動增材製造技術的增長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標準開發展組織ASTM 國際近日宣布了在增材製造標準研究方面的所開展八個新項目,推動技術標準與快速發展的增材製造技術保持一致。這八個項目涉及到ASTM 增材製造卓越中心(AM CoE)的高優先級標準化研究領域,包括設計、數據、建模,原料、過程、後處理、測試和鑑定。
  • 第206篇《走進王華明的世界——兼談對增材製造的認識》
    以1987年成立商業化增材製造設備公司為標誌,全球進入增材製造時代。隨後,熔融沉積成形(FDM)、雷射選區燒結(SLS)、雷射選區熔化(SLM)、雷射近淨成形(LENS)、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三維立體列印(3DP)、分層實體製造(LOM)、生物3D列印等技術先後出現。我國也在80年代末,啟動增材製造技術的研究,開始研製增材製造裝備和開展產業化應用。
  • 以色列XJet開設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
    近日,以色列3D列印公司XJet在Rehovot正式開設增材製造中心。新中心配備了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XJet Carmel AM系統,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和陶瓷增材製造中心。XJet的增材製造中心佔地8,000平方英尺(約743平方米),位於Rehovot科技園。XJet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其新型3D列印材料及其NanoParticle Jetting技術的開發,該技術可用於金屬和陶瓷材料的生產。「新的增材製造中心是我們追求廣泛的多材料應用的關鍵部門」,XJet執行長Hanan Gothait說。
  • 網絡研討會:增材製造啟航—GE航空通往批量生產的道路
    GE9X 發動機由兩部 GE9X 發動機所驅動的波音 777X首飛為增材製造締造了歷史每部發動機具有約300 個增材製造零部件,由GE航空和 Avio Aero生產。GE航空的增材之旅始於將近十年前, 從CFM LEAP 發動機上的燃油噴嘴進行了重新設計開始,一直到2015 年獲得 FAA 認證。
  • 南洋理工頂尖論文:增材製造316L不鏽鋼的疲勞性能
    此外,文章還從微觀結構出發,解釋了這樣的實驗現象,並討論了本結果對設計高性能增材製造合金的啟發。 金屬部件的增材製造(AM)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工藝技術來實現,這些技術使用粉末、金屬絲或板材作為原材料。以金屬粉末為原料的增材製造工藝為選區雷射熔化(SLM),電子束熔化(EBM)和粘合劑噴射列印(BJP)。這些都稱為粉床工藝。SLM和EBM技術分別使用雷射束和電子束熔化粉末,使用這兩種技術製造的不同合金部件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是研究中報導最廣泛的。相反,對BJP工藝的探索相對較少。使用該工藝生產的金屬零件,其結構-性能相關性還沒有獲得廣泛關注。
  • 增材製造的熱處理高強度鈦合金
    鈦合金是增材製造(AM)的強有力候選材料,以往的絕大多數研究集中於最常用的結構鈦合金Ti–6Al–4V對AM的反應,包括了解其晶相、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Bermingham等針對Ti–3Al–8V–6Cr–4Mo–4Zr合金,首先採用電弧增材製造,然後進行熱處理和力學性能表徵。固溶處理在加工後進行,可消除在增材製造期間可能形成的任何不良亞穩相。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大學的國際研究團隊的兩項發現推動增材製造在航空航天中的應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由維吉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副教授Tao Sun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取得了兩項發現,它們可以擴大航空航天和其他依賴強金屬零件的行業的增材製造。根據製造技術協會的報告,增材製造多年來為飛機生產做出了貢獻。但是,增材製造還會在最終零件的微觀結構中產生缺陷,從而限制了其在管道系統、內部零件和其他非關鍵零件的製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