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術是基於離散-堆積原理,由零件三維數據驅動,採用材料逐層累加的方法製造實體零件的快速成形技術。該成形方法最大優勢是無需傳統的刀具即可成形、降低工序、縮短產品製造周期,尤其適於低成本小批量產品製造,而且越是結構複雜、原材料附加值高的產品,其快速高效成形的優勢越顯著,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能源化工、微納製造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面對新型飛行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要求,其零部件逐漸向大型化、整體化發展。增材製造技術無需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體化製造複雜構件,並有望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構型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飛行器零部件結構,提高結構效率,實現結構輕量化、高性能化。由於簡化或省略了傳統製造中的工藝準備、模具設計等環節,產品數位化設計、製造、分析高度一體化,能夠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按熱源類型可分為3類:雷射、電子束和電弧。過去20年主要研究以雷射、電子束為熱源的粉基金屬增材製造技術,通過不斷熔化或燒結金屬粉來連續逐層製備複雜結構零部件,現已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能源動力等高精尖技術領域部分關鍵零部件,但由於其原材料、熱源特點,金屬粉基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在成形某些特定結構或特定成分構件時受到一定限制而無法實現或即使可以成形,其原材料、時間成本很高,具有諸多不足之處:(1)對於雷射熱源,其成形速率慢、鋁合金對雷射的吸收率低等;(2)對於電子束熱源,真空爐體尺寸對構件體積的限制;(3)粉基金屬原材料製備成本較高、易受汙染、利用率低等均增加了原料成本。

  基於上述原因,現有的技術成形大尺寸複雜結構件時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應對大型化、整體化航天結構件的增材製造需求,基於堆焊技術發展起來的低成本、高效率電弧增材製造技術受到部分學者關注。電弧增材製造技術(Wire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e,WAAM)以電弧為載能束,採用逐層堆焊的方式製造金屬實體構件,該技術主要基於TIG、MIG、SAW等焊接技術發展而來,成形零件由全焊縫構成,化學成分均勻、緻密度高,開放的成形環境對成形件尺寸無限制,成形速率可達幾kg/h,但電弧增材製造的零件表面波動較大,成形件表面質量較低,一般需要二次表面機加工,相比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電弧增材製造技術的主要應用目標是大尺寸複雜構件的低成本、高效快速近淨成形。

  本文主要介紹電弧增材製造技術現狀,分析現階段該技術研究的不足之處,探討其可能的發展方向,闡述該技術在大型化、整體化高端航空零部件製造中的應用。

  WAAM技術現狀

  1WAAM裝備系統:1.1基本硬體構成及特徵

  電弧增材製造是數位化連續堆焊成形過程,其基本成形硬體系統應包括成形熱源、送絲系統及運動執行機構。電弧增材製造三維實體零件依賴於逐點控制的熔池在線、面、體的重複再現,若從載能束的特徵考慮,其電弧越穩定越有利於成形過程控制,即成形形貌的連續一致性。因此,電弧穩定、無飛濺的非熔化極氣體保護焊(TIG)和基於熔化極惰性/活性氣體保護焊(MIG/MAG)開發出冷金屬過渡(Cold Metal Transfer,CMT)技術成為目前主要使用的熱源提供方式。

  作為由點向三維方向擴展的運動執行機構,其位移與速度、位置的重複定位精度、運動穩定性等對成形件尺寸精度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數控工具機多作為形狀簡單、尺寸較大的大型構件成形,機器人具有更多的運動自由度,與數控變位機配合,在成形複雜結構及形狀上更具優勢,但基於TIG的側向填絲電弧增材製造因絲與弧非同軸,如果不能保證送絲與運動方向的相位關係,高自由度的機器人可能並不適合,所以機器人多與MIG/MAG、CMT、TOP-TIG等絲弧同軸的焊接電源配合搭建電弧增材成形平臺。在國內外電弧增材相關研究機構的報導中,所採用的成形系統如表1所示。相比TIG、MIG/MAG、PAW等,CMT具有低熱輸入、無飛濺等特點。此外,其送絲運動與熔滴過渡過程可進行數位化協調,在物質輸入方面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可能會成為將來電弧增材製造的主要熱源方式。

相關焦點

  • 電弧增減材複合製造精度控制研究進展
    1 電弧增材製造應用基於電弧增材製造的諸多優點,該技術被稱為一種低能耗、可持續的綠色環保製造技術,特別適用於難加工及貴金屬零件的增材製造。電弧增材複合銑削減材的製造工藝在面向航空航天等領域中有所應用,且在輕量化、大型化整體壁板結構製造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電弧增材製造高熵合金玩出新高度:多股絞絲增材
    其中增材製造因其獨特的優勢,收到研究人員和產業領域的關注。增材製造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粉末和絲材兩種,對高熵合金來講,目前主要是粉末為主,用於選區雷射融化(SLM)、雷射熔覆(LMD)、選區電子束熔化(SEBM)和等離子弧增材製造(PPAW)等。
  •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3D列印正成為製造業新的增長點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9日訊(記者 奉永成)2020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今天舉行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基於機器學習的工藝預測l 名稱:浙江大學l 2020研發重點:浙江大學開發了基於機器學習的多層電弧增材製造過程熱歷史的預測方法,包括:1)建立多層電弧增材製造過程熱分析仿真模型,進行有限元模擬分析,提取每一仿真步時刻的製造狀態數據和溫度數據,建立多層電弧增材製造過程熱歷史資料庫;2)建立基於雙向長短時記憶網絡的集成學習模型並訓練;3)完成集成學習模型的訓練及測試並保存後
  • 增材製造的熱處理高強度鈦合金
    鈦合金是增材製造(AM)的強有力候選材料,以往的絕大多數研究集中於最常用的結構鈦合金Ti–6Al–4V對AM的反應,包括了解其晶相、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Bermingham等針對Ti–3Al–8V–6Cr–4Mo–4Zr合金,首先採用電弧增材製造,然後進行熱處理和力學性能表徵。固溶處理在加工後進行,可消除在增材製造期間可能形成的任何不良亞穩相。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預測了增材製造技術在未來壓電材料器件製作方面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旨在為未來製作高性能壓電材料器件提供新思路。 壓電器件的增材製造工藝 增材製造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前沿製造方法,推動了壓電器件的發展,從微型器件的一步成型到大規模器件,提高了壓電器件的性能。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3.3全球增材製造產業格局 增材製造產業是一個生態圈體系,增材製造推動分布式製造業的發展是設備硬體、設計軟體、列印材料、後處理、質量控制技術綜合發展的結果。3.3.1硬體製造商 隨著將增材製造技術集成到生產中的製造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增材製造硬體製造商正在持續研發更快、 更準確的工業級增材製造設備。這些企業不僅僅包括了在業內具有獨角獸地位的公司,也包括一些有意願布局 增材製造技術的傳統製造公司。
  • TC4鈦合金是什麼材料 鈦合金熱處理方法 鈦合金電弧增材製作技能
    1.2 電弧增材製作技能 1.2.1 金屬增材製作技能原理及概況增材製作的原理為依據在三維軟體上取得的 CAD 數據模型進行切片處理,將三維模型轉換成二維截面,經過熱源對二維截面進行逐層掃描,使用逐層累積的辦法成形出實體零件。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同傳統製造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柔性化、易於實現智能化、生產周期短、能生產出很高力學性能的零件等特點,該技術已經在航空、國防、交通、能源、冶金、礦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展現出誘人前景。雷射增材再製造是以雷射熔覆技術為基礎,對服役失效零件及誤加工零件進行幾何形狀及力學性能恢復的技術行為。
  • 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經歷了初期產業鏈分離、原材料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與不完善、以及成本昂貴等問題後,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至2019年為止,中國增材製造技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同時對採用該技術製造的多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也做了介紹。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呈現一種通過冶金的辦法製造多材料的手段,即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和組合式合金成分設計兩種手段結合在一起來製造多材料金屬材料。作為案例,首先為大家展示混合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鋼: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馬氏體時效硬化鋼。然後展示其他的案例。
  • 姜鋒調研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
    本報訊 (記者 侯燕妮)8月18日,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副省長姜鋒赴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調研籌建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增材製造國家研究院董事長盧秉恆參加會議。
  • 第206篇《走進王華明的世界——兼談對增材製造的認識》
    王院士介紹了他和他的團隊矢志攻關,在增材製造領域取得的世界級成果,介紹了在已向世人披露的幾個新航空型號以及航天、核工業等領域中增材技術的應用,展望了該項技術的發展前景。10月28日,北航65周年校慶日,喜逢華明院士,有幸在他的引領下,第一次走進他的實驗室和研發試製中心。他熱情而詳盡地介紹他的工作,在現場我看到如件件「寶物」般的成形樣件。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為了預防上述缺陷的發生,需要藉助增材製造工藝仿真深入理解該過程。近年來,隨著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發展,該過程的數值模擬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出覆蓋各個尺度的數值模型,包括零件的宏觀熱應力分布數值模型、熔池內流動的介觀數值模型、熔池凝固過程的相場、組織模擬等[28]。
  • 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如圖1所示,近年來最有工業應用前景的顛覆性、變革性超高精度面投影立體光刻微納米3D列印技術(PμLSE)得到快速發展,能夠突破現有其他微納米尺度3D列印技術所普遍存在的「製造精度和加工樣品尺寸」之間的固有矛盾,可以實現高精度、高效率、大尺寸、低成本製造。
  • 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取得階段性成果
    目前,位於示範區晉中開發區的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與省城口腔醫療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在3D設計模型轉化為現實產品方面取得了突破。記者了解到,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在牙科3D列印方面取得的成績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研究院自2016年12月掛牌運行以來,已在教育、醫療、工業、文創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國內3D列印行業佔有重要地位。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領域的典型代表技術,3D列印的發展時刻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被業內專家視為3D列印領域高難度、高標準的發展分支,在工業製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 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
    ,展示了可持續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SSAM)的有效性 在過去的十年裡,增材製造(AM、3D列印)的發展非常迅速並且在節能、清潔能源等領域由於可以實現減少材料和資源的浪費以及無需要特殊的工裝等方面的優勢而獲得了非常有潛力的應用。
  • 高效細化劑助力增材製造
    導讀:增材製造(AM)是一種有前途的生產方法,擅長生產複雜的幾何形狀。這些增材製造材料性能取決於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結構,對晶粒結構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本研究探討了納米功能化鋁合金中存在的獨特熱條件和晶粒細化的途徑,重點研究了Al-Ta體系,其中Al3Ta金屬間化合物被證明具有可觀的晶粒細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