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2021-01-19 電子發燒友
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10:25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蔡林濤團隊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設計了一種由順序性磁驅動和光觸發的 AI 微納機器人,並將其用於實現主動靶向的癌症治療。

研究表明,該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通過內乏氧驅動和外磁場驅動實現自主靶向遊動、以及磁 / 光序貫操控,在小鼠體內實現了磁控導航、腫瘤穿透和光熱消融。

圖 | 蔡林濤發表關於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植入體內相關研究

如果該項技術應用於人體,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腫瘤患者體內植入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它可以自動遊向腫瘤病灶部位,並將腫瘤消除,隨後機器人本身可以被人體吸收,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損害。

吞下一個微納生物機器人,它可以像醫生一樣在人體內 「手術」 切割病灶,這樣的想法在醫學界被稱為 「吞下外科醫生」 幻想。是由諾貝爾物理學家查德・費曼在 1959 年率先提出的,他曾預言 「人類未來可以吞下外科醫生」。

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造微納機器人的研究得以深入,腦損傷、惡性腫瘤等醫學難題在微納機器人領域看到了希望,查德・費曼的美好幻想似乎真的要實現了。

採用可降解微生物,把 AI 微納機器人打造成鋼鐵俠 

 

2019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提出,微納機器人的應用瓶頸是其材料的生物兼容性。

蔡林濤團隊在既往研究之上,選用海洋來源的趨磁細菌(AMB-1)作為模板,利用麥可加成反應將納米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 nanoparticles)光敏劑負載到細菌表面,構建了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AI microrobot),再通過磁場操控和光學觸發,實現腫瘤穿透和光熱消融。

這裡的 「AI」 指的是趨磁細菌(AMB-1)和吲哚菁綠納米顆粒(Indocyanine green nanoparticles),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趨磁螺菌作為可降解的一種微生物,安全性很高。同時,不同於目前的微納機器人通過血液循環的被動靶向治療,趨磁螺菌可以自主 「遊向」 腫瘤部位。

據蔡林濤介紹,趨磁螺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主動靶向遊動,一方面是受內部乏氧驅動效應,對缺氧的腫瘤部分有靶向;另一方面,受外部磁場調控,會自主流向腫瘤部位。

這個過程,就是為微納機器人裝上一個能源動力系統,提升微納機器人到達病灶部位的精準度。

以趨磁螺菌為基礎,附加上由吲哚菁綠納米顆粒構成的光敏劑,用雷射刺雷射敏劑產生局部高溫,從而達到消除腫瘤細胞的目的。

為了確保過程中不會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影響,蔡林濤將溫度控制在 50-52℃間,這個溫度區間腫瘤細胞的耐受能力差,幾分鐘就會被殺死。

吲哚菁綠還可作為螢光顯像劑,又結合細菌內磁小體的核磁共振成像完成體內的雙重可視化追蹤。

蔡林濤認為,整個研究最創新也是最核心的地方在於,在原來被動體系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個能源體系,類似於把微納機器人變成鋼鐵俠,可以在病患體內自主 「打怪」。

圖 |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單一 / 群體控制

加載能源的 AI 微納機器人可穿透多種複雜生物屏障

目前,使用微納機器人技術在生物醫療領域的嘗試有很多,但如何克服複雜的生物內部結構是所有研究繞不開的難題。

以穿透屏障為例,蔡林濤針對三種不同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物理屏障:在實際臨床腫瘤治療中,腫瘤周圍存在著 「基質屏障」,這種像外殼一樣的細胞層具有高緻密性,導致常規納米機器人很難穿透進腫瘤內部。

蔡林濤表示,通過磁場驅動的 AI 微納機器人能夠有效地穿透屏障,過程中也不會導致微納機器人變形。

生物屏障:在常規藥物治療中,藥物是通過分子蛋白通道進去到病灶區域,但惡性腫瘤如腦膠質瘤這種特殊情況具有對藥物的排斥性,這樣就會導致藥物無法輸送。AI 微納機器人通過外部磁場的拉動同樣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同時,AI 微納機器人可以針對複雜環境畫出路徑,運動幅度 360° 不受限。

圖 | AI 微納生物機器人精準操控路徑

梯度屏障:常規藥物治療還受循環系統影響,無法抵達循環較差的病灶區。AI 微納機器人可以通過精確定位,完成對藥物的輸送。

蔡林濤表示,「AI 微納機器人不是靠滲透、擴散進去病灶區,而是通過主動靶向的方式。有了外在磁場能源的加持,AI 微納機器人可以突破很多生理屏障,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增強微納機器人生物內驅動,是下一代藥遞送技術的核心

 

蔡林濤認為,現在微納機器人以機械力或電力驅動為主,未來微納機器人的驅動應該是生物化的,這是下一代藥遞送技術的核心。

生物內驅動的微納機器人能成為未來的關鍵取決於以下三點:

生物安全性高。生物本身融合屬性能讓其在完成工作後自動降解,不會在體內產生和殘留有害物質、以及造成額外副作用。

定點投遞精準度。根據生物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讓其自主遊向乏氧區域,進而保障微納機器人能夠精準達到病灶,不會到達身體不需要治療的區域。

驅動控制更高效。點對點雷射觸發局部高溫非常考驗精細化操作,如果熱量彌散會導致傷害身體健康細胞,定點投遞精準的同時,還可保證後期雷射進行高效的定點釋放。

目前,蔡林濤團隊已經開始研究通過生物內驅動增強微納生物機器人的功效。除趨磁細菌外,團隊也在嘗試用酵母菌、人體益生菌等物質,同時通過酶催化體系和化學催化體系,完成微納機器人的內驅動,讓藥物顆粒穿過複雜的人體屏障直達病灶。

從人體自身尋找微納機器人的內生能源在安全性上更進一步,通過酶催化形成一個氣體模式,這個氣體就像推進器一樣,帶著微納機器人去制定區域。

「生物內驅動的微納機器人就如同一個帶有 GPS 導航的深水炸彈,只會去指定的地方爆炸,不會對其他地方造成損害。」 蔡林濤說。

他坦言,通過生物內驅動的 AI 微納機器人有望在未來 3-5 年內完成臨床試驗,隨後會被推廣使用在腫瘤治療當中。

納米醫療的 「魔幻」 未來 

 

與 「吞下外科醫生」 的幻想相同,蔡林濤對微納機器人在醫療上的應用也有著 「硬核」 幻想。

蔡林濤直言,研究納米醫療的終極目標是要打造一個 「健康倉」 的概念,通過光學和磁場控制,讓病人無需手術就能把病治好。

 

傳統的分子靶點治療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方式,相當於強制性破壞身體內的內生環境,會造成如炎症、感染等副作用。

健康倉的治療理念是通過內在內生生物和外在磁場和雷射控制,其能根據人體實際情況進行全自動化的針對性治療。

「人只需要躺在健康倉裡,不會有任何疼痛感知,甚至只是睡一覺,你的病就被治好了。」 蔡林濤說。

想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除了理論基礎,也離不開多學科的知識融合。蔡林濤認為未來的醫療技術是一個綜合學科的整合過程,如果想要實現理想的健康倉,需要生物人才、材料學人才、化學人才、物理人才等等專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共同討論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自 2008 年以來,蔡林濤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校研究納米醫療技術至今已經 12 年。他所研究的 「以癌治癌」 同源靶向仿生納米載藥體系、光敏 GPS 癌細胞追蹤系統等納米技術治療腫瘤方案,被 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 等學術期刊轉載。

研究之路任重而道遠,但蔡林濤團隊對未來納米醫療的發展很有信心。他預言,「納米醫療雖然研究的是一個微觀的體系,但未來的納米醫療研究會像 Google X 實驗室一樣,把很多學科交叉在一起,做一些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

-End-

 

原文標題:吞下「外科醫生」?中科院研發微納生物機器人,自主遊向腫瘤病灶,實現主動靶向癌症治療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由於其具有靈活運動、精確靶向、藥物運輸等能力,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具極大挑戰性。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因此,新型主動藥物遞送方式既必要又重要。1966 年的電影《奇幻旅程》,講述了醫療工作者被縮小到微納米尺寸,然後再被注射到一位科學家體內,直接遊到病患區進行治療的故事。吳志光說:「人們一直幻想能不能做出主動的遊動納米機器人,裝載藥物在人體內遊走,將藥物遞送給病患區域內。」 他對遊動微納機器人的研發便致力於此。
  • 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 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研製出的這款有機和無機相結合的微納機器人,提供了生物雜化材料體內應用的新前景。相關論文刊發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並被遴選為當期封面。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尺度介於微納米級別,可以對微納空間進行精細操作的機器人。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米機器人通常指在微納米尺度下具有某種功能和特性的微型機械裝置,因其具有微小、遠程、靶向、可控、微創等優點,對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微納米尺度下,流體環境具有與宏觀迥異的微觀特徵,如低雷諾數、粘滯力佔優、相對阻力更大等,且外部驅動方式受到空間、環境、硬體等宏觀條件的限制,具有單一結構功能的機器人無法滿足複雜微環境下的特殊任務需求。
  • 劉連慶 研究員/ 焦念東 副研究員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
    擔任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副主席、智慧機器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組專家、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秘書長等。 研究方向: 1、微納機器人學:微納尺度下機器人的感知、驅動與控制方法研究; 2、類生命機器人:研究基於生命系統和機電系統在分子、細胞和組織尺度融合的先進機器人系統; 3、微納製造技術:納米材料的自動化批量輸運,納米器件的加工
  • 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 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受訪者供圖  因具有靈活運動、藥物運輸等能力,微納機器人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然存在極大的挑戰。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 四川大學林雲鋒等《AFM》:「蜜蜂毒液」實現主動靶向治療
    然而,這類研究主要關注材料的靜態結構和被動靶向,除了生物傳感器研究以外,基於FNA結構的動態和主動靶向策略卻鮮有報導。在自然界中,蜜蜂能夠安全地攜帶毒液,並在遇到危險時才釋放毒液。受此啟發,四川大學的林雲鋒/ Liu Zhan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李茜等人將蜜蜂毒液的主要成分蜂毒素(MLT)裝載進四面體FNA(tFNA)外骨架中,形成可用於主動靶向治療的納米蜜蜂機器。
  • 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癌症早篩AI、ET工業大腦等入選
    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意念可控假肢、騰訊的癌症早篩AI—騰訊覓影、阿里雲的ET工業大腦、清華大學的石墨烯「人工喉」、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聯合研發的醫用納米機器人等被評為首屆智博會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智博會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名單。
  • 劉連慶: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應用亟待生物兼容性材料發展
    近日,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21日至23日,大會主論壇圍繞「國際合作與機遇」「基礎技術與創新」等主題展開。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接受採訪,介紹微納操控與微納機器人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癌症靶向療法研發與交易「前浪」未息,「後浪」又襲
    它們在21世紀之初形成了腫瘤藥物開發的支柱,並在今天繼續推動著人們的研發興趣。使得資本可以通過踏足一波又一波的靶向腫瘤治療研發和商業化浪潮,不斷獲得增長。來源:Foundation Medicine官網,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生物標誌物檢測的進步有助於藥監機構簡化其審查靶向癌症藥物的方法
  • 中科院青促會第一屆青年微納傳感技術論壇舉辦
    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中科院青促會理事長劉倩出席會議。來自微納加工、化學傳感、材料、生物和光電等領域的30餘名青促會會員參加了論壇。部分院外青年科研人員應邀參會。  葉甜春在開幕式上致辭。在當前「萬億傳感器革命」的背景下,只有主動創新才能在傳感技術領域佔據先導地位。青促會作為中科院人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科研工作的主力軍。他勉勵與會人員要發揮先鋒作用,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加強交叉融合、勇於打破常規,保持創新的熱情和激情,以一流的科研工作推動科技發展。
  • 微納機器人、「通用熊貓血」、化溼敗毒顆粒、隕石坑,這些科技熱詞...
    微納機器人、「通用熊貓血」、化溼敗毒顆粒、隕石坑,這些科技熱詞你了解幾個?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浙大學者研製出一款靶向治療腫瘤微納機器人
  • 人類與癌症的史詩級較量:分子靶向治療 倍道而進、一日千裡 _ 東方...
    伴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表觀遺傳學以及腫瘤免疫學等基礎科學探索不斷深入,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取得突出進展,目前已上市靶向藥物達百餘種、涵蓋 27 種常見癌症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作為新藥研發皇冠上的明珠,靶向腫瘤藥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醫藥研發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成熟靶點更新迭代、在研靶點不斷創新。
  •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靶向SerpinB9的癌症免疫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7:32 通過抗serpinb9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以及進行免疫治療,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Reza Abdi研究組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
  • 科學家如何靶向幹細胞來治療多種人類癌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如何通過靶向作用幹細胞來治療多種人類癌症,與大家一起學習!【5】Sci Rep:鑑別出癌症幹細胞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有望開發出高效抗癌療法doi:10.1038/s41598-019-51004-3在癌症生物學的世界裡,並不是所有生物標誌物都是一樣的,這些分子能夠提醒醫生患者機體中不正常的過程可能正在進行,其會以一系列異常蛋白的形式出現,比如激素、酶類或信號分子等,而且其因人而異。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黨田野 攝   中新網西安6月29日電 (黨田野)「智能控釋材料的構築可成功解決腫瘤、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等病症的精準治療,骨骼、皮膚、牙齒等組織的高效誘導再生等生物醫學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陳鑫29日稱,這一技術未來還將用於美容、增高等應用領域。
  • DNA機器人,或讓更多疾病治療未來可期
    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