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機器人,或讓更多疾病治療未來可期

2020-12-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

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上執行任務,因此它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發揮作用,這也讓很多科研人員看到了其在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框架核酸提升DNA機器人「智能」

「DNA納米機器人最核心的技術就是DNA摺紙技術,在此基礎之上,融合了一些可調控的機制,使得DNA不止能被折成各種結構,還具有了動態的機械功能,從而可以被稱為『機器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浩介紹,雖然DNA納米機器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機器人,但之前能構建的生物分子都沒有這些動態的功能,而DNA摺紙技術幫助實現了分子的自組裝,因此能賦予它一些動態調控的功能,使之更智能。

「不同形式的DNA結構也被稱為框架核酸。通過DNA摺紙技術,將連成片的DNA當作『紙』,經過設計和堆疊,構建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實現了人工設計自組裝核酸結構。這種折出來的框架核酸,具有可編程的尺寸、形狀和機械性能。有了這些DNA框架結構,科學家就可以在納米範圍內精確地組織小分子,使其成為架構納米藥物的有效平臺。」齊浩介紹,通過DNA摺紙技術,就可以搭建出機器人的「骨架」。

和傳統的DNA相比,DNA框架具有更穩定的結構,不容易被體內的外切酶降解,從而更加準確有效地進入細胞,向人體內遞送靶向藥物。

框架核酸可以賦予機器人一些動態功能,而且這些功能是可控的。「DNA機器人可以實現很多功能,比如DNA行走、識別、結構開合等,這些技術都是通過DNA的序列設計技術來實現的。而序列設計是基於DNA鏈和鏈之間的識別來控制配對。」齊浩舉例說,比如DNA機器人行走,就是根據核苷酸的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C、G這4種鹼基能夠兩兩連接,形成雙鏈。利用這個原理,設計特殊序列的DNA「樁」,這些DNA「樁」就像是DNA機器人前進路上用來踩踏的磚頭。當機器人一隻腳踏上正確的「樁」時腿部會快速進行鹼基配對,另一隻腳隨機選擇一塊正確的「樁」,踏出下一步,踩著之前樁子的那隻腳就變自由了。

「其實很多高分子材料都能做出動態功能,比如溫度、硬度變化,材料也能『動』起來,實現智能化。但之所以DNA用來做機器人引起這麼多關注,是因為DNA摺紙可以在這麼小的尺度折出更複雜的結構,使得DNA機器人的可控精度、靈敏度更高。」齊浩介紹,目前DNA序列設計技術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軟體,可以精準設計出DNA鏈和鏈之間相互識別、作用的序列。

能與更多物質結合實現更複雜功能

「最開始研究DNA摺紙,主要是通過DNA摺紙和組裝,做出一個結構,從而來實現各種功能。現在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讓DNA與生物酶等其他分子結合在一起,以實現更複雜的功能。」齊浩舉例說,就像去年,有科研人員在DNA摺紙技術基礎上,固定納米金、生物酶,並且精準控制。相當於把DNA摺紙做成分子生物晶片,而後固定各種生物元件,以實現更複雜的分子功能。

「這種通過DNA摺紙,折出高精準度的核酸框架,而後再把具有不同功能的生物分子精準固定在框架上,從而實現各種生物功能,是DNA機器人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齊浩說,但這些生物分子固化之後,生物功能怎麼去設計,怎麼讓它們相互之間協調工作,這都是後期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目前,DNA機器人的效率也需要提高。 比如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錢璐璐教授研究出的一種可移動DNA機器人,它邁出一步需要5分鐘,一步只能移動6納米,單個機器人用了接近一天的時間才將6個不同的「貨物」運送到指定位置。

「與低效率同時存在的是高成本,每一個DNA機器人的加工成本都很高,如果需要大批量使用成本會更高。」齊浩解釋,這是因為,比如執行一個任務需要100個DNA機器人,目前做不到能精準控制每一個DNA機器人去執行命令,如果有幾個機器人「開小差」,完成任務的效率就更低了,付出的成本就會相應增加。

可成為智能升級版靶向藥載體

「DNA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更多的會用來為某些腫瘤或癌症患者遞送靶向藥,或是製造納米級設備元件,成為精準醫療的加速器。」齊浩進一步解釋,之前都是把藥物做成小分子,在人體內漫無目的地擴散到各個部位。後來出現了靶向藥,就是在藥物上增加識別病灶的分子靶點。而用DNA機器人可以製作智能升級版靶向藥。

齊浩強調,DNA機器人本身並不治病,它只是一個載體,可以攜帶藥物精準到達病灶或者病灶周邊,進行操作精準給藥,以增加現有藥物的效力。

而且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的「邏輯門」,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和操控。齊浩舉例說,研究人員曾製作過一個DNA機器人盒子,盒子裡可攜帶治療腫瘤的藥物,通過設計識別功能,「盒子機器人」可準確找到腫瘤細胞,並且通過識別預先設計好的分子信號,打開盒子門。這個開門的操作就可以設計「和」或者「或」的邏輯門,滿足兩個條件打開門或者滿足兩個條件中的一個就開門。

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完成這麼多複雜的操作,讓科研人員看到了它在醫療領域前景可期。有專家表示,這種微小的機器人甚至可以完成定位,操作一臺小型手術。

不過與大多數新生事物相同,DNA機器人應用於醫療,還有很多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物安全性。

DNA是人類的遺傳信息,使用DNA做成機器人進入人體細胞進行治療,就相當於外源DNA進入人體,可能存在與人類DNA相互作用、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情況,對人類自身遺傳信息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目前的科研人員都還在DNA機器人的構建層面進行研究,它的功能還沒那麼強大。未來DNA機器人的技術一旦成熟並進入到應用層面,生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等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齊浩表示。


文中圖片均由視覺中國供圖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幹細胞可治療的疾病數量增加300%!未來更多疾病期待幹細胞療法的到...
    近期,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了幹細胞市場規模分析報告(2019-2025年),其中的產業透視部分有這樣一組數據:在2005年至2013年間,幹細胞可治療的疾病數量已經增加了300%。這則數據不僅展示了幹細胞治療的巨大前景,也讓人看到了這種療法的發展。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未來可期!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內科牽頭申報的2020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正式獲批,獲批項目名稱為「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臨床研究」。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是一種以視神經炎和脊髓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高復發、高致殘、高致衰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中青年,亞洲人群易感,該病極易復發且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預後較差。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只對部分人有效,而且效果一般。開發有效治療NMOSD的新藥是全世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
    原標題: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
  • 未來可期 醫療機器人行業站上風口
    可以預見,未來國際醫療機器人市場的重心會逐漸向亞洲轉移,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將備受矚目。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相關信息,醫療機器人按照不同的功能可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和醫療輔助機器人4類。
  • 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相信我,近期你是肯定不會見到比這更小的機器人了。這款機器人僅包含一條 DNA 單鏈,以 6 納米每步的步幅來移動,這一步幅大約是人類步幅的十億分之一。這款 DNA 機器人可以拾取並運送微型貨物,它的研發團隊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Lulu Qian 實驗室,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夠利用它的這一功能將藥物運送到個體患病細胞,或者是幫助組裝一些製造難度很高的化合物。
  • 元界DNA第八期節點競選結果正式揭曉
    第八期總投票數量達14,264,805,604(142億)枚DNA,遠超首期50億、第二期65億、第三期76億、第四期93億、第五期105億、第六期112億、第七期132億枚DNA的數據。其中競選團隊包含全球知名行業機構、區塊鏈社區、數字資產管理平臺、行業媒體等,感謝所有用戶對元界DNA節點競選的支持。
  • 中科院院士樊春海:DNA機器人將改變人們對疾病以及治療學的看法
    王輝 徐金忠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 徐金忠)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在《奇異的航程》中設想,通過物質縮小術,讓醫生乘坐潛水艇進入人體治療疾病。雖然物質縮小術在現行的科學體系內行不通,但製作DNA納米機器人,有望起到人體醫生的作用。
  • 疾病控制率100%!靶向藥Adagrasib治療肺癌前景可期
    第1/1b期和2期的結果顯示:Adagrasib作為單藥療法治療接受過化療和一種PD-1/PD-L1免疫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達到了45%的客觀緩解率(ORR)和96%的疾病控制率(DCR)!
  • 疾病控制率100%!靶向藥Adagrasib治療肺癌前景可期
    第1/1b期和2期的結果顯示:Adagrasib作為單藥療法治療接受過化療和一種PD-1/PD-L1免疫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達到了45%的客觀緩解率(ORR)和96%的疾病控制率(DCR)!
  • 胡夕春教授: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新星,ADC藥物ARX788未來可期!
    胡夕春教授: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新星,ADC藥物ARX788未來可期!
  • 胃腸道疾病早發現,可吞咽設備未來可期
    通過結合電化學、電磁、光學和聲學的最新進展,可吞咽裝置能夠進入胃腸道中,從而分析腔內或腔外分析物,為胃腸道治療的新時代鋪平道路,有望幫助患者接受遠程電子輔助醫療。胃腸道的結構為了更好的理解可吞咽設備在胃腸道疾病中的應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胃腸道的功能和結構。特別注意,這裡的胃腸道指的是廣義的消化系統,不僅僅指的是胃和腸道。
  • 2019ASCO搶先看 | SCLC靶向治療篇:二線,三線治療曙光初現,未來可期
    2019ASCO搶先看 | SCLC靶向治療篇:二線,三線治療曙光初現,未來可期
  • 烏克蘭幹細胞治療中心可治療疾病簡介
    1、 高血壓 胚胎幹細胞療法對於治療高血壓(動脈血壓升高)有著積極顯著的療效。 精神生理的改善症精神生理的改變,例如思維、智力提高,體力充沛,焦慮及憂鬱等負情緒減少。據觀察,48%的患者有此改善表現。 恢復免疫力注射胚胎幹細胞後能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指標正常化。免疫改善的效果在治療後3個月後出現,並在緩解期保持穩定。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由於其具有靈活運動、精確靶向、藥物運輸等能力,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具極大挑戰性。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如果患者能夠在疾病早期確診並進行治療,獲得治癒的可能性較大。如果確診時已經發展至晚期,患者亦無需感到絕望,不應放棄治療,因為現在有許多先進的治療方法,可大大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根據腫瘤大小及擴散程度,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4期,治療方法也按期數而有所不同。 ●第1和第2期屬於早期肺癌,可通過手術及化療醫治。
  • 赴美就醫:疾病控制率100%!KRAS G12C靶向藥治療肺癌前景可期
    第1 / 1b期和2期的結果顯示:Adagrasib作為單藥療法治療接受過化療和一種PD-1/PD-L1免疫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達到了45%的客觀緩解率(ORR)和96%的疾病控制率(DCR)!值得赴美就醫患者期待。
  •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 dna研究玩法攻略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在地球生存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可能用於醫療方面!
    你知道世界上存在了三十八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嗎?這是一個有關於人類命運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噬菌體誕生於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菌,之前目前地球上發現最古老的細菌化石來自於三十八億年前,噬菌體是以專門獵殺細菌為生的獵手,它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所以被稱為納米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