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存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可能用於醫療方面!

2020-12-04 OEM專家

你知道世界上存在了三十八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嗎?

這是一個有關於人類命運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

噬菌體誕生於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菌,之前目前地球上發現最古老的細菌化石來自於三十八億年前,噬菌體是以專門獵殺細菌為生的獵手,它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所以被稱為納米機器人。

它的頭是詭異的二十面體,裡面包含了一段最原始的生命物質dna雙螺旋。

頭下面是一條擁有完美幾何結構的螺旋形尾巴,尾巴的底部是五條腿。

同樣擁有完美幾何結構的行走族,我們知道大自然不會畫曲線,一切自然進化

的生物,非生物都不可能擁有像人造機器一樣的完美幾何結構。

噬菌體就是個例外,似乎有人創造了它們。

實際上我們的地球從三十八億年前開始就被噬菌體所統治了。用顯微鏡來觀察地球,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人類、動物、植物、細菌、微生物全部加起來,數量中和也無法超過噬菌體的總數。

科學家估算地球上所有的噬菌體總量大約是十的三十一個次方個。目前我們觀察到的宇宙範圍內,星星的總數大約是十的二十八次方個。也就是說噬菌體的數量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一千倍。

你的手上、手機上、衣服上、肚子裡都有數以千萬計的噬菌體,雖然噬菌體最擅長的是獵殺細菌。

但是噬菌體又是造成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死亡的根本原因。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的生命指的是細菌,噬菌體只對細菌感興趣。那噬菌體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呢?

噬菌體的內部有明確的領地劃分,通常某種噬菌體會選擇特定的細菌當作獵物,定向攻擊這些獵物。當他找到獵物時,尾巴上的行走足會和獵物的抓手位相結合。

這些抓手位也是噬菌體識別獵物的標誌,然後從尾巴裡伸出注射器一樣的針頭到dna獵物的體內。幾分鐘內獵物就會被噬菌體dna所控制,開始按照噬菌體dna的指令製造各種配件,然後製造出來的毫無規律的蛋白質和dna片段組裝成為噬菌體。

然後無數個一模一樣的噬菌體被複製出來,直到細胞破裂,釋放出無數個噬菌體。循環再次開始。從一九二八年。英國醫生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可以殺死細菌後,人們就開始大量地使用抗生素。

但是快一百年過去了,細菌也在進化,進化出了對各種抗生素的免疫力。我們不斷地加大抗生素的威力,細菌就會進化出更強的免疫力。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這個循環的終點就是超級細菌的誕生。

超級細菌將是一種對所有抗生素都具有免疫力,醫生們雖然極力的克制了為病人卡住抗生素的藥物,但是似乎一切行動都無法對超級細菌的到來起到太大的延緩作用。

在2016年8月18日,一位七十歲的美國老人因為傷口的感染,醫生們用了所有的抗生素,甚至拿出了用來對付超級細菌的粘桿菌素,但是都無法消滅他身上的細菌。

醫生們絕望地意識到超級細菌已經來了。1896年英國戲劇學家歐內斯特汗巾發現了噬菌體,並且提出了可以治療細菌性疾病。

現在的抗生素就像地毯式的轟炸一樣,在消滅細菌的同時損傷自身的細胞和有益的細菌。

但是噬菌體被利用之後,就可以對待特定的細菌精確的獵殺。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就對噬菌體做出了研究,科學家們還找到了前蘇聯在二戰當中用噬菌體治療傷人的大量病例,只是因為冷戰的原因,一直沒有被國際社會所關注直到近幾年才被重新的發掘。

也許在這個超級細菌就要降臨的時代,我們可以用噬菌體來對抗超級細菌。

但是這個三十八億年前的納米機器人,就像是三十八億年前就為人類準備好的一樣,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嗎?

相關焦點

  • 在地球生存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可能用於醫療方面
    你知道世界上存在了三十八億年的納米機器人嗎?這是一個有關於人類命運的納米機器人「噬菌體」噬菌體誕生於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菌,之前目前地球上發現最古老的細菌化石來自於三十八億年前,噬菌體是以專門獵殺細菌為生的獵手,它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所以被稱為納米機器人。
  • 38億年前的納米機器人,未來是拯救人類的超級武器嗎?
    如果我說,地球上有一種存在了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你會不會覺得,我這次腦洞太誇張了。也就是說,在我們這顆藍星之上,至少38億年以來,一直有一場戰爭在時刻進行著,從未停止過。這場戰爭每天都會造成數以萬億計的傷亡。但我們卻從未察覺到這場戰爭。這場大戰,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大魔王,它正是藍星上的古老納米機器人——噬菌體。
  • 最不像地球生物的噬菌體,是大自然的bug?還是史前納米機器人?
    在地球漫長的40多億年時間裡,誕生過無數種形形色色的生命體。它們大部分雖早已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但仍有許多留存至今。▶「生物」是什麼?噬菌體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細菌存在之處,它們的數量可能比地球上其他非病毒類生命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可能要超過10^31個(10000……000,總共31個0!),在泥土中、動物體內,甚至海水中,都大量存在,但很多是溫和噬菌體,會與細菌保持一定時間的共生狀態。
  • 活脫脫一個小機器人,奇妙的噬菌體什麼來頭,為啥長這麼科幻?
    它們的致病機理是完全不一樣的,細菌就像是一支入侵人體王國的軍隊,它們有自己的結構與組織,可以獨立生存;而病毒則像是毒品之類的東西,會讓沾染上的人傾盡所有直到衰竭。所以,病毒可以讓人體王國細菌沾染上,也可以讓細菌沾染上,細菌一但沾染上了噬菌體,就會將自己所有的資源用於合成噬菌體所需的蛋白質與DNA,最後衰竭而死。
  • 小型機器人?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
    小型機器人?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人類的誕生對於地球來說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奇蹟,地球在46億年的時間內更換過多代的主人,就像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們並沒有進化成為高級智慧,但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時間不過500多萬年,卻成為了所謂的地球的主人。我們不僅擁有高級智慧,還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而「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本次上榜名單中唯一的機器人研究項目。機器人與醫療的結合,可以落地在治療、康復、運輸、管理等多個環節,能有效節約醫療資源,提升醫療技術,促進醫療智慧化、現代化的轉型發展。  據《2018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之上,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已經佔據較大比重,市場規模超過5億美元,成為推動我國服務機器人快速發展的主力細分。
  • 噬菌體病毒為何長得像納米機器人,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細菌病毒又叫做噬菌體。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噬菌體病毒。噬菌體從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並且科學家研究發現,噬菌體很專一,某種噬菌體只會感染一種細菌。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噬菌體專門感染細菌,而細菌中有一些是致病菌會讓我們生病,因而有時候噬菌體會幫助我們消滅一些致病菌。所以某些噬菌體病毒對我們人類是有益的。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2019 年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志光發表了以《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經過整理後的演講實錄:圖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志光傳統的藥物遞送是被動擴散的,這種方式在病患區域內遞送效率低,而且毒副作用較高。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的進步有望改善現代醫學和生活質量。這些機器人平臺的小型化已經有了許多應用,這些應用在精密醫療方面發揮了作用。由於微型和納米機器人在臨床領域的廣泛應用,它們在精密醫學領域的應用仍然面臨著技術、監管和市場方面的挑戰。儘管如此,最近從概念驗證到體內研究的轉變證明了它們在精密醫學上的潛力。
  • 未來醫療機器人市場可達114億美元
    在政策利好、老齡化加劇、消費群體增加和進入產業化的各項刺激下,醫療機器人行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根據波士頓諮詢的預計,現在每年醫療機器人的營收是40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114億美元。這其中最知名的醫用機器人公司IntuitiveSurgical在2014年的營收就達到了21億美元。而得益於醫用機器人的快速增長,未來商業機器人會取代軍用機器人,成為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市值達到170億美元。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吉爾·班菲爾德說,他是地球和行星科學和環境科學、政策和管理但資深研究員,也是有關該發現的資深作者,該論文發表在2月12日在《自然》雜誌上。「這些巨大的噬菌體填補了非活體噬菌體與細菌和古菌之間的空白。看來肯定有一些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們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病毒和傳統生物體的混合體。」
  • 有些生物看起來不像是自然產生的,比如噬菌體,儼然是個機器人
    特別是有些微小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它們的外觀,一定會加深我們心中的這種看法,因為它們的外觀實在是太有設計感了,很像是一個小小的機器人。這種有著機器人外觀的小生物,其實就是噬菌體。就是說噬菌體並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它必須要通過寄生在細菌內部才能夠存活,它的生存要依賴於細菌,繁衍同樣也要依賴於細菌。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細菌體的樣子都不會認為它是一種生物,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機器,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機器人。我們所見的噬菌體圖片之所以如此像機器,有兩個原因。
  • 「納米機器人」美國宣布已經可以實時控制
    01納米和納米機器人納米,即毫微米,1納米=10的負9次方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納米機器人」是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科技,大白話講,就是超級超級小的機器人。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一項納米機器人實驗的重大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這個消息不僅僅是對於納米科技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對生命科學和人類的以後的生存方式也提供了新的方向。
  • 噬菌體藥物行業:超30億合作,它能否從耐藥性細菌中解救人類?
    據2016年英國政府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每年因細菌耐藥造成約70萬死亡病例,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1000萬,與目前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相當。另一份美國的2013年的報告顯示,單單在美國,每年患上因耐藥性細菌導致的嚴重感染的人數高達200萬人,導致的直接醫療支出高達200億美元。
  • 對話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劉連慶:突破微納米機器人難點還要5到10年
    劉連慶介紹了微納米機器人在精準醫療領域可能帶來的進展,並表示未來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將在微納米機器人的群體控制方面。最近,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微納米機器人課題組,在類生命視覺感知成像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被刊登在了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Biosystems》上。
  • 人類有可能在2045年實現永生,科學家:納米機器人將代替人體
    人類有可能在2045年實現永生,科學家:納米機器人將代替人體人類對於永生的追求,從古至今,從未停止,古代的貴族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尋求所謂的長生藥,但是顯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我們現代人呢?又利用科技的手段,去尋找永生的方法,能否成功,依舊有待商榷。
  • 噬菌體聯合方案可用於防治番茄青枯病
    噬菌體聯合方案可用於防治番茄青枯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3 12:55:01 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韋中、Ville-Petri Friman等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了針對番茄青枯病的噬菌體聯合治療方案
  • Nature綜述:噬菌體的百年研究
    d』Hérelle在1917年觀察到痢疾患者在康復前的糞便樣本中病毒數量明顯增加,這可能是對噬菌體與細菌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的早期生態學認識。在自然環境和實驗室環境中的共同進化實驗表明,共同進化可以促進噬菌體和細菌進化的速度,維持遺傳和表型變異,並可改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確,噬菌體和細菌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並不為奇。
  • 納米機器人
    ,還不需要考慮安全問題,納米機器人是人類史詩級別的創新,人類要繼續勇敢的向這個偉大的領域進軍。 近日,保加利亞科學家日前發明一種用於試管「人工授精」的納米機器人,可大大提高「人工授精」的效率。...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