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
樊春海:框架核酸,一個由DNA組成的納米世界
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科院院士樊春海教授的研究中,DNA不僅是一種遺傳物質的載體,多年在交叉學科從事研究的他,更多時候將DNA視為一種分子信息材料,一種基礎的分子砌塊,通過精確組裝,能夠衍生出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形態。樊春海發展了圖案化精確組裝DNA分子的新方法,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框架核酸」概念並實現了活細胞和活體生物學過程的調控。
-
樊春海院士團隊Nat.Chem.:看DNA摺紙「72般變化」
擴大DNA摺紙的尺寸將使許多潛在的應用成為可能,其中包括超材料構建和基於表面的生物物理分析。本文亮點本文作者證明了亞微米尺度的六螺旋束DNA摺紙納米結構(meta-DNA)可以用作單鏈DNA的放大模擬物,並且兩個包含互補的元鹼基對的meta-DNA可以形成具有程序化利手和螺旋螺距的雙螺旋。
-
DNA機器人,或讓更多疾病治療未來可期
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在滬中科院院士增至102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院士最多
摘要:人事關係在上海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02人,佔中科院院士總數的12.24%。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揭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人事關係在上海的有5位科學家,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5位上海新晉院士中,有2位是女性,她們是馬蘭和朱美芳;年紀最輕的是樊春海,45歲;年紀最大的是馬蘭,60歲。
-
我國年齡最小的三位院士,兩位是江蘇人,一位是浙江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士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統計,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更是達到58歲。但是,並不是所有院士的年齡都很大,那麼,我國現有院士中,哪三位院士年齡最小呢?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南大迎2020級開學典禮 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現場送祝福
今天(9月10號)上午,南京大學舉行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3000多名大一新生在書記校長、老師以及院士學長的祝福下,開啟在南大的學習與生活。
-
...的新院士就是45歲的他!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他是今年上海最年輕的新院士,也是滬上11名新晉院士中唯一不到50歲的一位。 「界面」,是物質相與相的分界面。兩相交界處是物質傳輸、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化的場所。樊春海往往喜歡從界面入手尋找科學問題。科學上的新理論、新發明的產生,新的工程技術的出現,經常是在學科的邊緣或交叉點上。在他看來,「界面」就是「交叉」,學科交叉就是學科的「界面」。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
原標題: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我國最年輕的3位院士,科研成果突出,都是來自江浙地區
對於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職稱就是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這證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好處。院士的評選標準嚴格,要求高,需要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科研成果豐碩。做科研比較辛苦,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需要在積累中取得進步,所以院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平均年齡一般是五十多歲。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所以,接受採訪的院士所列舉的看法,沒法代表其他院士通過投票作出抉擇所依據的理由。或許,這3位院士道出了兩位優秀科學家落選院士的一些因素。但要探究饒毅和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必須逐個採訪或抽樣調查那些沒有投贊成票的院士,而這是無法做到的。因此,他們為何落選院士永遠是一個謎。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因為自身對於自己專業的喜愛,所以跟旁人比起來,李愛珍更多出了自己的一份熱情,她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一生都致力於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在1984年的國際會議上,在自己所在的半導體領域上發表了一篇十分優質的論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對中國半導體做出改變的李愛珍也改變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看法。
-
專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東: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會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接受了OFweek醫療科技網編輯的採訪,分享了自己對智慧醫療落地應用以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的看法。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在智慧醫療產業中,孫東教授尤為關注精準醫療領域,在他看來,精準醫療的重點不在於醫療,而在於精準。如何讓醫療更高效更精準,實現手術從個體層面到細胞或者亞細胞層面的轉變,離不開細胞機器人技術以及相關的微操作工具。
-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等在DNA分子機器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DNA分子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了一種核酸外切酶驅動的高效DNA行走機器人。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855)上。
-
中科院與央視共尋「最強機器人」
11月5日,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和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挑戰節目《人機大戰》項目徵集會及節目啟動儀式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今年3月,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與人工智慧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對弈5盤,最終AlphaGo以4比1戰勝李世石,刷新了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