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2020-11-30 科學網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DNA納米技術是利用DNA的分子性質,構建出可操控的新型納米尺度聚集體或超分子結構。此時,DNA的作用不再是遺傳物質,而是作為結構模板,或是作為計算工具。前不久,中科院院士賀林、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樊春海

等人便利用DNA納米技術,開發出了DNA納米基因晶片,可以用來檢測疾病,並大大提高了基因檢測的效率。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以及作為封面論文發表在納米技術領域影響很大的Small雜誌上。

 

《北京科技報》:有人將你們的新發明稱為「DNA納米中國芯」,您怎麼看?

 

樊春海:確實有媒體朋友這麼叫,我個人覺得不太合理,因為「中國芯」的概念容易讓人誤解為是某種電子產品。我更傾向於稱其為DNA納米基因晶片。這項成果與我們之前所做的「中國DNA地圖」有很大關聯。

 

《北京科技報》:這兩者之前有哪些聯繫呢?

 

樊春海:早在2006年,在賀林院士帶領下,「創作」出了一幅長150納米、寬120納米、厚2納米,解析度6納米的「DNA中國地圖」,人眼必須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才能看見,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不對稱的二維DNA圖形。這張「地圖」就是借用計算機晶片的概念,其本身實際為一個基因晶片。我們便想讓這個成果運用到生物監測當中去,這也為開發DNA納米基因晶片打下了基礎。

 

《北京科技報》:為何說DNA納米基因晶片提高了基因檢測的效率?

 

樊春海:在這塊基因晶片上布滿了基因探針,基因探針就是一小段單鏈DNA,可以用來檢測疾病,以及發現與遺傳病、傳染病相關的一些情況。基因晶片借用了計算機晶片的概念,就是將眾多基因探針集成到一塊矽片上面,我們製作的DNA納米基因晶片就是將矽片去掉,直接利用DNA編織成一個納米尺度的基因晶片,上面布滿了基因探針,完全存放於溶液中。

 

以往科研人員進行基因檢測時,大多利用矽片或玻璃作為載體進行,因為載體面積大,導致這種方法效率不高,而我們開發的這種檢測方法,是在溶液中的DNA本身進行,這種檢測方法可以在1毫升的溶液中檢測上億個基因探針,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科技報》:為何要將基因晶片做成中國地圖形狀呢?

 

樊春海:當然也可以講基因晶片做成長方形、正方形等多種形狀,但這樣一來還得給每個基因探針進行編碼,了解其具體位置。做成地圖的優勢就在於定位,我們在基因晶片上做DNA檢測時,可以了解到包含不同信息的基因探針的具體位置在哪。

 

比如,當我們在檢測某一種疾病的時候,位於「北京」位置的基因探針出現光學或力學方面的變化,這說明這個基因探針包含這種疾病,我們就能利用物理技術迅速的確定這個探針的具體位置。

 

《北京科技報》:聽上去這個基因晶片包含了多個學科?

 

樊春海: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比如我們研究團隊裡就有來自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而開發出的這種晶片包含了多個學科交叉的合作效益,實現了納米技術、生物醫學和計算科學等多學科交叉。

 

《北京科技報》:這項成果有哪些應用前景?

 

樊春海:未來應該主要應用於檢測基因帶有的各類遺傳性疾病、傳染病等。比如未來可能出現這樣一種場景,就是任何一個人提供自己的基因片段,就可以檢測出其基因中可能帶有的各類疾病隱患,如果已經患病,可以了解其病症未來的變化趨向,症下藥;如果還未得病,就可以針對可能會患的某種疾病進行提前預防;醫生和科研人員可以提前針對患者可能發生的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或者進行相關藥物研製。

 

人物介紹:

 

樊春海,1974年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樊春海:框架核酸,一個由DNA組成的納米世界
    榮獲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90年代,樊春海報考了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彼時,這個專業學術氛圍濃鬱,對交叉學科的探索和專業跨界都非常推崇。在這樣的環境下,樊春海的學術研究得以在學科交叉點上起步,研究生期間從事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研究,就與DNA分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 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基因晶片(DNA晶片)是遺傳分析領域的重要工具。常用的DNA晶片都是將DNA探針分子固定在固態基片上,因此往往會受到固液界面反應效率的限制。
  •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一種特殊的核酸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利用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對dna序列分析的一種必要的核酸與鹼基的學生測定方法。晶片技術可以對物種起源發育情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不僅能直接檢測到遺傳學特徵,同時還可以反映受檢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相關的基因功能是否發生了改變,發育的完整程度以及代謝的變化等等。德國能源、醫藥等公司正在利用晶片技術預測風險發生時間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全球基因晶片的普及,源於基因測序的發展。
  • 樊春海院士團隊Nat.Chem.:看DNA摺紙「72般變化」
    本文亮點本文作者證明了亞微米尺度的六螺旋束DNA摺紙納米結構(meta-DNA)可以用作單鏈DNA的放大模擬物,並且兩個包含互補的元鹼基對的meta-DNA可以形成具有程序化利手和螺旋螺距的雙螺旋。這種元DNA自組裝概念可能改變結構DNA的微觀世界納米技術。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比如可以分析人類的癌症基因,能將癌症基因區域的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kras、s180、s280等)靶向性分析出來。
  • 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類新型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對基因和蛋白質高性能檢測。
  • 中科院院士樊春海:DNA機器人將改變人們對疾病以及治療學的看法
    雖然物質縮小術在現行的科學體系內行不通,但製作DNA納米機器人,有望起到人體醫生的作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邀請中科院院士樊春海,就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專題報告。資料顯示,樊春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 星湖科技:斥巨資發展基因晶片
    2000年8月29日,星湖科技(600866)刊登董事會公告:星湖科技與聯合基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博德基因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5億元創建上海博星基因晶片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上海,註冊資本1.6億元),其中星湖科技以2.5億元現金投入,博德以基因晶片產品製造技術、基因晶片專利獨佔使用權、基因晶片在研產品以及基因晶片服務等無形資產作價2.5億元投入
  • 讓我們來看看全世界都在研究的晶片——納米DNA晶片!
    DNA晶片又稱基因晶片,DNA是人類的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簡稱。因為DNA分子鏈是以ATGC(A-T、G- -C)為配對原則的,它採用一種叫做「在位組合合成化學」和微電子晶片的光刻技術或者用其他方法,將大量特定順序的DNA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者矽片上,從而構成儲存有大量生命信息的DNA晶片。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主要還是基因晶片市場比較小,但dna晶片的研究比較多,工業化也有一段時間了。比如這次的迪昂巴沙(dnare巴沙、drabahacheberzo)通過測序與dna序列做了對比,可以用來分析該序列的突變和基因轉移。但是,在一篇新聞中還提到了基因晶片測試smallmrna的一個實驗,特斯拉高級經理通過測序後得到了smallmrna樣本轉換效率不高,而dna通過試劑測出的產物轉化率要高一些。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在發展納米自噬抑制劑治療...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作一種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劑,顯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實驗(a)和示意圖(b)顯示三氧化二砷與納米金剛石聯用通過調節細胞自噬治療實體瘤。a左:腫瘤組織中砷分布的X射線螢光顯微成像圖。
  • 我國突破3納米電晶體!製造高端晶片指日可待,將領先世界多國
    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對於國產晶片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大,中國財政部還專門出臺了一項減稅政策,以扶持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的發展,可見國家在發展晶片相關產業上的決心而根據港媒最新的報導看,中科院在近日有了新的突破,據港媒報導稱,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電晶體,即在大幅增強晶片性能的同時還能極大地降低同行,現如今市面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晶片都是使用七納米電晶體製造的。
  • 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研究所的李民乾先生和胡鈞研究員是國內納米生物交叉研究的早期探索者。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樊春海結合自身在DNA研究方面的背景,逐漸明確了以DNA納米技術為抓手來形成研究特色。DNA納米技術是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精確的納米構築。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中國科學報】DNA-二氧化矽固態納米孔實現精確製備
    矽化學引入DNA結構體系, 成功實現了精確可控的DNA-二氧化矽固態納米孔製備。利用二氧化矽作外殼,一方面可保護柔軟的DNA納米結構,使基於DNA的固態納米孔在保持精確結構的同時具備更好的力學性能;另一方面,其突破了傳統矽化學合成在材料結構尺度上的限制,可實現納米尺度二氧化矽結構的精確製備。  樊春海介紹說,他們結合了DNA納米結構與仿生礦化技術,並將這一反應體系用於各種人工設計的自組裝核酸結構,均獲得了精度達2納米的DNA-二氧化矽結構。
  • 納米科技「以小搏大」
    納米尺度——釋放物質奇異特性納米科技越來越受到科研界和產業界重視。研究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960個最顯著的科研方向中,89%與納米科技有關。迄今為止,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方面有很多引人矚目的成就和富有前景的應用。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利用電場驅動DNA單鏈穿過薄膜上的納米孔,並記錄孔上產生的電流變化,從而識別出單鏈上的基因編碼序列。該技術有望大幅降低基因測序成本並提高測序速度。
  • DNA存儲有望成現實 基因晶片概念股受關注
    安捷倫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 Inc)是位於加州的一家公司,自願為此項研究提供服務。登錄到安捷倫科技公司的網站,尤恩·伯尼和尼克·高曼給該公司發送了以下資料的編碼版本:一個mp3格式的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一張jpg格式的EMBL照片;一篇pdf格式的沃森和克裡克合作的重要論文《核酸的分子結構》;一份包括所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txt格式文件;還有一份敘述本研究中編碼情況的文件。
  • 36氪首發|納米孔測序成為基因測序藍海,「齊碳科技」完成 4000...
    36氪獲悉,齊碳科技宣布完成4000萬元的第三輪融資,領投方為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百度風投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全部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計劃於2020年1月研發出最小可行化產品。齊碳科技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屬於第四代測序技術。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趙宇亮院士  講座中,趙宇亮主要介紹了納米技術與納米產業發展前景,結合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創新院」)的創立和初心、「納米十條」的發布,與大家一起探討了未來納米科技產業化的的發展方向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