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新院士就是45歲的他!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2020-11-22 東方網

原標題: 今年上海最年輕的新院士就是45歲的他!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22日,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樊春海榜上有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今年上海最年輕的新院士,也是滬上11名新晉院士中唯一不到50歲的一位。

  「界面」,是物質相與相的分界面。兩相交界處是物質傳輸、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化的場所。樊春海往往喜歡從界面入手尋找科學問題。科學上的新理論、新發明的產生,新的工程技術的出現,經常是在學科的邊緣或交叉點上。在他看來,「界面」就是「交叉」,學科交叉就是學科的「界面」。

  【初露鋒芒展頭角,學科交叉乃初心】

  1992年,準備參加高考的樊春海報考了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當時選擇生物化學很盲目,一點也不了解。但是隱約感覺生物化學既有生物,又有化學,這個名字很酷!」樊春海回憶說。

  當時的生物化學系有著名的百歲教授鄭集先生,以及我國生物製藥技術研發的開拓者之一、肝素和尿激酶工業的創始人朱德煦先生等知名學者。朱先生時任系主任,著力推動學科交叉。「學不好化學,就做不好生物化學」,這是當時系裡的口號。在此濃鬱的學科交叉背景下,化學系陳洪淵先生的分析化學博士李根喜成為了朱先生的博士後。陳先生是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分析化學概念的創導者和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始人。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滿天下。2015年,陳洪淵先生被授予《自然》傑出導師終身成就獎。李根喜老師於1996年留在生物化學系任教,樊春海在此時恰好進入實驗室做畢業設計,在李老師建議下決定跟隨朱德煦、李根喜兩位導師攻讀研究生。由此,樊春海在科研生涯的早期就幸運地得到了朱德煦、陳洪淵兩位先生的耳提面命,從兩位學術大師在生物化學和分析化學兩條學術傳承線的交叉點上起步。他在研究生期間從事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研究延續至今,二十餘年來始終為其實驗室的研究主線之一。

  樊春海訪問聖巴巴拉加州大學黑格(Alan J. Heeger)教授辦公室

  2000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學獲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時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聖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艾倫·黑格(Alan J. Heeger)等三位開創了導電高分子領域的教授。樊春海偶然閱讀到《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關於黑格教授的一個專訪。他表示,在獲獎後希望做一些以往不敢做的事,比如生物學,特別生物傳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使樊春海受到極大的鼓舞,鼓足勇氣向黑格教授申請博士後並獲得認可。

  在來到風景秀麗的加州海濱城市聖芭芭拉之後,樊春海才發現黑格居然是物理系教授,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物理學家。一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然後開始做生物學,這使樊春海感到非常震撼。很多年後,黑格教授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謙虛地說:我當時對生物一竅不通,連DNA分子這樣最基本的知識都是春海教我的。然而,在黑格實驗室的博士後經歷,使樊春海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者一下跨入到了學科交叉的前沿。「黑格教授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看問題的眼光非常開闊,而且他特別推崇學科交叉。」樊春海說。

  在黑格實驗室工作期間,繁雜的科研工作曾讓樊春海一度感到應接不暇。他找到黑格教授,向他請教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做事。黑格教授很乾脆地說:「很簡單,你就挑最重要的事情做。」簡單的一句話為樊春海開闢出一條清晰的道路:「這句話我記憶猶新,對我的影響也最大。」在黑格教授指導下,樊春海陸續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美國化學會志》(JACS)等權威雜誌上發表。其中,他們發展出了一種被命名為E-DNA的電化學DNA生物傳感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好評。美國化學會C&E News將其評為2003年重要化學進展之一,《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誌連續發表兩篇評論論文進行點評,其中一位評論作者即2019年新任《科學》(Science)雜誌主編的H. Holden Thorp教授。

  【梅花香自苦寒來,科研之路多崎嶇】

  博士後經歷極大地拓寬了樊春海的眼界,並堅定了他從事學科交叉的信心。當時國內正處於學科建設的起步階段,需要大量新生血液。2004年1月,樊春海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樊春海與DNA納米技術領域的奠基人西曼(Nadrian C. Seeman)教授

  湊巧的是,在他入職答辯的那一天,正值研究所承擔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在歷經十年艱辛籌備後獲批。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科學研究設施,可謂舉世矚目。那天晚上鞭炮齊鳴,舉所歡慶。樊春海當即決定選擇應用物理所並於第二日籤約。在後來被稱為「上海光源精神」的引導下,這一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步輻射光源僅用五年時間即落成。2009年,Nature雜誌以「中國進入世界級同步輻射俱樂部」為題專題報導。

  而這五年也正是樊春海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建設實驗室的五年。深受上海光源精神鼓舞的樊春海希望能做出同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的李民乾先生和胡鈞研究員是國內納米生物交叉研究的早期探索者。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樊春海結合自身在DNA研究方面的背景,逐漸明確了以DNA納米技術為抓手來形成研究特色。DNA納米技術是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精確的納米構築。

  2006年,樊春海、胡鈞與上海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等合作,共同創製了DNA分子組裝而成的納米尺度「中國地圖」,並發表於《科學通報》中英文版。這成為「DNA摺紙術」這一前沿交叉領域中第二個發表的工作,並以中國特色的形象在國際上亮相。經過多年積累,樊春海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準礦化的新方法,在保持DNA納米結構精巧設計的前提下顯著提升其力學性能,為仿生納米孔道的構建與分析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該工作於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

  樊春海並沒有滿足於僅僅用DNA來製造漂亮的納米圖案,而是始終想著如何將納米思維引入到生物傳感研究中,希望通過DNA納米技術來提升生物檢測的性能。在不懈的探索中,他們團隊於2010年實現了突破。針對界面生物分子識別的複雜性挑戰,樊春海獨闢蹊徑提出將DNA四面體結構用於電化學傳感界面的調控,建立了「先組裝、後檢測」的框架核酸傳感新方法,突破了界面限域組裝與識別的難題,對促進生命分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眾人拾柴火焰高,學科融合須合力】

  為了推動國內DNA納米技術領域的發展,樊春海與學術界同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努力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例如,他與劉冬生、王樹教授自2009年起創辦了「DNA納米技術國際研討會」系列,吸引了包括DNA納米技術領域之父西曼(Nadrian C. Seeman)教授在內的一批頂級學者參加。2017年,他專程赴美國參加在奧斯丁德克薩斯大學舉行的第23屆DNA計算與分子編程國際會議(「DNA23」)。這是領域內最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他作為中國代表發表演講並承接了第24屆在中國舉辦的任務。他與唐波、劉冬生教授作為共同主席於次年舉辦了 「DNA24」,該次大會被會議執行委員會讚譽為規模空前的巨大成功。

  基於研究所的科研基礎和對國際學科交叉動向的領悟,樊春海、胡鈞、黃慶等在上海應用物理所領導支持下於2008年組建了物理生物學研究室(物理生物學所級重點實驗室),樊春海擔任研究室主任。物理生物學是利用新近發展起來的物理學新概念和先進技術,以化學為橋梁,使生物學建立在定量基礎之上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則是該交叉學科領域國內第一個成建制的研究單元。物理生物學研究室的建立為充分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先進物理手段並開展多學科合作打開了局面。

  兩相交界的表界面是物質、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化的場所,卻又是常規手段難以研究的區域。特別是,界面上的微量生物分子往往難以探測,更難確定其分子構象和取向。物理生物學研究室系統研究了生物分子在宏觀及納米尺度上與無機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並利用同步輻射等先進表徵技術,深化了對傳感界面上生物分子吸附、組裝和識別等物理化學過程的理解。他們通過對界面的功能設計與調控,顯著提高了生物傳感過程中的生物分子識別能力;通過界面共組裝精確調控了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及細胞在宏觀和納米界面上的吸附和可控耦聯,從而顯著提高了生物傳感過程中生物分子的識別效率,並建立了生物傳感識別與生物檢測性能之間的關聯。相關成果總結為「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控及生物分析應用研究」,並於201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物理生物學研究室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同步輻射這樣的先進科學裝置,更有機會組建融合物理、化學和生物於一體的多學科研究團隊。這種獨特的學科交叉研究氛圍不僅使生物傳感研究能夠快速推進,而且能夠拓寬更多前沿的研究方向。樊春海團隊近年來更是將體外檢測的生物傳感探針應用到細胞內部,致力於發展框架核酸細胞成像技術。他們還依託上海光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自行研製顯微鏡,積極推動活體分析和腦成像研究。Nature Chemistry在2019年以「化學求索之路」(Charting a course for chemistry)為題發表了紀念創刊十周年的專題論文,樊春海作為全球50餘名受邀作者之一提出化學領域的挑戰性問題:「一個令人激動的學科前沿是理解人工設計的核酸結構如何在活細胞和動物體內組裝並發揮作用。創造新的工具來控制活細胞內的天然和人工核酸分子的組裝過程,將有可能為核酸化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從而推動納米診療和精準醫學的發展。更長遠考慮的話,另一個大有可為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發展具有人工智慧的DNA或RNA機器人,並在動物和人體內工作。」

  2018年4月,樊春海以王寬誠講席教授身份正式加盟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學校和學院的全力支持下,樊春海以新落成的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基地建設「框架核酸設計與納米醫學診療」實驗室。這是新起點,也是新徵程。樊春海希望在二十餘年從事生物傳感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將發展起來的核酸分析新方法在實際臨床中得到轉化和應用。特別的,他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的鼎力支持,在仁濟醫院積極與臨床醫生開展合作,嘗試將生物傳感器用於前列腺癌早期預警,並探索發展低成本醫療檢測的可能。他們希望有一天這些基礎性研究工作能真正應用起來,為「感知生命」提供便利,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分鐘量級快速DNA摺紙術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和蘇州納米所與丹麥的大學合作,發展了一種分鐘量級的快速DNA摺紙術新方法,可一步組裝出複雜納米結構。利用該方法可製備具有納米限域空間的DNA納米反應器,實現分子尺度可控定位的生物化學反應,有望在酶工程、智能載藥等領域獲得更多應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最近,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液態DNA晶片,可以在溶液中的納米級「中國地圖」表面實現DNA雜交反應,並實現可尋址的高靈敏基因檢測。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材料領域著名雜誌《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2672-2675)。
  • 開發出單鏈DNA/RNA摺紙術
    2017年12月21日/生物谷BIOON/---一個新浮現的領域是DNA摺紙術(DNA origami)。DNA摺紙術科學家們正在夢想著各種各樣的比人的頭髮小一千倍的形狀,並希望這些形狀有朝一日引發計算、電子學和醫學變革。
  •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2:40 來源:   人民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王有佳報導:把一根長2.4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的天然DNA單鏈當成「絲線」,最後「繡」出一幅「中國地圖」——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不過,中國的研究人員日前將它變成了現實。
  • 我科學家用DNA鏈繡出直徑150納米中國地圖
    本報北京1月3日訊 (記者 劉英楠) 用一根2.4微米長——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的天然DNA單鏈當「線」,「繡」出一幅直徑150納米、解析度6納米的「中國地圖」,2006年最後一期《科學通報》刊登的這一成果,標誌著我國已掌握用DNA分子構築高度複雜性納米結構的技術。
  • 樊春海院士團隊Nat.Chem.:看DNA摺紙「72般變化」
    擴大DNA摺紙的尺寸將使許多潛在的應用成為可能,其中包括超材料構建和基於表面的生物物理分析。本文亮點本文作者證明了亞微米尺度的六螺旋束DNA摺紙納米結構(meta-DNA)可以用作單鏈DNA的放大模擬物,並且兩個包含互補的元鹼基對的meta-DNA可以形成具有程序化利手和螺旋螺距的雙螺旋。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樊春海:框架核酸,一個由DNA組成的納米世界
    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科院院士樊春海教授的研究中,DNA不僅是一種遺傳物質的載體,多年在交叉學科從事研究的他,更多時候將DNA視為一種分子信息材料,一種基礎的分子砌塊,通過精確組裝,能夠衍生出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形態。樊春海發展了圖案化精確組裝DNA分子的新方法,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框架核酸」概念並實現了活細胞和活體生物學過程的調控。
  •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DNA的外表,納米技術的心——DNA摺疊技術
    科學家利用「單鏈摺紙」的新策略,即用一種細長的麵條狀的DNA或RNA,自發摺疊出最大最複雜的結構,而且沒有一個結。此外,形成這些結構的鏈,既可以在活細胞內部製造,也可以在試管中使用酶製造,從而使科學家能夠立刻將這些新設計和功能應用於納米醫學領域中,例如微小的納米機器人可以扮演醫生的角色,在細胞內運送藥物至損傷部位。「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也是合成生物學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DNA摺紙納米結構的細節!
    艾姆斯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能夠看到DNA摺紙納米結構的更多細節,這將促使對未來應用的組裝有更好的理解和控制。DNA摺紙是將單鏈環狀DNA分子的長「支架」鏈摺疊在一起,使用短的「短」鏈在納米尺度上創建各種二維或三維形狀。由於互補鹼基對之間相互作用的特異性,DNA被廣泛用作這些結構的構建塊。
  • 超分子化學-DNA摺紙術
    這些小黃臉都是用修飾過的DNA片段做的,原理就是鹼基互補啦。準確地說,這是超分子化學。仔細瞅瞅( )當然除了小黃臉,還能做其他圖案:各種幾何圖形:美洲輪廓:立體大:最後放我幾千平方納米的大中國( _)
  • 日本摺紙大師們的作品已經逆天了
    還記得小時課堂上老師教的摺紙青蛙嗎?就像這樣一按末端就會跳起來,久遠又讓人無比懷念的小遊戲。在日本,摺紙被視為是國粹,人人都能參與的藝術,還把它鄭重納入了幼兒園教育內容。從小學的手工課、圖畫課起,老師就開始教小朋友們系統的摺紙術了。雖說摺紙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的改良,為摺紙提供了原材料。
  • 盧柯: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Science首位中國編輯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太空梭設計太陽能板遇障礙,這位科學家,用古老摺紙術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一顆衛星能夠連續工作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所以它們會工作如此長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裝置的省電設計,而另一方面則是衛星本身的自給自足,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自身發電。正當研究人員為研究太陽能板束手無策時,一位專家站了出來,他的名字叫羅伯特朗。羅伯特朗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雖然先進,但也需要參考古人的某些智慧,而流傳於民間的摺紙術,正是可以破解太陽能板設計難題的關鍵。
  •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 醫生再呼籲:記住院士的建議,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記得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做了《如何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水平》主題的演講。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