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用DNA鏈繡出直徑150納米中國地圖

2020-11-25 搜狐網

  本報北京1月3日訊 (記者 劉英楠) 用一根2.4微米長——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的天然DNA單鏈當「線」,「繡」出一幅直徑150納米、解析度6納米的「中國地圖」,2006年最後一期《科學通報》刊登的這一成果,標誌著我國已掌握用DNA分子構築高度複雜性納米結構的技術。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DNA計算機交叉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員合作構造的這幅DNA納米結構「仿中國地圖」,長150納米、寬120納米、厚2納米,解析度高達6納米,人眼必須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才能看見它。

  論文第一作者、上海交大Bio-X中心博士研究生錢璐璐介紹,DNA分子不僅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同時也是材料科學的「潛力股」,一直被科學家視作塑造納米材料的理想素材。1989年,美國紐約大學教授Seeman首次提出利用DNA鏈的黏性末端將DNA由小單元拼接成大圖形的方法。這種「1.0版」的DNA自組裝結構,能「繪製」十字網格等簡單圖形,但面對稍複雜些的圖形就束手無策。2006年3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Rothemund發明DNA「摺紙術」:將長鏈反覆摺疊,用短鏈加以固定,由此就能「繪」出方形、矩形、五角星、笑臉等一系列對稱的DNA圖形。

  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Bio-X中心主任賀林領銜的研究小組,採用Rothemund的DNA「摺紙術」,用長、短兩種DNA單鏈構建仿中國地圖。他們將一根由約7000個核苷酸組成的DNA長鏈通過水平方向反覆摺疊,填成中國地圖的形狀,再將多根由約32個核苷酸組成的DNA短鏈用作「訂書釘」,利用鹼基互補的原理在適當的位置上黏合、固定摺疊好的「地圖」。由於事先對DNA鏈的序列通過電腦程式進行了設計,當這些長長短短的DNA鏈被放到同一杯溶液中,一瞬間就自動配起對來,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成像,納米級的「中國地圖」順利誕生於溶液之中。

  錢璐璐指出,由於目前的技術手段仍有一定的限制,他們構建的DNA「仿中國地圖」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版圖,例如還無法「繪」出臺灣島、海南島等島嶼與大陸的海面分離以及南海諸島。但她表示,科學家在此之前曾用DNA摺疊出數種圖形,但都不曾達到如此複雜的程度,更不曾嘗試過這種非對稱的二維形狀;DNA「仿中國地圖」的繪製,證實了DNA「摺紙術」可構造幾乎任意的二維納米級圖形。

  賀林指出,該項成果有助於解決集成電路產業目前在最小加工尺度上遇到的瓶頸,觸發納米加工的新革命。他說:「我們未來預期用DNA分子『繪製』各種形狀的電子元器件,再通過引導金屬顆粒在DNA分子表面的聚集,使目前電子線路間近乎65納米的最小間距縮小到6納米左右。」這意味著,通過對DNA分子可控排布的操作,有望使目前集成電路發展的線寬瓶頸再次獲得突破。

  據介紹,上海交大Bio-X中心DNA計算機交叉團隊目前正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者圍繞這一科學問題聯合攻關,著手研究通過控制DNA分子的手段加工更加精細的電子器件。

(責任編輯:史少晨)

相關焦點

  •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2:40 來源:   人民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王有佳報導:把一根長2.4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的天然DNA單鏈當成「絲線」,最後「繡」出一幅「中國地圖」——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不過,中國的研究人員日前將它變成了現實。
  • 上海科學家用DNA單鏈「折」出仿中國地圖
    最新英文版《科學通報》發表上海科學家研究成果  有助於打通集成電路產業最小加工尺度所遇瓶頸  本報訊(記者 董純蕾)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迷你」的一張仿中國地圖!雖然其「繪圖」技術尚無法分割大陸和島嶼,但地圖的長、寬、厚度分別為150、120和2納米,解析度高達6納米——需用原子力顯微鏡才能看個真切。
  •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 開發出單鏈DNA/RNA摺紙術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DNA納米技術上取得一項重大的新進展。他們開發出的一種被稱作單鏈摺紙術(single-stranded origami, ssOrigami)的新策略使用長而細的麵條狀的單鏈DNA或RNA,它們能夠自我摺疊成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而且沒有拓撲結的結構。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中國學者研製出直徑僅1納米新型納米線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12月4日電(記者 吳蘭)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傑教授課題組與湖南大學黃宏文教授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線催化劑,該納米線的直徑僅有一納米。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陰極端氧還原反應的動力學十分緩慢,需要使用大量貴金屬鉑納米催化劑作為電極催化劑來維持電池的高效運轉,這使得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成本十分高昂,限制了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目前,許多已報導的鉑基催化劑擁有卓越的質量活性,但其中絕大部分催化劑的穩定性不夠,這是由於高質量活性所依賴的結構在熱力學不能夠穩定存在,研製兼具高質量活性和優良的穩定性的鉑基催化劑極具挑戰性。
  • 中國科大研製出直徑1納米的納米線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曾傑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製出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最近,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液態DNA晶片,可以在溶液中的納米級「中國地圖」表面實現DNA雜交反應,並實現可尋址的高靈敏基因檢測。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材料領域著名雜誌《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2672-2675)。
  • 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最近,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只有DNA單鏈大小的納米機器人。別看這個機器人這麼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原文作者為 Timothy Revell,文章發表於《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相信我,近期你是肯定不會見到比這更小的機器人了。這款機器人僅包含一條 DNA 單鏈,以 6 納米每步的步幅來移動,這一步幅大約是人類步幅的十億分之一。
  • 進擊的「織女」:從繡花到「繡宇宙」
    [摘要]陳英華說:「《蟹狀星雲》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同時它也是最難繡的,我花了6個月才繡完。」為了表現天體散出的光暈,陳英華利用劈絲技術,甚至將一根絲線劈成64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出臺10周年之際,廣東省博物館將28個繡種的150件當代作品同場展示,其中除了傳統的花鳥山水,還有絲線勾勒的《清明上河圖》、《蒙娜麗莎》,以及拍場上最熱的林風眠和青少年最愛的動漫人物。沈繡的「仿真繡」,改變了中國傳統刺繡有形有色卻少光少影的繡法。
  • DNA的外表,納米技術的心——DNA摺疊技術
    最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和哈佛大學(Harvard)的科學家團隊在DNA納米技術領域有了一項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利用「單鏈摺紙」的新策略,即用一種細長的麵條狀的DNA或RNA,自發摺疊出最大最複雜的結構,而且沒有一個結。
  • 地圖界的黑科技:區塊鏈地圖、VR地圖與3D地圖
    區塊鏈地圖區塊鏈無疑是現在最火爆的概念,那麼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將成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在這種大環境下,區塊鏈地圖也成了地圖的發展方向。那麼問題來了,區塊鏈地圖應該是怎樣運作的呢?其實現在由於各國對地圖的限制都很嚴格,地圖行業的準入門檻是很高的。所以真正的區塊鏈地圖很難實現,但在理想的世界中,區塊鏈地圖是靠每一個人去完善的。
  • 科學家用納米機器人建造微型房屋
    科學家用納米機器人建造微型房屋2018-05-22 08:39出處/作者:驅動之家整合編輯:漢堡超人責任編輯:dengjinchao 法國科學家利用一種新的納米機器人系統,在一根厚度為75微米與人類頭髮一樣薄的光纖上建造了一個「微型房屋」。
  • 刺繡:基礎教程,9種鎖鏈繡針法的詳細解說!
    鏈針繡的刺繡方向是從右到左,第一針出針後,線甩到左邊,在緊鄰出針位入針,向左穿越一定的針距後出針後收線,形成第一個鏈環;繼而在出針處旁邊入針,開始又一輪的循環。繩式鎖鏈繡繩式鎖鏈繡是在鏈針繡的針法上做了延伸,繡法和鏈針繡差不多,先在繡布上用鏈針繡的方法繡一個環,然後在繡針上纏一圈線,入針的地方和出針的地方拉開一點距離。鏈針繡是在出針旁邊入針,這個是往前一點入針,還有就是入針前纏一圈線,其他的都一樣。
  • 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22日,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樊春海榜上有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很多年後,黑格教授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謙虛地說:我當時對生物一竅不通,連DNA分子這樣最基本的知識都是春海教我的。然而,在黑格實驗室的博士後經歷,使樊春海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者一下跨入到了學科交叉的前沿。「黑格教授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看問題的眼光非常開闊,而且他特別推崇學科交叉。」樊春海說。  在黑格實驗室工作期間,繁雜的科研工作曾讓樊春海一度感到應接不暇。
  • 莫氏家族傳承「絨線繡」 繡出小康新生活
    在一塊莫家專用的麻布上,姐妹們手中的繡針,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絨繡藝術作品就繡出來了。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莊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幹練,幹起活來乾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
  • 用DNA構建出的機器或可製造納米傳感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美國艾默理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DNA構建出簡單的機器,這種機器是由DNA陣列組成,這些DNA陣列由可逆地在兩種不同的形狀之間進行切換的模塊化DNA結構單元組裝而成。他們說,這些DNA機器可能被用來製造納米傳感器或放大器。潛在地,它們可能經組合後形成邏輯門,即分子計算機的零件。
  • 深圳造微納米3D印表機繪製微米地圖
    如今,在深圳,國人自主研發的微納米設備,也聚焦於微觀世界,所生產的產品衝破國外壟斷,運銷歐洲和北美,甚至賣到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常春藤高校等世界頂級科研機構,其中的微納米3D列印系統不但可以列印出有序排列的人造細胞支架等微納米級別的生物工程製品,甚至可以打出納米級別的電路,製備柔性電子器件,助力人們的醫療健康和便捷生活。
  • 科學家用DNA造納米機器人,可做人體內的搬運工
    未來類似的納米機器人可能用於在分子水平裝配新的化學物質和材料,或者用於建造超小的電子迴路,而且也可以用於在血管中傳遞藥物。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Lulu Qian稱:「就像機電機器人被送往火星等遙遠的地方一樣,我們希望讓這些分子機器人進入人類無法到達的微小地方,比如說血管中。我們的目標是設計並建造一種分子機器人,能夠執行複雜的納米級別的任務。」
  •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新型催化劑,讓陽光分解水更高效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新型催化劑,讓陽光分解水更高效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有效催化人工模擬天然光合作用的關鍵步驟——利用陽光分解水,有望提高氫氣生產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