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0微米!科學家用納米機器人建造微型房屋

2021-01-21 太平洋電腦網資訊中心
僅20微米!科學家用納米機器人建造微型房屋
2018-05-22 08:39出處/作者:驅動之家整合編輯:漢堡超人責任編輯:dengjinchao

法國科學家利用一種新的納米機器人系統,在一根厚度為75微米與人類頭髮一樣薄的光纖上建造了一個「微型房屋」。

房屋的尺寸僅為20微米,但有幾個細節令人驚嘆,像前門、窗戶,甚至是瓦片屋頂都精細的做出來了。

這種名為μRobotex的新型納米機器人系統採用了多種技術相結合的技術,包括微型機動機器人,聚焦離子束和氣體注射裝置。

為了構建微型房屋,科學家們使用了摺紙和納米精確機器人相結合的技術。

根據這項研究,在這種新型的納米實驗室中,通過切割、雕刻、摺疊、組裝和焊接切割光纖上的二氧化矽薄膜,可以製造像微室這樣的微納米結構。

科學家們說,建造微型房子的過程與用一張紙做一個大的骰子沒什麼區別。聚焦離子束的作用就像剪刀一樣,能夠切割出房子的形狀。

然後,通過一種叫「濺射」的方法將牆壁摺疊到位,在這個過程中,像金屬或聚合物之類的薄膜被摺疊起來,就像摺紙一樣。

最後,氣體噴射系統將結構的邊緣粘在一起,以便它可以保持其形狀。

該機器人的操作精確度很高,在實驗中,離子槍被限制在一個只有300微米×300微米的區域裡,在那裡它必須精確地向纖維尖端發射離子。

相關焦點

  • 納米機器人造世界最小房子,只有20微米寬,連蟎蟲都擠不進去
    你還別嫌棄,你就是想住也費勁,因為,這是一座納米房子。法國貝桑松Femto-ST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了向我們展示納米機器人將會引領未來科技,特地用一種新型納米工廠系統,打造了這麼一座蟎蟲也擠不進門裡的微型房屋。它只有20微米寬,15微米高。如果對尺寸沒概念的話,看看它還沒有頭髮絲寬的光纖基座就知道了。現在再看這房子,是不是瞬間高大上了。
  •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Winnie Lee • 2020-04-08 14:20:01 來源:前瞻網 E1987G0
  • 法國科學家打造納米房屋,只有15微米高,不說人連蟎蟲都進不去
    相信對於歷史上的房屋建築風格,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那麼大家有沒有設想過,在未來我們所居住的房子會變成什麼樣?有人就設想出來了這樣一個房子,並且製作了出來。因為它是一座納米房子,不說人住進去,哪怕是你的手指進去也很為難,這樣一座房子的建造,其實是法國貝桑松femto_ST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了向人類展示在未來納米機器人將會引領科技,特地用一種新型納米工廠系統打造了這樣一座房屋。這座房屋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呢?
  • 神奇的納米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設想,是在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上,研製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也稱「細胞機器人」或「DNA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教授於1959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未來有可能建造一種分子大小的微型機器,把分子甚至單個原子作為建築構件,在非常細小的空間裡構建物質。這意味著,人類可在底層空間製造任何東西。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在這個方向上,本綜述旨在說明微型/納米機器人研究的最新趨勢,重點介紹它們在精密醫學中向臨床過渡的應用。在這個方向上,微型/納米機器人具有克服這一挑戰的潛力。能夠在目標區域提供精確劑量而不是依靠大劑量的系統性釋放。通過使用靜電相互作用,藥劑也直接被捕獲在微型/納米機器人的表面上。據報導,靜電力的作用是將帶正電的亮綠色抗菌藥物加載到超聲推進納米機器人的帶負電的聚吡咯-聚苯乙烯磺酸鹽片段中。靜電相互作用在ph7時是穩定的。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刊登了三篇文章,介紹了機器人領域的幾項其它研究前沿,其中包括可以在人體內移動和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更小的利用納米生物工程打造的分子機器人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進行組織移植物生長方面的探索。
  • 科學大發現:未來可能會使用微型機器人來修復嚴重的神經細胞
    隸屬於韓國各個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微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充當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的橋梁。在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構造微型機器人以及它們如何充當神經網絡之間的橋梁。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隱蔽水生微型機器人的納米發電機
    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量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用於水生微型機器人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啟用電介質上電潤溼圖4a顯示了裝滿去離子水的容器中單個微型機器人(重量為0.07 g)的運動。致動電極通過25μm鎳線連接到TENG,以減小應變。通過打開光碟TENG,產生520 V和20 Hz的輸出信號,並且以1 cm/s的最大運動速度向前驅動裸機。Voc對單個微型機器人運動的影響如圖4d所示(fTENG保持為20 Hz)。
  • Nature:比頭髮絲還小的微型「機器人大軍」正在走來
    1959年,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納米技術幻想家,在他的最初設想中,分子機器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利用納米機器人手術和局部給藥。然而,製作微型機器人存在許多障礙。其中主要的一個障礙是:沒有微米級的驅動系統能夠與半導體加工無縫集成,並對標準電子控制信號做出響應。
  • 《Nature》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可用於顯微外科
    目前康奈爾大學絕研發的這款機器人的厚度約5微米、寬約40微米、長度範圍從40到70微米。肉眼幾乎不可見,只能靠顯微鏡來觀察,可被輕鬆吸入注射器中,從而可以實現醫療行業應用中的微納機器人手術。。微型傳感器(圖片來源:Alejandro Cortese)這一行走機器人是最新迭代產品,並且在多個方面實現了進化,Cohen和 McEuen早期的納米尺度的機器人,是從微納傳感器到石墨烯為基礎的自動摺紙機機器人。
  • 盤點驚豔全球的微型機器人都有哪些黑科技層出不窮
    ,迫使人們不斷進行微型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微型機器人鄰域的黑科技也是層出不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曾經驚豔全球的微型機器人,是不是您都了解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科學》(Science)的最新子刊《科學·機器人》的創刊號上。研究者稱,有效的跳躍運動不僅僅指跳躍的高度,還在於跳躍的頻率。
  • 用於建立大鼠神經細胞網絡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圖片來源:Hongsoo Choi(機器人工程學院教授兼主席、論文共同通信作者),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DGIST)隸屬於韓國多個機構的研究小組製造出能夠在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建立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Brad Nelson:操縱微米納米級物體的機器人|...
    自2002年以來,Brad Nelson就在這裡擔任機器人和智能系統教授,現在他也是多尺度機器人研究所所長。Nelson教授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細微對象的控制、微米級機器人的製造和應用、納米級物體操控方案與製造、仿生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微電場微磁場等,多數都是應用於微小尺寸的機器人的技術;大型的醫療設備/醫療機器人當然也有,「多尺度機器人」嘛。
  • 科學家用DNA造納米機器人,可做人體內的搬運工
    網易科技訊 9月15日消息,科學家們已經建造並測試了一種行走機器人,它能夠撿取並攜帶小到裸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物體。
  • 沒腿不行:能在水下行走的微型機器人
    最新研發出的微型裝置可以作為雷射控制微型機器人的腿。這些裝置能與微電子系統兼容,為自主微型機器人的大規模製造指出了一個方向。1959年,諾貝爾獎得主、納米技術先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了「可吞食外科醫生」的有趣設想。也就是說,製造一種可以在血管內移動的微型機器人,去有需要的地方做手術。
  • 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或許能在人體組織中自由穿梭
    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合作項目創造了第一個集成了半導體元件的微型機器人,使它們能夠通過標準電子信號進行控制和行走。
  • 中國一作研究再登Science子刊:磁驅動摺疊機器人,3D列印僅需20分鐘
    研究人員表示,使用鐵等金屬仍然可以讓機器人工作,但可能需要更強的磁鐵來操縱。除了醫療應用外,這些機器人還可以被用於小型工廠生產微型的產品。下面的視頻展示了這種新型機器人的運作方式:3D 列印,僅需 20 分鐘打造,遊戲手柄控制過去,組裝一個微型機器人需要一對尖嘴鑷子、一臺顯微鏡,需要研究人員穩定的雙手,以及至少 8 個小時的操作時間。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的市場剛需將以機器人為主的人工智慧系列產品推上更高的舞臺。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僅我國新增的機器人相關企業便超過4.7萬家,同比增長56%,其中,醫療機器人的發展表現出良好強勁態勢。
  • 研究人員提出基於氣泡微型機器人的微結構一體化裝配及驅動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型機器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所研究的氣泡微型機器人實現了對多個微結構的一體化裝配及驅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神奇的微納米機器人走進人體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納米機器人入選十項重大科學進展第四名。「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今年發布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唯一上榜的機器人研究項目。 多年前,福田敏男教授就堅信微納技術是未來10到20年最有潛力的技術之一,將會成為機器人技術獲取長遠發展的一塊「敲門磚」,並一直致力於「微納米機器人」領域的研究。